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土通行证——你需要一把武器(辐射76增补篇)

提要:本文为对辐射76中新出现的武器的汇总与简介(可能的话会尽量找出各种武器的出处),内容主要来源为辐射wikia词条,枪炮世界和imfdb(一个热衷于搜集各影视作品中登场武器的网站)。
另,本文不提供各型武器在游戏中的各项数值,因此对于游戏过程而言是无意义的,乃至于帖子内容可能与游戏中性能数据发生矛盾,因为本帖的目的仅在于尽可能地完善废土的背景设定,让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本文中所有配图均源自网络公开信息,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装击发枪:

虽然看起来依旧是一副古色古香的模样,但实际上前装击发枪已经摸到了近现代枪械的边沿,要知道,自从火枪这种武器诞生到前装击发枪的出现中间已然经历了火门枪、火绳枪、转轮打火枪和后来更为常见的燧发枪好几个世代了。使用雷汞的火帽极大地提升了火枪的发火率,也解决了燧发枪从扣动扳机到真正开火之间延迟较高的毛病,但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使得后来定装弹药的问世成为了可能,在这类弹药上同类装置“底火”的名称更为现代人所熟知,但它的作用和火帽是完全相同的。
在击发枪开始普及的年代,膛线也一样成为了枪械上较为常见的配置,但因为加工成本和装弹困难等缘故滑膛枪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十分流行(米涅弹的出现则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分歧,很多生产时还是滑膛的火枪在后来也都加车了膛线),这就使得这种武器在很多情况下精度并不是那么地理想,只有在较近的距离上才能有效地命中目标。考虑到这种武器采用的前膛装填模式十分费事这一点,在充斥着各种突如其来的遭遇战的废土上,这种枪械往往只会留给使用者一次机会。
不过,一旦命中,这种武器造成的伤害也是相当可观的,可能会有人因为它们使用黑火药而对它们的威力有所轻视,但在近距离上这些弹丸的飞行速度照样能够超过音速,只不过因为弹丸形状的原因在较远距离上初速衰减的比较快而已——但是弹头的质量很大又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要知道早期的火枪口径都相当之大,多有十多毫米乃至于二十多毫米的型号,这样的武器发射的弹丸威力绝对是可以与现今各种霰弹枪发射的独头弹相提并论的。因为当前废土之上诸多火枪的口径往往不一,火枪的使用者们多半还需要同时携带自己火枪对应口径的模子来自行铸造铅制弹丸。
除此之外,因为前膛装填必须要仰仗通条,而这个细小的零部件又实在容易遗失的缘故,在很多火枪上都有铰链或是链条这样的部件来保证通条始终和火枪拴在一起。



虽然手枪有着显而易见的便携性,但是它在威力、有效射程和精度上都无法与步枪型号相提并论,即使是那些截短了枪管的火枪在这几个方面也强过手枪不少。这些枪械就已经可以尝试在较远的距离上开火了,但它们仍然不能算是适合精确射击的武器。


为了增强火力而简单地增加枪管数目的做法即使在现代也依旧有应用,把火枪的枪管从一根变成四根当然可以得到四倍的威力,但相应地火枪那原本就已经很大的后座力也翻了四翻,若不是对自己的体魄有极高的自信,像这样的武器还是看看就算了。

手摇式加特林机枪:

如果说在面对半路上突然跳出来的手持5mm口径加特林机枪的变种人时,废土人的心中除掉“卧槽要死”之外不作他想的话,在四百年前被迫面对这种武器的老前辈的士兵们的心声也没什么不同。这种由理查德·J·加特林发明的武器的实际使用效果与它被研发出来的初衷大相庭径:尽管说起来可能令人感到难以置信,但加特林本人一开始实际上是寄希望于“提高单兵的火力密度”从而降低参战所必须的人数,进而达到降低战争导致的伤亡这一最终目的——至于实际情况如何,想来大家也都猜得到。在人类短暂的文明史上,真正地暂时达成了制止战争爆发这一目的的武器似乎只有原子弹,但想想看现在的世界已然是一片废土……
作为最初的加特林机枪,它的基本运作原理其实和后来的那些型号差别不大——除掉驱动武器的动力完全依靠手摇以及供弹时要依靠重力之外,而后者更多地像是思路上的欠缺而非技术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毕竟,给弹匣加个托弹簧也算不得什么黑科技。这种纯依靠重力让弹药下落的设计使得手摇式加特林机枪的弹匣只能竖直地从枪体上方插&入,而且可以说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了这种武器的射速——虽然理论上这种加特林机枪的最高射速完全取决于手速,但在枪管转速过快的情况下来不及下落的弹药很可能就会被卡在半路动弹不得。
考虑到这种武器需要依靠手摇来运作这一点,任何想要手持而不是老老实实地架设这种武器进行射击的人都要做好手臂的负担比现代型号加特林射手还要大许多的心理准备,毕竟摇把手的那只胳膊是没办法为提举武器出一丁点力气的。

