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历史文化 | 先秦史之夏朝

2021-03-28 19:57 作者:初心联盟  |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文化 | 先秦史之夏朝

原创 初心百科

先秦史之夏朝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据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共延续约471年,共传14代17王,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重要历史事件

1.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是禹在确立其王权,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之后,召集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于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所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据《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即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进一步巩固了禹因治水、征讨三苗有功而从舜处禅让而来的王权。一般认为,涂山之会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2.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是指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继位后,因沉湎于声色酒食,疏于朝事,而被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夺权的一次历史事件。夏禹之子启在权力斗争中战胜伯益,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帝王,并打破禅让制,开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度的先端。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但太康只顾贪图享乐,造成国家内部矛盾尖锐。于是,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与弟仲康相继成为傀儡政权。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太康失国”使得夏朝的统治中断了约40余年。

3.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指夏朝第五位君主相的儿子少康,起兵杀死了当时因篡位而统治夏朝的寒浞,复兴夏朝的历史事件。因太康失国事件,后羿虽然得到了夏朝统治权,但其自持善射,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也像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最终重蹈太康覆辙,被其亲信寒浞设计谋害,取而代之。而此时,少康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又通过广施德政,得到了夏后氏遗民的拥护。随后用间、行刺等手段,最终战胜了寒浞父子,以弱胜强,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并建都纶邑。少康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夏朝由此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4.暴桀亡国
暴桀亡国是指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最终导致夏朝被灭亡的历史事件。商朝君主发死后,其子桀(履癸)继位。在桀前几任君主,如扃、廑、孔甲、皋、发等在位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就不断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逐渐激烈。等到了桀在位时,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减少。因此桀常常讨伐不顺从的部落,并抢夺其喜欢的女子作为妃子。同时,桀贪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民众怨声载道。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与桀开战。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经鸣条之战而不敌,最后死于南巢之山。自此,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王”,建立商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


重要制度文化人物

1.世袭制
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传承顺序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最为常见,抢班夺权、谋权篡位,一般不在世袭之列。世袭制的出现,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疆域。同时,固定的社会分层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能一定程度上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世袭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选择权力的接班人,势必无法保证好每一代继承人的基本素质完好,历朝历代有所缺陷的君王众多,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夏历
夏历,即夏朝创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其历法具体规则轶失,只能从一些古籍上了解部分内容。据研究,夏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每月的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是阴历的一种。并与殷历、 周历, 秦历不同,采用寅月为正月(即一年之始),与现今中国的农历(汉历、太初历)正月相同,故而使得后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只是用了夏正而已。夏历反映了月相盈亏,同时也反映了潮汐现象

3.禹刑
禹刑,是中国夏代刑法的总称。因夏朝的开国君主为禹,故名禹刑。禹刑的形成,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其具体内容散失,无法考订,但文献当中仍有零星的记载。如《左传·昭公六年》中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表明了制作禹刑的目的。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表明了禹刑数量之多。

4.《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正》主要记载了除二、十一、十二月以外,每月用以确定季节的星象,当月植物之生长形态、动物之活动习性与祭祀等内容,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夏小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古老的比较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对于先秦历法研究也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5.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因其最早被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故而得名。经碳14测定,该处遗址的约为公元前1750年~前1500年左右。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


中国历史文化 | 先秦史之夏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