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9【绿藻】海缸之光:蕨藻(四)遇有佳人,万千风情

2022-02-10 22:18 作者:芳香炽天使茉莉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的话:

本系列专栏是关于常见的水族观赏藻类的介绍、展示、饲养要点、个人体会

参考书籍《在日本可以看到的388种海藻写真+生态标本》

参考网站:algaebase.org 、Wikipedia

参考文献:《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黄冰心、丁兰平、栾日孝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个人感情包含较多、体会和饲养经验主要来自玩家交流讨论整理,并不具有学术严谨性。但本着快乐饲养的前提,应该是勉强够用来参考。同时由于个人整理,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欢迎大神拍砖,一同交流学习。 

特别提醒:

这是茉莉某天突发奇想开着挖掘机挖的一个大坑,因为茉莉临近正在考研,本系列专栏随时面临长期不更新、停更甚至断更,大伙们看着图一乐呵就行。

本篇将是蕨藻属篇目最后一篇。从开坑到这里,历时两月半,绿藻下的蕨藻属终于迎来了属于终点,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前文所并未提及的其他蕨藻,将在本篇内呈现,本篇也将围绕蕨藻品种进行展示和说明。

在进行说明之前咱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这是一个在国外也很火的主藻缸,好不夸张地可以说是主藻缸的巅峰模样之一。仔细看内容的话可以发现,藻的状态和模式,藻体互容间的配置都恰到好处,茉莉上次见到如此惊艳的主藻缸还是在紫色森林总部门口那个超长藻缸,而这个明显小更多的藻缸却一点也不输那个。

但更多国内玩家眼中可能对其中一种藻类更感兴趣。即视频封面所出现的,如同小海带一般的,飘逸且纤长的藻类。随着up主@Keung-C越来越多关于国外藻缸视频的搬运,这种藻类出镜率也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的朋友在到处咨询这玩意叫啥名,在哪可以搞到?为什么国内没见着有?甚至有朋友直接以小海带称呼。

海带?

然而对于该种藻类的好奇声并不是从这个视频开始的。早在2006年的瓷国内()论坛,港区的PH8.4论坛上就已经展开了对该种藻类的讨论。而国内(大陆)比较有权威点的帖子最早是在观赏鱼之家上,但当时并没有啥具体的概念,该叫海带还是叫海带。随后在海精灵论坛(茉莉查到最早是,是否原创待考究)上有篇系统点的帖子讲述了该种藻类,该帖子随后被搬运至cmf论坛海藻专区并设置精品贴。

绝大多数帖子都称之为“盾叶藻”。并且迄今为止这个叫法还在一顿玩家间流传。

既然茉莉这么说了,那显然对“盾叶藻”的鉴定并不成立。但这几年来这个叫法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很多赫赫有名的大佬还是固执地认为这玩意就是盾叶藻,知道蕨藻属概念的大佬甚至直接管这个叫“盾叶蕨藻”,茉莉也曾因此在不少群里对这个相关内容打过口水战,但显然是浪费时间。

啊对对对,开摆

虽然有很多国内学者和爱好者一眼就能看出该种藻类的具体品种。但是在国内常用搜索引擎内,并没有搜索到有关于这种藻类任何一点具体的描述的相关帖子或者文章视频什么的,寥寥数字正确的茉莉也仅在其他大佬的回复中可以看见。再加上,若在国内引擎中搜索“盾叶蕨藻”的话,有时候(现在好像搜不到了)也可能直接搜出来该种藻类,所以很多大佬对该种藻类就是“盾叶蕨藻”的说法深信不疑。

那该种藻类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为何难有准确说法?

其实不然,这玩意是很常见的品种,而且同样作为入侵物种而臭名昭著。只不过它出名的地方在大洋那一头的漂亮国所在的大陆板块。

而这种藻类就是同样和杉叶蕨藻一样出名的育枝蕨藻Caulerpa prolifera。

育枝蕨藻 Caulerpa prolifera

同属蕨藻属下成员,自然也包括了蕨藻属的三大基本要素:直立枝匍匐茎和假根,而其特色的直立枝也在上文中提到过有:如海带一样,扁长、完整、柔顺且飘逸。但育枝蕨藻毕竟只是蕨藻,并不如同海带那样能长到数米以上,一般直立枝在10-30公分长度内,就像海带苗苗一样。

育枝蕨藻作为能被称作“入侵物种”的一员,自然是大规模且快速度地抢占了世界浅海海岸线的一席之地了,但遗憾的是,该种蕨藻在瓷国的分布甚少,仅在宝岛和南海部分海域分布有少量。然后在印尼菲律宾等地也有小规模的分布,并没有形成物种入侵那种夸张的事件。毕竟人家主战区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那一边,是和杉叶蕨藻抢饭吃的存在。若是想弄到,可以先去宝岛那边和海南三沙碰碰运气,说不定就能捡到一些带回来繁殖。