.44magnum口径M1873单动式左轮手枪:

柯尔特绝不会放任自己的竞争对手史密斯·韦森用M29左轮手枪来定义一种广受欢迎的弹药口径的经典形象,因此使用.44马格南弹药的“和平缔造者”的出现基本上算是顺理成章,这种手枪当然地也同样受到了欢迎,但显然并没能阻止M29成为人们在提及“.44马格南左轮手枪”时最先在脑海里蹦出来的形象。

十字军手枪:

这种武器的设计与西海岸地区常见的大口径手枪极为相似,钢铁兄弟会从西海岸总部派往阿帕拉契亚地区的远征军就携带有这种武器,因其配备对象为远征军的缘故,它被人称为“十字军手枪”。与14mm与12.7mm口径型相比,这种手枪变形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模块化的组件从而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切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弹药(譬如,10mm手枪弹、5.56x45mm步枪弹、聚变电池等),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手枪采用了将弹匣水平设置于枪管下方的供弹模式,因为其可兼容的多种弹药尺寸均超过了握把能够容纳的范围。
复合弓:

这种应用了现代技术和理念制造的复合弓有着远超传统弓的精度和威力,其人机工程效率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提升(即便如此,这种武器对使用者的技巧依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由于其迥异于传统弓的结构设计,这种弓在拉开弓弦到位后会有很明显的“咔哒”感。
弩:

比起那些古代的同类和废土上被人随便拼凑到一起的同类来,这些由正规手段设计并且生产出来的弩箭要精良的多:与步枪类似的木托可以方便射手的瞄准,而瞄准镜架和机械瞄具的设置也远胜简陋的瞄准方式,一些更加现代化的型号还会在弩弓的弓体两端设置滑轮以减轻上弦所需的力道,从而令使用者得以仅凭自己的双臂就能完成上弦动作而无需额外借助杠杆或是齿轮齿条等机构,当然这并不代表在弩弓的磅数变得更大的情况下这些辅助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

Witness Protection 870:

这种无枪托的短管霰弹枪因被美国法警大量使用而得到了“证人保护者”的别名,它的尺寸被极度压缩以保证一件夹克就可以遮盖它的枪身,这就使得法警们能够较为隐蔽地携带一支威力巨大的近战武器,当然作为压缩体积的代价,这把枪的弹容量会小一点,但也足够应付一次短促而突然的交火了。

胡椒粉瓶:

霰弹机枪作为一种武器的概念已经存在许久,但在废土上却鲜有人将其化作现实。直到近来人们才从流传已久的传闻中知悉,在阿帕拉契亚地区曾经有人——根据留存至今的线索来看也有可能是超级变种人,考虑到它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狂野的气息,它至少看起来不像是正经的军工产品——真的鼓捣出了一种可以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泼洒霰弹的武器,它圆滚滚的外表再加上可以连续不停地朝目标喷吐足以覆盖其全身的铅丸的特性令它为自己赢得了“胡椒粉瓶”的别名。
无需质疑,这种武器的火力在近距离是十分凶猛的,但它使用霰弹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在中远距离上这把极为沉重的霰弹机枪很难在交火中发挥什么作用,幸运地是,通过对这挺机枪的机匣部分进行能量武器化的改装,它的有效射程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之一同水涨船高的还有弹药的价格。

高斯霰弹枪:

通常来讲,人们认定的“霰弹枪”都是从一根大口径枪管中喷吐出多个弹丸,但高斯武器因其弹药和发射原理的特殊性是不太容易采用这种设计的,话虽如此,“一次开火就可以密集地发射高斯弹丸”的武器倒也不是不存在,只不过比起其“霰弹枪”的名字来,它在形制上更接近于“胡椒瓶”式枪械罢了:这枝武器将七组七根一组的发射轨道捆扎成了一束,理论上最多可以一次性发射出49枚高斯枪使用的2mm弹芯,不难想象,在齐射之后目标必然会被打的如同筛子一般。
得益于2mm弹药的高穿透力和高初速,高斯霰弹枪的威力和有效射程较之传统霰弹枪都高了不止一筹。
10mm冲锋枪:

自然地,10mm冲锋枪并不是只有为了增强便携性而压缩了体积的型号,事实上这种冲锋枪不仅可以配备正常尺寸的枪托,更可以使用长度比许多普通冲锋枪都要大不少的加长枪管以提升枪口初速和改善精度。

