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临期食品要不要买?
便宜的临期食品要不要买?
近几年,临期食品店铺在全球火爆了起来。与以往只把价格作为卖点的粗暴销售方式不同,它们开始倡导商品的低碳、环保,打出拒绝食物浪费的口号。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超市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爱买打折商品的老年群体,年轻人也成了临期食品的消费主力军。消费理念符合流行趋势,消费群体也具备超强的购买力,表面看,临期食品具备了一门好生意必需的所有外在条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遍地开花
在上海,各类临期进口食品折扣店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到社区、菜市场等人流聚集区。“饴食货仓”的创始人徐鹏曾公开介绍,目前门店已有16家,营业额去年达到3900多万元,这主要得益于稳定的顾客群和购买黏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相比保质期,他们或许更关注品牌和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保质期不重要。不过,下临期食品折扣店通常不会明确标明产品剩余保质期。与之相比,临期食品特卖电商的做法更为到位。以“好食期”为例,其App上所陈列的商品,全都按照保质期剩余时间动态显示倒计时,并据此调整价格。一位电商运营人士表示,他明显感到临期食品市场正越来越被消费者关注,“生意越来越好做,90天复购率在63%左右。”
*灰色地带
所谓临界食品,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但在国内,临期食品一直处于灰色敏感地带。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而在大众消费意识里,临期约等于过期,因此多数商家更愿意以折扣、尾货等字眼来掩盖食品临期的事实。
临期商品促销平台善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喆曾对外表示:“食品不应该有临期品,临期品只是资源错配,没有找到适合它的人。”由此看来,信息匹配能够让临期食品变得有价值,而这也印证了临期食品市场是一条刚需赛道。
*驶入深水区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业内人士表示,明显感觉到临期食品全品类的拿货价提高了。一方面,市场竞争在加强,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对SKU丰富度的要求远高于对店铺的忠诚度。目前,临期食品市场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除了足够低的价格、足够丰富的SKU外,临期食品更是一门精细化运营的生意,核心在于对供应链的把控,以及更高效的进销货匹配能力,唯有此,才能在临期食品市场跑得更远。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临期食品市场将出现越来越丰富的零售业态。然而,这或许只是食品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但如果临期品只是错配资源后的结果,那么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当生产端能够实时匹配需求,并及时提供商品时,临期食品是否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