这里可以参考海水驿站鱼多多鱼版主的缸体,他就在缸中饲养了一些育枝蕨藻,当然咯,人在国外。  https://www.aquayee.com/posts/29635

最早老外那边也有人管这个直接当成海带苗的

同样也和其他同为单细胞生物的蕨藻属成员一样,育枝蕨藻也可以在直立枝的断口处生长出新的直立枝或者新的匍匐茎。

就像这样

那么到此为止,“盾叶藻”一事就应该这么简单的解决了。以后就知道老外兜里那个叫育枝蕨藻,谁爱把那个叫成盾叶藻就叫呗,反正非学名,你咋叫都行,怎么开心怎么来,只要不叫成盾叶蕨藻就好了(原因后面会说)。

本来以为就是这样很简单说明清楚就解决的事情,远犯不上和某些带佬打口水仗,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大佬就说了,茉莉你这说的胡说八道一派胡言,这玩意我在海南甚至福建都能发现,不少商家都在网上卖,根本不是你说的国内分部少的育枝蕨藻。然后给出了如下图。

为了避嫌咱就随便找张商家图

确确实实,图中藻类也如同育枝蕨藻一样拥有扁平且完整的直立枝,除了短了点、叶片单薄了点外确确实实就和育枝蕨藻一般无二。

然后就是口水战内容了,真的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吵起来的,但是

所有目光向我看齐,我宣布个事,我是**!

那这种在瓷国南部海域常见的,不少商家也在售卖的的蕨藻,是否是育枝蕨藻的新建小号还是大佬口中的“盾叶藻”呢?

自然都不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比育枝蕨藻直立枝短点,叶片单薄点的蕨藻”的直立枝边缘并不整齐,甚至部分较大较厚实的直立枝边缘呈现锯齿状。同时,育枝蕨藻那种类似叶柄向上延续成叶脉的特色在这种蕨藻上并没有体现。

手绘图比较清楚

那这到底是何种蕨藻呢?答案是: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马上就会有人说了,合着你看了半天,给出来一个完全不像的东西啊?

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物种的另一个特色,种内的变种和变型。拿人打比方,简单说来就是:同样都是瓷国人,那东百大妹子和南方小姑娘的区别,以及在南方小姑娘里弗兰人湘妹坨和广door人靓女的区别。即同种下产生了与本种主要性状不同的性状,或者不同的表现型。常用varietas var.变种和forma f.变型标识(十几年来茉莉一直以为f.才是变种,属实是上面那个表情包)。

回到锯叶蕨藻这个问题上来,实际上在瓷国南海分布较广的是锯叶蕨藻的一个变型,即Caulerpa brachypus f.parvifolia,锯叶蕨藻 育枝变型,在宝岛有很多分布,也曾被单独命名为称作小蕨藻。

C.brachypus f.parvifolia  实在找不到高清图了

锯叶蕨藻的育枝变型种,确实如同小号育枝蕨藻一样。虽然并不能长得如同育枝蕨藻那样纤长飘逸,但小小的连成片也非常好看,有不少商家和玩家手里都有藻种,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去整点回来自己繁殖。

