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治学四题

2022-05-13 23:04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治学四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园

 

壹·想象和叙述

1.明清之际的“之际”意义何在。

【从事一项研究必须限定时段,限定了时段,不但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也更有可能让问题的复杂性呈现出来,让历史生活的丰富性呈现出来。】

2.重要性的阐述往往集中在这个时段是某种“起源”,就是这个时段结束了什么,又开启了什么。

【钱穆: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代开始的。】

【李泽厚:明清之际,是近代与古代的分野。】

【三联书店《思考法国大革命》:必须打破这种纪念性史学怪圈。必须去掉他给后人留下的常识意义,还它一同样的历史学家应具备的一样primum movens(法:原动力;首要东西),即知识上的好奇心和非功利的历史知识活动。】

【《思考法国大革命》是傅勒1978年出版的,此书是法国大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思考法国大革命》由四篇论文组成,分做上下篇。上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导言,勾画了一种概念史的方法,其中心观念是在大革命史中引入批判理论。下篇是对两份历史文献(托克维尔和古参)的解读。傅勒提出结束对历史记忆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虚幻性东西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应当给法国大革命打上日期并收进档案。此论一出即引发史学界地震一般的连锁反应。《思考法国大革命》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自1800年以来,法国及欧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和评说。各时代的史家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固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的印记。《思考法国大革命》细致梳理法国革命史论线索,是此领域中正本清源之作。】

【纪念性史学: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梁启超曾称明代:士习甚嚣】

3.特有:指这一时期提供的富于深度的思想、言说,某些似乎前无古人而又难以在线的现象,过程和为这一时期才有、才能造出的人物。】

4.读文学,读学术,都必须知人知世。

5.晚明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叠印:将国民政府比作明朝;将共产党比作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将日本侵略军比作清军。

【樊树志《晚明史》中提出,明朝剿贼,之所以功败垂成,崇祯皇帝在攘外安内的两难选择中做出了错误判断,只是形势发生剧变,做事安内的大好时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6.历史记忆缘何被唤醒?历史类比又因何而进行?

7.可以将历史去政治化是错误的,即使认为“政治”在历史视野中不再具有核心位置,也无需刻意贬低政治在历史中的意义。

【“日常”和“重大事件”“特殊时刻”没必要对立起来。】

8.“人的世界”的丰富性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9.从清代一直到现在的关于明清之际的叙述往往受到明人和明遗民的态度影响。

10.我们的叙述难免受制于考察的角度,以及做史学研究和史学考察的意图。叙述者所处的位置极大的影响着其关于这一时段的想象。

11.学术研究应该避免影射,比附和借题发挥。随意的影射,比附和借题发挥,有可能损坏学术,有可能简化历史,也有可能简化与之相比的现实。

12.叙述的难题

(2)王泛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我们对百年以来的历史知道的太熟了,所以我们已逐渐失去了对所研究问题的新鲜感,需要去熟悉化,才能对这一段历史产生比较新的了解。对某一个定点上的历史行动者而言,后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他所不知道的,摆在他面前的是有限的资源和不确定性,未来对他而言是一个或然率的问题,他的所有决定都是在不完全的理性、个人的利益考量、不透明的资讯、偶然性,夹杂着群众的嚣闹之下作成的,不像我们这些百年之后充满“后见之明”的人所见到的那样完全、那样透明、那样充满合理性,并习惯于以全知、合理、透明的逻辑将事件的前后因果顺顺当当地倒接回去。

【事件发展的逻辑与史家的逻辑正好相反。】

【必须拜托后见之明似的过度的目的论式的思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以及内在的张力。】

(3)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历史学将本来就用一种潜在的职业病,总是把某一境况的各种潜在性缩小到一个单一的未来,理由是产生的只是一个单一的未来;结果,革命意识逻辑在历史学家的这一职业病之上又添了知识简单化的毛病;直到现时代,只是简单化仍然伴随着行驶政治暴力并为之提供理由。一元论解释的诱惑力就是这样来的。

【首先应该质疑把某一境况的各种潜在性缩小到单一的未来,将事件的前因后果顺顺当当地倒结回去。】

【历史研究是为了拓宽视野,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政治史和日常生活不应该是抛弃这个而选择那个,而应该重建二者之间的结构性的关系】

【弗朗索瓦·傅勒:对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来说,历史不是演绎,更不是描述或叙事,而是一种有待组织和阐述的素材。】

【《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19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之一。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亲自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上册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

【文学研究者的叙述学对于历史的叙述有特定的优越性】

(4)

13.轻易否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是研究学术的一个应有的态度,尊重前代学人,有助于培养一种从事学术工作的正常心态。

 

贰·经由人物进入历史

(1)史学研究包括:话题研究;现象研究;人物研究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2)知识分子的界定:社会良心;社会良知;和当先社会的关系

【遗民未必是某种特殊的士,士则是特殊情况下的遗民。】

【遗民性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作为身份的遗民。】

(3)历史生活的“感性”,有一部分系于历史的材料,如果能保持历史材料的生动性,那所叙述的历史生活便具有“感性”

(4)遗民的生活是具有想象性的。

(5)遗民的存在有可能是主动的,是自主选择的;也有可能是被迫的。

(6)“痛苦”对于遗民有可能是话题,是一种表达。

(7)不能因为去政治化的取向而无视政治史的研究价值。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8)任何路径都有限度,它有可能打开一些面向,也有可能遮蔽一些面向,对于打开和遮蔽,尤其是遮蔽必须保持警觉。应该随时审视方法的有效性和限度。

