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感,社会对人的异化
学习,生活,工作,生活,在学校待的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了。
也许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活,小时候想着好好读书,会过好生活,什么是好生活呢,好像也没个什么可以具体量化的标准。
在上学的时候学到《变色龙》,谈到社会对人的“异化”,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异化。以前一次在病床前照顾亲人的时候,和家人一起聊天,说起某某某在外工作,没有回来探望,心里很是不愤,觉得某某某不够孝顺,如果是我,我工作不要了,也要回来!家人们笑着说我是孩子气,经历的事情太少,我还很有些不以为然!现在想来,别有一番慨然。
也许是生活和生存的区别,让我对生活有了一些别样的期待。仿佛生活就更悠然一点。我常常和学生讲我的愿望,满书架的书,书桌,躺椅,茶,下午的阳光。现在想来,不过是希望达到能够毫无功利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心境罢了,那种悠闲和自然,只是想想,就仿佛已经醉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万事万物对立而又相互转化,一体两面,而又相互存在。
苦乐相随,没有苦,哪来的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的概念了。但往往世间的苦乐不是那么的平衡,苦了,不一定有乐,乐了必然会带来苦。从感官上,同样的时间,苦也往往要比乐长很多。有时候想想世上又有什么东西一直能够带给人快乐呢?也许,也就是能够彰显自己的存在还稍微有些意思吧。
历经沧桑,方可谈的上繁华落尽,洗尽铅华。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终究是文笔有限,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到现在才理解《人间词话》里以三句词来表述人生三大境界的无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宋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