MG42/MG3通用机枪:

早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装备的MG-42通用机枪就已经威名远扬,这种机枪的射速极高,以至于在开火的时候光凭人耳根本无从分辨枪声的间隔,曾有亲耳听到这种机枪开火的人描述称它的枪声“就好像撕裂亚麻布一样”,这当然也为这挺机枪带来了一些贴切的(譬如希特勒的圆锯)或者虽然贴切但不那么雅观的(比如希特勒的拉链)绰号。在战后这种机枪的设计因为性能优异的缘故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在简单地修改了稍许细节并更改口径换用7.62毫米北约弹之后就以MG3通用机枪的名义继续服役了下去。

M2HB重机枪:

很显然在废土上把重武器提着走已然成为了某种风尚,大口径重机枪M2HB自然也未能免俗。这种武器原本是一战时期作为反坦克武器被开发出来的,但随后便因为威力大射程远精度还不错的缘故而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用途(因为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日益增强的缘故,这个最初的的设计目标反而成了最不紧迫的需求),但多数情况下这种机枪都是架设在三脚架上或是各种载具之上使用的。



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

为了应对越战那个极度折磨士兵神经的战场,美军对于一种能够在近距离上爆发出强大的覆盖式火力的武器提出了要求,这让连发式的榴弹发射器开始进入美军的装备序列。在最开始的时候美军列装的是手摇式的MK18榴弹发射器,它虽然也算是简单可靠,但很显然手摇式对于射击的精度还有武器的射速都有一定影响,全自动的榴弹发射器才是最终发展方向。最终,MK19淘汰了结构复杂而且射程过近的MK20成为了美军的通用榴弹机枪。
虽然口径都是40mm没错,但为了确保有效射程与弹道的平直性,MK19使用的是比M79榴弹发射器40X46mm榴弹更长,初速更高的40X53mm弹药,这让它的有效射程延伸到了1500米远,与美军同期列装的M60和M2HB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再考虑到MK19自重也与M2HB相当这一点,基本上能够搭载M2HB重机枪的平台就同样可以方便地搭载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而无需担心射程受到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MK19使用的是M430 HEDP弹药,这种弹药兼具高爆与破甲两个功能,最初的M430就已经具备击穿2英寸厚装甲的能力,而更新的M430A1更是把传深提高到了3英寸——这意味着即使是看起来威风无敌的动力盔甲在这种弹药面前也是九死一不生,不过因为生产工艺更加复杂的缘故,在当前的废土上HEDP弹药并不流行,反而是高爆弹这样更加简单的弹种占了主流。



极硫激光枪:

很显然在战前美军就已经筹划着要对大规模列装的AE系列激光武器进行性能升级了,但各种升级方案似乎都没来得及在大战爆发之前普及开来,在制造时需要使用极硫材料的激光枪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外观上来看这种改型的枪体会被部分涂成红色以示和其它AE型号激光枪的区别,但最好不要把它们和军火贩子销售的强化聚焦组件(整个涂成了红色)搞混。在开火的时候,这种激光枪的改进型会发射绿色的激光束,很容易就能够和发射红色激光的其它AE系列武器区别开来,但不确定这种改进和AER-14是不是存在技术上的联系。
理论上,这种改进可以用于AE系列的任何型号上——包括使用AE系列激光武器枪身组件的激光加特林。

电浆加特林:

对电浆武器这样威力巨大的的装备,美军如果不琢磨着如何推出它的连发型号才该是怪事一桩,这种武器的技术最终被英克雷带走,但出于某种缘故它并没有在英克雷军中广为列装。因为电浆武器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废热,而在高射速情况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的缘故,电浆加特林机枪极度重视武器的散射设计,不仅在武器的左下方设置了一个大型的散热风扇,在武器的枪口处也有类似航空喷气式发动机尾喷管的构造。


诱饵地雷:

美味的鲜肉之下暗藏杀机——废土上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
时刻留意诱饵的新鲜程度,臭掉的肉块只合适招苍蝇!
南瓜手榴弹:

不知为何,这种手榴弹的外壳被做成了极似南瓜的造型,不管怎么说,这样多少会对产生预制破片有一定的好处。

除虫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的弹体表面绘制有显眼的黄色蟑螂标识以示区分,其内部填充的毒剂专门针对昆虫类生物进行了优化。虽说如此,在这种毒剂扩散开来的时候仍然不建议任何人在旁边呼吸,可能额造成的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咳嗽、恶心、头晕、呕吐、刺激性流泪、流涕、呼吸困难以及死亡。
轨道轰炸信标:

