警惕那些说话有分量的人:除了自信,什么都别太信
生活中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时候并不来自于暴风骤雨,而是来自于不经意。
比如不假思索地信任某个人。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曾有过被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欺骗和伤害的经历。但更多的人甚至很可能从来都不曾意识到自己被信任之人欺骗和伤害的事实。
后者从某些角度来说或许的确是件好事。毕竟“难得糊涂”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与保全的高级处世方案。不知道被欺瞒,自然也就无所谓受伤害。
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
可事实上,只要欺骗存在,伤害就一定存在。区别只不过是你看见或者没看见罢了。而无论你看见还是没看见,它始终都在那里,不悲不喜,只不动声色地作用于你。
被伤害而不自知,这才是最致命的伤害。
不知道如何被伤害,自然也就无从避免被伤害。故而要避免伤害,就务必得先找到症结和源头。
所以我们为什么总是被最信任的人伤害得最深?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试问,如果有人想往你身上扔臭鸡蛋,是离你远的人有机会还是离你近的人更有机会?
毫无疑问,那枚一击即中的臭鸡蛋99%的可能会来自于离你最近的人。
这不止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沾了空间距离的光,而更是因为“不设防”,沾了心理距离的光。
出于情感上的信任和依赖,我们对身边的人向来是缺乏戒备和警惕的。尤其是身边那些说话“有分量”的人。
比如社会上的“权威人士”,又或者是身边德高望重的长辈、亲密无间的朋友等等。
正是因为“权威”,因为在我们心里有地位、有分量,所以我们才对他们不假思索、深信不疑。
毕竟能成为“权威”、能拥有“地位”,证明这些人都是被社会或者自己精心鉴别和筛选过的。故而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这些是完全可以无条件地遵从和信任的。不必思考、也不必迟疑。
问题在于,纵然这些人都曾经过了他人或者自己的精心筛选,可谁又能保证他们说的话、他们的主张和态度不曾经过他们自己的精心规划和筛选呢?
毕竟人是活物,而且是一种复杂的活物,是时时刻刻处于活动与变化之中的。他们不是挑拣出来的种子,也不是其他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物件,可以一经筛选,就如你所愿地那样呈现出你所期待的结果。
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更有自身的立场和动机。
事实上,无论他们向你传达什么,都仅仅只代表了他们自身的立场和目的。
比如某些大V向你推荐某种产品或者服务,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就一定是该领域最好、最值得信赖、最适合你的吗?
显然你已经发现了,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与其说是这些产品和服务值得推荐,倒不如说是它们与这些大V们存在更密切的瓜葛与联系。
他们之所以推荐某种东西,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他们有没有必要”,而并不是“你需不需要”。
毕竟没有任何人会越过自己而更懂得别人的需求。
哪怕再亲密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归根结底也是他们自己,而不可能是你。尽管有时候就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比如老生常谈的父母催婚问题。父母真的是从你的需求出发而产生催婚的举动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是的话,你就不会打心眼里抗拒和排斥了。
归根结底,催婚实质上即是源于父母自身的需求,哪怕他们口口声声是“为了你好”。
要知道,“为了你好”这句话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主观诉求。他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好不好,而是他们觉得你好不好。
但亲情的温暖很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舍弃自我的思考和质疑,被动而又自发地接受他人的引导和指教。
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完全“不动脑筋”。
为什么“不动脑筋”?
因为信任,因为坚定地认为别人是跟自己“一伙儿的”,所以这个“别人”早已自动越过了我们内心的警戒线,被我们定义成了与自身利益融为一体的“自己人”。
我们的疏忽在于,“自己人”毕竟不是“自己”。中间毕竟还横着一个“人”的复杂距离。
这正是许多人之所以因为信任别人而吃亏的真相。
比如最常见的婚恋关系。为什么那些对另一半冒“星星眼”的人最后多半都以失望和心碎收场?不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他人与自己之间信任的尺度吗?
曾亲耳听某已婚男子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婚后跟婚前判若两人很正常,理由是:恋爱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暴露自己的缺点?
言下之意,你看到什么,取决于我想要让你看到什么。你看到我的靠谱,那是因为我想要让你相信我很靠谱。
可见有些可信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水到渠成,而是本身就建立在并不牢靠的根基之上。
所以我们究竟得心大到何种程度,才会不假思索地去听信身边那些繁杂的声音啊?
我们居然都无暇顾及自己的声音在哪里!
只是因为对方身份的“权威”,只是因为对方说话“够分量”,所以我们就不自觉地无限放大了对方的声音,而给自己调成了静音。
我们如此卑微、如此不重视自己,以至于我们从来都不曾想过,别人提出的建议和路径,是否真的适合我们自己?他们眼中的我们,真的是真实的我们吗?
事实上,无论对方是多么了不起、多么权威的人物,他都不可能对我们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评价和定义。
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一个旁人又如何能够做到?
所有除你以外的“别人”——哪怕他再值得信任,他所了解的你都只不过是一种印象和局部,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全部的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选择完全信奉和遵从他们的看法,其实就无异于你主动将自己置于一种狭窄和片面的境地。他人的眼光成了半径,让你就此画地为牢,牢牢地将自己圈在了一个有限的小圈子里。
可如果你足够信任自己,而不是他人,那么目之所及,皆是可行之地,心之所向,皆有生机。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你越是信任自己,你的天地就越大,你就越自由,越拥有更多可能。
关键在于,任何时候、在任何人面前,我们都不能停止思考、停止叩问自己内心的取舍和判断。
别人的意见再好,也只是仅供参考;若是照单全收,那就没理由不被这个世界牵着鼻子走。与其把信任一股脑儿倾注给别人,倒不如想方设法让自己多信一点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