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些夏季高发疾病,平安度过高温天!
据中央气象台,近日多地气温突破历史高温极值,部分地区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甚至罕见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为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向社会公众发布的彩色警报信号。按灾害的严重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设蓝、黄、橙、红色4级,分别表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共设14类44个灾种: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各设蓝、黄、橙、红4种;沙尘暴、高温、雷电、霜冻、大雾、道路结冰各设黄、橙、红3种;干旱、冰雹各设橙、红2种;霾设黄、橙2种。预警信号由各地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
而高温天气通常都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
副热带高压:
位于热带与温带间(纬度20°~30°)沿纬向排列、暖性而稳定的高压。其单体简称“副高”。副热带高压内空气下沉,日照强烈,天气炎热干燥。但其西北、南部边缘,分别与西风带锋面、气旋和东风带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天气系统相邻,常致出现风雨等恶劣天气。其强度和位置在北半球夏季偏强偏北,冬季偏弱偏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极大,其南北进退过早、过晚或偏强、偏弱,持续期过长、过短,常导致中国各地旱涝异常或频见高温热浪等灾害性天气。
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于体温的气温环境下,难以散热,就极易引发中暑。
中暑:
体内产生的热能因环境因素而不能适当地向外散发,积聚而发生高热的病症。多因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所致,体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常促使发病。患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随即出汗停止、体温上升,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而死亡。治疗采用降温(冰水或冷水浴、药物)、供给盐和水分等。高温作业中采用防暑降温措施,可预防本病。
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暑根据程度轻重分为中暑先兆、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射病: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因散热障碍,热能积蓄于体内而引起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跳加速等,重者可发生昏倒。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可预防。
日射病:
由于夏季强烈的日光直射头部,使颅内温度增高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人及家畜均可患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头晕、兴奋不安,但体温不一定升高。病畜有兴奋、狂躁、痉挛、牙关紧闭、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出汗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适当调整工作或家畜劳役时间、采用遮阳设备等可预防。
热痉挛:
夏季在高温车间或户外烈日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时,由于大量出汗、盐分排出过多、体液内盐分减少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四肢肌肉和腹肌痉挛、体温上升,重者可发生全身肌肉抽搐。早期一旦出现乏力、轻度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等现象,应立即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及时补充盐分和水分。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可预防。
产褥期间产妇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还容易引发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
产褥期间产妇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以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热病。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功能损害等。处理关键是降低患者的体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
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可以预防中暑。
防暑降温:
在高温条件下,降低工作场所或居室的气温和辐射热强度,以及其他预防中暑的措施。方法有隔绝热源、加强通风、安排休息和足够的睡眠、供给含盐清凉饮料、做好膳食供应等。
同时,因为气温原因,每年夏季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食物中毒:
健康人摄入正常量“可食状态”的污染食物或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集体摄食后表现为迅速而集中地暴发。主要致病因素有三类:(1) 微生物在食物中繁殖或产生毒素,如沙门菌、肠炎弧菌、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肠菌、肠球菌和肉毒杆菌;(2) 天然有毒动植物组织,如毒蕈中毒和河鲀中毒;(3) 食物被有毒农药或其他化学物等污染。
夏季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工作,还容易引起光感性皮炎。
光感性皮炎:
皮肤沾染到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煤焦油、沥青等,再经阳光照射后引起的皮炎。好发于在阳光下搬运或使用沥青的工人。主要症状为皮肤红、肿、疼痛或发痒、起疱、炎性渗出等。安排在夜间工作、采用防护药膏等方法可避免。
鉴于夏季高温给人体带来的诸多不适,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和食品安全,以及户外工作防护,避免引发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