这个信标在激活之后会引导战前的科瓦奇-马尔登轨道卫星对其所在位置发动一次轨道轰炸。
轨道扫描信标:

这个信标在激活之后会引导战前的科瓦奇-马尔登轨道卫星对其所在区域进行一次扫描,并将得到的情报反馈给与信标连线的使用者。
“地狱风暴”火箭筒:

迄今为止的信息表明这种火箭筒仅在钢铁兄弟会的部队中有正式列装过,但出于某些原因也有少量该型武器流失在外,由于这种火箭筒威力巨大(个屁)的缘故,钢铁兄弟会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回收流失的“地狱风暴”火箭筒。
在整体上看,“地狱风暴”火箭筒采用的发射机构与导弹发射器的机构十分相近,但筒身部分比起四联装型号的导弹发射器来在维持了装弹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重量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且保有进一步提升装弹数量的空间。对一具火箭筒来说,四发乃至六发的装弹量绝对称得上是充足了:

除最常见的高爆弹头之外,这种火箭筒的发射筒也可以适配譬如燃烧弹之类的战斗部,为方便射手本人识别,搭载不同种类弹头的携弹具上都施加有对应颜色的涂装。对多弹头的兼容性可以赋予这种武器较高的任务灵活度,但缺乏锁定制导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它终究无法成为导弹发射器的替代品。
飞刀:

为了方便投掷而外形极为简洁的小刀,在握持状态下使用的时候也是一把很不错的刀具。

博伊刀(温彻斯特):

一把温彻斯特生产的大型博伊刀,样式比较古典,握把的铆钉和护手依旧采用黄铜制造,为了便于握持在木制握把还预留了手指的凹槽。

陨铁剑:

尽管在各类传说故事中,陨铁始终被视为是打造神兵利器不可或缺的材料,但事实是除非使用者本人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某种象征性的含义,否则任何成熟的钢铁冶炼技术都足以制造出性能和陨铁产品持平或远远超出的宝剑,剑身上的纹路也不是陨铁剑独享,使用不同钢材叠加焊接折叠锻打就很容易获得这样漂亮的花纹。
等离子切割刀:

等离子切割刀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近战武器,其上不存在实体部分的刃口,取而代之的是由等离子发生和约束装置制造的炽热等离子束,任何触碰到这道电浆的物体都将在瞬间被气化,像被热刀子划割的黄油一样冒着烟分开两边。与非常强大的切割能力相对地,因为结构设计的原因,这种武器完全不具备捅刺的能力,或者至少不会比一根钝头的棍子好上多少。
当然,这样的构型并不仅限于等离子切割装置才能采用,在更换发生装置的情况下,“刃口”部分也可以是焰流、电弧或是冷冻射线,总之,只要最后能够起到熔融或是破碎物质的效果,那么这个设计就是可行的。
战刃:

战刃是一种目前为止仅见于钢铁兄弟会的罕见近战武器,其起源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看起来的确不像是战前的产物。以其尺寸和质量而言,它在设计时似乎更加偏向于由身穿动力盔甲的人员使用,但非要直接手持战斗的话也不是完全不行就是了。
在基础设计上,这种战刃仅有一个金属制的宽大的矛头,适用于刺击或砍劈,但很显然还缺乏一点钢铁兄弟会装备应有的高科技成分。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设计者同时也为它配备了不同的改装方案(这或许可以视为战刃是在战后才出现的又一个间接证据,因为其中几种改造的外观都颇有中华武术气息,在战前麦卡锡主义浓厚的美国,这样的设计方案恐怕是很难通过的)





链锯:

尽管有着这样的威慑力,而且实际上也的确可以对肉体造成恐怖的伤害,链锯本身并不是一种特别适合用于战斗的工具:它的切割需要正确的角度和力度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很容易导致锯齿的变形甚至是卡死,而这样的故障在战斗进行的时候是绝对没办法安稳排除的——民用型号的链锯并不像“撕裂者”那样在设计之初就有考虑到要让它们经得起粗暴地使用。

电钻:

物理性开窍。
在实战中电钻同样是一种威慑型大过实际作用的工具,它的主要问题在于钻头细长,在角度不对的时候极其容易卡主甚至折断,在面对各种坚硬材料(譬如钢铁或是混凝土)的时候钻头也会迅速磨损掉。

矛:

和那些随便拼凑起来的货色不一样,这种依照传统样式打造出来的长矛有着更加坚实的结构与更加可以信赖的矛头,而无需担心随便戳刺几下矛头就会松动脱落或是干脆损毁,柳叶形状的矛头打造起来较为简单,而且也方便刺入和拔出,有时候为了防止长矛刺入深度过大不便回收,在矛头的后部一段距离还会设置有向两端平伸出来的两片短翼。

草叉:

草叉的幸运一击也可以杀死最强大的剑客,问题是,你会是那个幸运儿吗?

