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历史教材笔记:纲要下 第20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023-04-02 15:01 作者:苏子不胜酒  | 我要投稿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改革

※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3.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东欧的社会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模式:大多采取苏联模式。

(3)结果

①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南斯拉夫

①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②评价

A.积极: 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B.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其他国家: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东欧剧变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提示:东欧剧变的本质: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的原因:内因(1)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2)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3)各国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外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新思维的影响;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2)含义: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背景

    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背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内容: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成就

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⑤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⑥中共十九大的召升,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4)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拓展: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启示

(1)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方式,方法,取得好的成绩。



教材问题答案



课程小结



高中历史教材笔记:纲要下 第20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