确实爬满了很有意思

接着咱们来看看为什么说“盾叶藻”可以,但不能叫成“盾叶蕨藻”。

因为确有盾叶蕨藻该种,即盾叶蕨藻caulerpa peltata

盾叶蕨藻caulerpa peltata

确实,扁平状的直立枝分叉,如同一面反着拿的盾牌一样,盾叶盾叶,对这个的形容更加生动。

众多盾叶蕨藻

那么“盾叶藻”一词的小小的疑思,到这里差不多就讲清楚了,接下来咱们看看其他蕨藻属的成员。

蕨藻属成员众多,一一介绍显然不现实也超出了茉莉的能力范围,而在我国分布蕨藻属成员就有双手双脚指数那么多,茉莉只能从中挑一些水族贸易中常见品种进行介绍

光SP2000老数据库记录就有这么多,要命呐

首先是咱们的老朋友,长茎葡萄蕨藻

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

商品名:小葡萄藻。前面几篇已经讲了很多这玩意了,就不再赘述了。

既然有了小葡萄藻,那自然应该有大葡萄藻,即总状蕨藻

总状蕨藻大叶变种 Caulerpa racemosa var . macrophysa ( Sonder Ex Kitzing ) Taylor

商品名是大葡萄藻,直立枝分支大且圆润,如同一个个晶莹饱满的葡萄一般。

而总状蕨藻的本种,则并没有有那么圆润

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a

总状蕨藻本种拥有更长的“葡萄叶”,如同隔壁提子一样,故商品名也被叫做提子藻。主要在整个南瓷国海都有分布。没想到吧,那些卖的大葡萄藻和提子藻,都是总状蕨藻。

总状蕨藻还有其他变种

总状蕨藻管状变种 Caulerpa racemosa var . turbinata ( J . Agardh ) Eubank

总状蕨藻的管状变种,变得更像盾叶蕨藻,“提子”更小,直立枝“茎”部也更加长管状。

这倒是可以理解,可接下来的变种便开始诡异起来了

总状蕨藻盾叶变种 Caulerpa racemosa var . peltata ( Lamx .) Eubank in Stephenson

总状蕨藻的盾叶变种,原来的圆鼓鼓的葡萄形状,像被一拳干瘪了的样子,从“葡萄“变成了“葡萄皮”,而且也不太像隔壁盾叶蕨藻。

既然还在说着葡萄,那么就来看看另一种国内有的“葡萄藻”:冈村蕨藻 Caulerpa okamurae

冈村蕨藻 Caulerpa okamurae
冈村蕨藻 Caulerpa okamurae

冈村蕨藻一看就知道是霓虹那边学者命名的,我国主要在福建和东海部分区域发现有分布,分叉叶型也是椭球状的,和提子类似,或许应该叫“小提子藻”更加合适?该个品种在市场上并没有流通,偶然可见部分玩家手里有一些藻种。大部分则是出现在霓虹玩家手中。

而除了大小葡萄藻外,咱这里还有个中号的

小叶蕨藻Caulerpa microphys
小叶蕨藻Caulerpa microphysa

很难形容和区分的小叶蕨藻,硬要说起来的话,类似总状蕨藻大叶种的“大号葡萄”,安插在了长茎葡萄蕨藻上。其主要也是在宝岛那边发现有分布记录。

说完葡萄藻,咱们再来看另一个很常见的蕨藻品种,商品名是绿鹿角藻的齿形蕨藻Caulerpa serrulata

齿形蕨藻Caulerpa serrulata
齿形蕨藻Caulerpa serrulata

商品名鹿角藻,也是广泛分布在南瓷国海的一种蕨藻,相对于其他常见商品蕨藻,齿形蕨藻的生长速度更快,长势更狂野,抗逆性也更强更耐造

茉莉在上个学年在见习医院宿舍饲养的便是这种蕨藻

茉莉本人的破烂藻缸

齿形蕨藻有一种宽叶变型,该个变型主要发现记录是在三沙和宝岛,茉莉的缸里有幸收集到。

齿形蕨藻宽叶变型 Caulerpa serrulata f . lata ( Weber - van Bosse ) Tseng

除了宽叶变型外,齿形蕨藻也有奇奇怪怪的变种,目前也有不少国内玩家有幸收集到,比如

齿形蕨藻宝力变种Caulerpa serrulata var . boryana
齿形蕨藻宝力变种Caulerpa serrulata var . boryana

完全蜷缩起来的,如同一条毛虫的宝力变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别好看的变型

齿形蕨藻西方变型 Caulerpa serrulata f . occidentalis

棱角分明,宽大且比较清晰的西方变型,国内在南沙群岛有采集记录。目前茉莉尚未见国内玩家有收集到。

说完了鹿角藻,再来说说另一类很常见的观赏藻:羽毛藻。首先是小羽毛藻:棒叶蕨藻

棒叶蕨藻 Caulerpa sertularioides
棒叶蕨藻 Caulerpa sertularioides

也可以被叫做针叶蕨藻,商品名多为小羽毛藻。是最常见的可以购买到的蕨藻之一,生长飞速,但抗逆性不及齿形蕨藻,容易折断,不耐冻,不太耐热,容易白化。但确确实实是长得飞快,好几天就可以收完一茬。

值得注意的是,小羽毛藻商品名应该全为小羽毛蕨藻,应该与另一种叫小羽毛藻or小羽藻的羽藻家族的珊瑚缸有害藻类区分。

Bryopsis plumosa

说完了小羽毛,咱们来说说大羽毛,同样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杉叶蕨藻

杉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

以前篇章已经说了太多杉叶蕨藻的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

除了杉叶蕨藻外,还有一种蕨藻的变型也被当做大羽毛藻出售

墨西哥蕨藻无饰变型Caulerpa mexicana f. exposita (Børgesen) Coppejans

墨西哥蕨藻的无饰变型,关于exposita的意思大概是没穿衣服的,漏的,和朋友商量后干脆翻译成无饰,这样应该会高雅的()。和杉叶蕨藻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即分叉叶显得嫩幼且小,不如杉叶那样大。看了本种之后能更加清楚地区分,下面是墨西哥蕨藻本种。