鹤嘴锄:

挥舞着它的绝不仅有和蔼可亲的小矮人,而它的尖端能够凿开的也绝不仅有石块。

镰刀:

与锤同持则天下无敌矣。

教徒小刀:

以石器时代的标准而言,这样的黑曜石刀子堪称精致,但和现代工具相较,它恐怕还是仪式性的功能更大一些,大概是因为黑曜石在传说故事里总是神秘勾连在一起的缘故,阿帕拉契亚地区的天蛾人教徒尤其热衷于制作这种刀具,他们会在刀具的表面刻画神秘的纹饰,并携带它们参加战斗——这并不是简简单单可以一笑了之的事情,石质的刃口或许很容易因为碰撞或挤压而崩碎,但在正确的加工步骤下它们的锋利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滑雪板之剑: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你坚持要把一块滑雪板给打磨成长剑的形状,它的尖头在烘烤硬化之后的确是可以用来戳刺(但弯曲的造型又使得这样做极不方便),但用木头或是合成纤维的板子想要打磨出像样的剑锋就十分挑战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了。或者倒不如说,把打磨锋利的金属片固定在滑雪板剑身的边缘上还要来的更靠谱些。
游行抗议牌:

行动胜过雄辩:当你高举着沉重的牌子照对手头上打下去的时候,牌子上面写的是什么根本无关紧要。
吉他之剑:

Death is the ultimate music!

“战”鼓:

要正确地“演奏”这种乐器,请准备好大量的脑壳。
骨棒:


虽然使用木棍与石块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尚未到来,但生活在废土上的人们依旧不得不从先祖的智慧中重新发掘杀戮的力量,大型动物的遗骨显然可以直接当成一根不错的棍棒。虽然这样说多少有些奇怪,但废土生物的变异事实上让这些骨棒更适合使用,因为在骨骼上已然生出了参差的骨刺。
羊头杖:

以其凶恶的样貌和暴躁的习性而言,羊头怪无疑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废土生物。然而,一旦被了解到这种生物的肉可以为人们提供一顿美餐之后,它那天然的威慑力就不免大打折扣*。对于那些野心勃勃想要炫耀自己狩猎能力的废土猎人来说,羊头怪的头骨也是制作纪念品的绝佳选择。



*虽说如此,面对这样的“羊群”,传统的牧羊人大概也无能为力吧?

分筋错骨锤:

这把锤子完完全全地来自于废土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把手是一截像是被巨人用力捏扁过的广告牌立柱,锤头则是一个钢制的啤酒桶,此外,不知何故,在它的锤击端部竟然还镶嵌着部分水雷的外壳。在锤子的端部还可以看到“锤肉”的字样和指向锤击端的箭头标记,制作这把锤子并为之命名的人想必有种闲极无聊而生的奇怪幽默感。

熊咬拳套:

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像纪念品多过像是实际武器的工具,毕竟,在剥离血肉之后,牙齿在颅骨上的固定并不算稳固,而使用者实际上也无法为这些尖牙提供妖怪那样强大的咬合能力。
死亡摇鼓:

当它击中敌人的时候,你能感到一阵充满喜悦的震颤。
鼹鼠矿工拳套:

一群阿拉帕契亚的矿工在核大战爆发的时候被永远地困在的坍塌的矿洞之中,长久以来被辐射和疾病折磨的几乎不成人形的他们在习性上和战前人类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有些时候和他们打过照面的避难所居民甚至觉得他们像鼹鼠多过像人类。诚然,他们并不像那些同样居住在地下的暴躁小动物那样天生有着尖牙利爪,但他们通过拼凑摆弄各种战前的机械零部件依旧能够为自己配备上锋利的金属爪牙。
望远镜:

在良好的维护下,这种望远镜可以在数百年后也继续发挥着作用,现在的废土上这种精巧的战前遗物十分珍贵。

照相机:

ProSnap Deluxe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紧凑型照相机,在户外拍摄中非常有用。这种相机通常使用150mm和200mm两种镜头,在必要情况下夜视镜头和瞄准镜镜头也可以使用。此外,虽然不知道是如何实现的这个功能,但这种相机的确可以识别出现在镜头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和其位置。

在辐射76中重置的部分经典武器:高斯手枪、高斯加特林和老式电浆步枪。
详细介绍参加本系列前篇,在此不加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