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庄子《骈拇》: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2022-05-17 15:20 作者:两不相伤  | 我要投稿

继续学习《骈拇》3/4。


小一些的迷惑,只会暂时的改变方向,如果是大的迷惑,可能要迷糊一生了。在有生之年估计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自从虞舜之后,天下多以仁义为号召收拢人心,搞得天下一直乱糟糟,不得安宁。天下有志之人之人,大都奔命于仁义,全身心投入于仁义的事业,搞得都快忘了人的本性。

是不是这仁义能够改变人的本性呢?让我们试着讨论一番:自从夏商周三代以后,你看看这天下都是些重名重利之人,他们是在本性而为吗?

那些阴险小人,他们为了财货不惜铤而走险;士大夫们为了名声,不惜以身殉道;家族里的长辈们,不惜豁出去闯荡;而那些圣人,也是为天下苍生肝脑涂地。这些人,虽然所做的工作不同,得到的名声也不一样,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以身犯险,以死相逼。


讲个故事,两个小伙子去放羊,一个名叫甲,一个叫乙。他们同一天都去同一个地方放羊,结果他俩都把羊给搞丢了。回去后,管事的问甲,羊怎么搞丢的,你当时在干什么呢?甲说,我带了本书去看,读得太专心了,忘了看羊。同样去问乙,乙说,我跟别的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玩得太专心了,也忘了看羊。

这两个牧羊人啊,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一个在读书,一个可能在赌博,但结果呢?管事的会觉得读书是对的,赌博是错的吗?他才不管,他只知道甲乙都搞丢了他的羊。

殷商末年的贤士伯夷,因为名声不食周栗,结果死在了首阳山之下;江洋大盗跖氏,因为荣华富贵的金银财宝,结果被围困死在了泰山之上。这两种人,虽然死的原因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谗害了自身,把生命给了自己的欲望啊。


难道我们就只能说,伯夷是很厉害的圣人,而跖氏是很坏的盗贼吗?天下这两种人太普遍了,一类为了所谓的仁义而死的人,被世俗都成为君子;一类为了钱财而死的人,被世俗都称之为小人。

他们都为了各自的目的献身了,怎么会被分为君子和小人呢?如果说伤害自己的生命本身,是不符合天性的一种错误,那不管是伯夷还是跖氏都是违背了自然,我们又怎么能只把恶名声留给想要钱财的跖氏呢!


看到这,是不是感觉庄子确实厉害,说什么就像什么,他的譬喻也非常的有趣。一件事,他可以正面说,气势磅礴,让人心悦诚服。但是,如果他想反过来说,依然游刃有余,打得对手落荒而逃。拿到现在,他肯定是个伟大的辩论家。

《道德经》上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那庄子是善的吗?是博的吗?

我想用追求博学的头脑去仔细地辩上一辩。O(∩_∩)O哈哈~


庄子《骈拇》: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