(9)文学艺术,对于历史书写有一种颠覆的企图,比如通过戏仿等手段。

【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

(10)文学研究者应该借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在文学和史学之间建立关系。

 

叁·问题·材料·文体

a.“问题、材料、文体”对应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

【学术的基本能力:提出问题;整理材料;掌握合适文体】

b.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人要避免隘陋,狭隘,指眼界;固陋,指见识。

d.每一种理论都会有盲点,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拒绝理论的理由。

【古人衡量知识人的才学识,其中,识具有优先性。】

【识断之精,才是禀赋,是先天的;学是后天的;识是一种认识能力,需要磨砺。经由理论学习、理论训练来提高认识能力是通常的途径。】

【做学术研究要具备问题意识,一项研究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经过思考、磨砺所锻炼出的认识能力,永远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可靠保障。】

e.选题:

【托克维尔:成功机会一半以上就在选题,不仅因为要找一个公众感兴趣的主题,尤其因为需要发现一个能视为为之振奋,并为之献身的主题。】

f.在学术研究上应该既功利,又不唯功利。研究者应当有清醒的限度感,不同的作家和批评家都用意识到的“限制”和“门槛”等词来形容着各自体味到的某种边界。

【80年代的宏观研究遗留下的遗祸,宏观研究是根据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全局性的总体研究。教育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宏观研究从社会结构的大系统出发,分析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方针和政策、主要方法和措施。】

g.契机属于有准备的人。

【弥补思辨能力的策略是向优秀的理论成果学习。】

h.取精用弘:

释义:精:精华;用:享用;弘:大。指从所占有的丰富资料中吸取精华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蕞(zuì)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而多矣。”(蕞尔:小的样子。)

事例: 尤必印证于良师益友,庶收~之益。——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提炼

i.应当力求避免定向的搜集材料,过于追求材料的一致性。

【怎样处理表述上的不确定和论文问题所要求的明晰性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研究者的一大难题。】

【做研究要尽可能的摆脱成见,用质疑的观点,逆向的思维将以研究论述,跳出自己的思路,自己既定的视野。】

j.知识准备和学术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学术研究结论的不同。

【从事文学研究,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善于从别的学科汲取营养,便容易开创出一个新的境界。】

k.培养的文字的敏感,意义不止在于审美,也在提高文本的分析细化的能力。不止对于文学的研究有益,也有益于历史的研究。

l.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界多少是针对印象式批评。

【印象式批评也有可能成为,对于缺乏分析能力的辩护。】

【对语言的敏感是文史研究者的一个显然的优势】

m.文字印象是文史研究的缘起和起点。

n.在文学创作中,叙述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在学术中,用什么方式说远不如说出什么更重要。说得漂亮远比说得透彻要容易,而且容易出彩,但是经不住时间也经不住学术眼光的审视,学术首先要准确,其次才是生动。

o.学术文体是要训练的,但不应该是简单的学术上的模仿。

【科研文体制是学术研究的双刃剑】

 

肆·视野、境界及其他

(1)阅读了解学术史,是学术工作的必要准备,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做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调查是选题生成的前提。

【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序》】

【传统的学术史体裁有“学案”“学谱”“师友记”等】

(2)学科史的清理是更具体的学术史工作。

【学科研究要有大学术视野,避免过分狭隘的专业眼界。不要用专业来限制自己,因为经验和智慧不是用专业来划分的。】

【学术史的知识准备可以使人保持一种限度感。】

【优秀的有典范意义的学术作品是最好的老师】

【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业》:我们每一位科学家都知道,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在10年,20年或50年内就会过时。这就是科学的命运,当然,这也正是科学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3)学术史不仅仅在于回顾,同时还包括着前瞻。

(4)学派和门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但不应该过分强调。最好的情况是有师承但是没有门派的偏见。

(5)艺术的繁荣时代并不一定都和社会的一般发展、和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6)对于一个学人来讲,反思显得异常重要。

【时时上征,时时反顾。——鲁迅《摩罗诗力说》】

【人多是“生命之川”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倘不是真的特出到异常,便都不免并含着向前和反顾。——鲁迅《<十二个>后记》】

【反思不仅仅是出于理性的考量,更是一种内在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反思”主要不是做简单的自我指责,不是在站在对立位置上的意识形态批判,而是在参照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推动这一事情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这些条件如何塑造写作者自身。——洪子诚《回顾一次写作序》】

(7)作为一个学人,有必要审查和省视影响到学术研究的所有因素,包括学术立场,操作规程,所使用文体等。

(8)经验、经历对于学术的意义

【通过学术研究,不断完善自己。】

【为学问而学问。——梁启超】

(9)对于文学研究者文本细读,不仅依赖工具,也依赖视野。

(10)学者非无痛痒之为贵,而以真知痛痒为先。——唐顺之《于蔡子木郎中书》

【以学术参与干预关系到学术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现实关切不应作为贬低学术性的借口,知识分子使命也不要成为贬低学人的借口。】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1)特殊的历史境遇形成特殊的选择。

(12)可以把自我完善作为学术成就之外的目标。

【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助于早就较为全面发展的人。】

【以广大之心裁物治事。——顾炎武】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高明柔克,沉潜刚克。——《书经·洪范》】

【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

——鲁迅《北人与南人》】

【北方之学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之学者,群居终日,言不及意,好行小慧——顾炎武】

【道乃天下公共,学术为天下之公器。】



【讲座笔记】治学四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