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关于韵书的选择

历朝历代,不管是皇家政府,还是诗人词客,都编写过很多种韵书,但是大家都以《平水韵》,清代戈载的《词林正韵》为正宗,再加上现代人比较喜欢用的《中华新韵》,这三本韵书算是比较常用的啦。
但事实上韵书的种类有很多,也因为个人不同喜好,很多人使用的韵书都是现在很少有人用的,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的诗用的都是《洪武正韵》。
但是到了现代,我认为我们不能为了“复古”而过分折磨自己。
《平水韵》说白了就是《广韵》的缩略版,都是按照中古汉语,而《词林正韵》仅仅是在总结前人押韵情况,合并《平水韵》邻韵韵部的基础上进行稍微改良,内容变化其实不大,所以这三本韵书应该算是“祖孙三代”呀!而《洪武正韵》是因为朱元璋鉴于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去考证,所以下令编写的一套韵书,而它也是继承了唐宋音韵体系。那么为什么要可以去模仿古人,不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而是使用那些千奇百怪的韵书呢?
当然,我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建议哈。
我们不能把自己打造成“复古主义者”,而应该“变通尽利”,这也是南宋王灼《碧鸡漫志》里面的思想。

上期我讲了一下入声字,也提到了一些入声韵词牌。
那么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了,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那么是不是这些词牌就不能填了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夸我自己)
没错,现代汉语里是没有入声字,但是中古汉语里面有呀!在《词林正韵》中,戈载为了方便大家填词,总结前人填词押韵情况,合并了《平水韵》邻韵韵部,比起《平水韵》已经是大大滴方便大家填词了,那么大家又为什么不要方便,偏偏要绕地球一圈去用《中华新韵》呢?谁说我作诗用《中华新韵》,填词就必须也用《中华新韵》了呀!
不过也可以不那么死板,“变通尽利”侬晓得发啦?
例如《念奴娇》这个词牌名,没错它是入声韵,但是它只是以入声韵为“宜”,那你这么执着用《中华新韵》用去嘛,那没有入声字我用其他仄声字问题又不大喏!
比如李清照小姐姐的《念奴娇·春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加粗字是韵脚字,李清照自然是不会按照《中华新韵》咯。
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李清照在这里用的是去声韵和上声韵,就是有一个术语叫作“上去通押”,唯独没有使用入声韵。
所以,大家就不要有顾虑啦,快乐就over啦~

(开始唠嗑)
事实上入声字有一段时间是和仄声字分开来的,也就是说是“平,仄,入”三声,仄声只是包含上声和去声。而这一理论最早是朱敦儒提出来的。是因为皇帝叫他修韵书,好用来唱歌,虽然现在这书已经莫得了,但是他的理论还在。大家也都在推测考证原因,我曾经个人认为是因为入声字太短促了,戛然而止,唱过歌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歌词最后一个字都是需要延长的,但是入声字这么急促延不了长啊,不然它就不是入声字了,都没有短促,戛然而止的性质了呀!所以我个人浅见是入声韵的词不能用来唱歌,所以单独分出来。
但是,我最近又发现在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暗香》和《疏影》两个入声韵的词牌里面,没错是押入声韵,但是却有歌曲。。。
《白石道人歌曲》是一本少有的有词又有曲的词集。。。
瞬间推翻我那浅薄的理论。。。
大家一定要快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