墨西哥蕨藻Caulerpa mexicana
墨西哥蕨藻Caulerpa mexicana

本种的叶型更加圆润宽大紧凑,甚至部分叶片间会形成重叠。一样也是一种非常“有型”的蕨藻,但国内在三沙才有少量分布,目前没看见啥玩家在养这个玩意。

看了墨西哥蕨藻本种之后,再来对比这个无饰变型,就会更加发现这个变型和杉叶蕨藻差别还是蛮大的,无饰的变型不外乎就是本种分叉叶的缩小版。

除了上面那些,我们瓷国海域内还有些长得奇形怪状的蕨藻,比如这个

柏叶蕨藻Caulerpa cupressoides
柏叶蕨藻和柏树叶

柏叶蕨藻主要分布在我国三沙群岛区块。其藻体直立枝分叶实在是过小,以至于整体看起来像一节一节的仙人掌柱棒槌,但对照名字,会发现这玩意确实像柏树叶,非常形象生动。

要说柏叶蕨藻长得像棒槌,而长得像棒槌的,还有下面这种蕨藻

乌微里蕨藻 Caulerpa urvilleana Montagne
乌微里蕨藻 Caulerpa urvilleana Montagne

或许比起柏叶蕨藻来说,乌微里蕨藻更加像棒槌,还是分叉的棒槌(XD,国内在南沙群岛有发现记录。

若说柏叶蕨藻和乌微里蕨藻属于身材娇小的蕨藻一类,同属这一类的还有下面这种

绒毛蕨藻 Caulerpa webbiana
绒毛蕨藻直立枝叶型示意图

绒毛蕨藻,同样也是迷你且小巧的一类,其分叉叶型短小而曲折,类似绒毛,故叫绒毛蕨藻。又其是蕨藻中比较坚硬的一种,很容易让人想到瓶刷,故老外也有人管叫瓶刷蕨藻的,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宝岛,三沙群岛。

除了这几种外,有一种藻长得和盾叶蕨藻很相像

钱币蕨藻Caulerpa nummulari
钱币蕨藻   Caulerpa nummulari

钱币蕨藻,顾名思义,长得如同铜板钱币一般扁平,主要在我国南海有分部。国内有不少玩家曾经饲养过该种藻类。

国内常见的蕨藻茉莉大概就挑这些展示了,除了这些国内有分布的蕨藻外。茉莉还想展示另一种很有意思的蕨藻,即分布在澳洲的长叶蕨藻

长叶蕨藻Caulerpa longifoli
长叶蕨藻Caulerpa longifoli

这种澳洲分布的长叶蕨藻,生活在较深水的激流之中,这种蕨藻叶片向内卷曲,方便适应不同水流和导流,并且能裹挟到更多养分。这也应证那句:生物进化保留的性状不外乎都是为了生存。本身不同蕨藻生长在不同环境能在那个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条件,就是具备在那个环境下生存的手段。

蕨藻属,这个海缸观赏藻类之光,从去年十一月尾巴开坑到现在,历时两个月半,终于是迎来了本篇完结篇。虽然因为篇幅限制,还有一堆蕨藻属有意思其他成员没能展示出来,但好歹茉莉还是把坑填上了,可喜可贺。在文章的最后,茉莉想展示一种非常好看的蕨藻作为结尾:

巴顿蕨藻 Caulerpa bartoniae G.Murray

该种叉状叶的蕨藻在非洲南部被首次记录,学者G.Murray以研究小组成员巴顿小姐的名字命名,以彰显巴顿小姐在藻类研究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表示敬意。

而蕨藻属对茉莉来说或许就像这位佳人巴顿小姐一样。第一次看见在海缸中蓬勃萌生欣欣向荣的蕨藻时便一见钟情,让茉莉这个内陆人民深深地陷入对海水高等藻类的喜爱中,不可自拔。而蕨藻的不同形态和性状的神秘感就如美女佳人那万千风情一样撩动着自己。

宠物整个行业都是一样的,爱好者们总有心头那么一个“甜蜜初恋”的存在,即使入坑多年,也依旧欣然神往,忆起佳人,万千风情。

爱好便是如此“无理”且“合理”的,让人有时候难以捉摸。

下次专栏不知道得什么时候之后了,接下来的时间茉莉要忙着备研和实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空再聊,只能和各位说声抱歉,说不定咱哪天就唐突更新了呢*,当然如果真的要更新应该是钢丝藻或者石莼礁膜什么的了,具体看情况。

再次祝各位新春愉快,新年心想事成,人美缸靓,水清鱼欢。

09【绿藻】海缸之光:蕨藻(四)遇有佳人,万千风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