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大菜狗高中血泪教训:掌握这些,就能远离隔壁,来到燕园

2021-11-09 15:33 作者:风颂云起  | 我要投稿

标题实属滑稽,本文其实是up的高中三年回忆录

以下是正文:(自从直播以来,实际上半个字没改,我是懒狗)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高中三年回忆录

受到特定场合的激发,人类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往回看,并且总会基于现在做出一个价值判断,给往日一个评价,从过去吸取点经验或教训,从而为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做点准备,我想,历史大概是这样产生的,有了历史,大概便有了进步。今日我已隔高中时代有点距离了,站的远一点,也许能较为理性地分析我高中三年的经验和不足,故略作此回忆录,愿从过去寻找点“成功因子”和“失败种子”(防患于未然也),坚定步伐而摒弃不足,为继续走好“长征路”做点准备,也愿此文能给后辈读者一些启发,为他们的前路带来点光亮。

此文大致分高一篇、高二篇和高三篇,成功经验有之,失败教训亦有之,内容基本真实可信,也夹杂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无意下“指导棋”,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但愿于你有益,帮助你平和而充实地度过高中时代。

高一篇

我初中在当地并不算出名,估计也排不进前十,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尽管我初中三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学习,进入高中后还是感到和别人有所差距,当然,可能这也是因为初中所在地区较为闭塞的结果——总之,我努力考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后,在普通班依然发现了自身的渺小和见识的浅薄,在文理两个方面,也都多少有种“泯然众人”的感觉,那时的感觉,犹如一滴水投入大海,随时都会有融入消失的可能。普通班如此,综合班大佬更是不敢想象。但在当时,少年的热血还是战胜了恐惧,大有一种我“直面风暴”的豪情,勤奋一如初三(11点半睡,5点半起),甚至自己摸索着奥数(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卷”)……我由于暑假积极预习(也许是因为中考考差了,多少有些高中翻盘的想法),再加上不断地努力,居然在第一次大考考了班级第一和年级第十一,颇有点瞩目,对于这些,我不觉得我是有多么高的天赋,而应该把这些归功于我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不过当时可谓是年少轻狂,印象颇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写作文,写对高中的想法,我居然在作文中写了“一鸣惊人还是韬光养晦”这般的自问之言,又果断的选择了一鸣惊人的道路,可能便是对自己有着强烈的信心甚至自负所致。

说到这里,关于自信,我倒有一番见解。

“对于忧郁者,

我只有一句话,

向远处看。

如果眼睛自由了,

头脑便是自由的。

——阿兰

自信其实更多地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比较,你应该去发现你的长处并扩大你的优势,这大概可以为你的自信打点基础。(长板效应)

然后,你想想你到底喜欢做什么,热爱什么,当你主动投入其中的时候,你会是闪耀的而富有自信的。

同时,对自己的期待可以放低一点,保持平常心,每天踏踏实实的做事,这样自信心会比较坚实。

最后,等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了,你便会自觉地自信和坚强起来。

以上,得由你去实践,我能做的,只是参考个人经历提点意见而已,等你日后克服自己的自卑了,你也许会发现你有所成长。”

以上是我当初答一个学弟的回答,高一时我富有“少年感”,所以总想做点不同寻常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充满热情,我想,初入高中的学生,有这份热情应该是最重要的,青春芳华不应被内心老朽替代,我高中是纪念中山先生的学校,故我多少也沾了点“布衣也敢傲王侯”的气质,这也许就是我老班主任总强调的“大将风范”吧,人若有自信,百事可做!

当然,过于锋芒也容易栽跟头。我由于一段时间的松弛和多少有点“死读书”的方法,到第二次大考时,虽然还是班级第一,但级排已经滑到了50多名,不可谓大退步了,考生的心情往往随其成绩波动,初入高中的孩子,也许已经考了9年的试,但依然不会考试,不过只有经历过一番“磨炼”,大抵才能练就“磐石之心”,修成“百考不侵”之正果。每个人应对考试的策略不尽相同,但我当时还不太会考试,只会“咬牙切齿”,再接再厉,自觉努力不够,不过,随着我加入了研习社,接触了一些人和事后,对学习一途总算有了新的认识。

我经过了一番摸索总结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学习的效率=学习资源×思考深度×时间(分配),资源好,当然事半功倍,比起一个人摸索,可能还是找点网课如找定哥这样的老师带一带,学起来快很多;思考深度当然也很重要,东西没理明白,就去做题,效率当然不高,但一旦想通了,解题如有神助,那些“秒杀”自然不在话下;当然时间也很重要,懂得合理分配时间投入比例,让有限的精力收获最大的效益,如此这般就可以收获最大的效益了。

当然,有时研究某个东西,情不自禁,“深而忘返”,忘记了时间和效率,又是另一回事了。这种时候,我一般倾向于认为,思考深度最为重要,想出东西来,一知百会的感觉是很舒服的,所以我建议我们可以适当抛开效率问题,高一闲余时间多,为什么不多花花时间打好基础,想明白学科的核心呢?我就喜欢鼓捣这些东西,久而久之,我的学习风格焕然一新——我会保持较为充足的睡眠,然后投入到一个个小细节上面,多加揣摩研究,同时接受多方老师的想法和观点,于是乎,我高一期末考了全市第九(尚未分科,考的是九科),普通班的学生有如此成就,估计也不多见,所以我在第二学期的分班时,很顺利地就进入了综合班。

如果说上学期比较顺利的话,那么下学期就没那么顺利了。

到了下学期,还在普通班的时候,成绩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本来考90+的物理,有一次大考只考了78,数学也只有120+,当时便发现,“转型”期的风雨多少有点凶险——由于要分班,分班前的考试较为重要,所以难度也相应地增大了不少,当时恰转向新知识、新模块,我一般是稳扎稳打型选手,新知识还吃的不是很透,另一方面苦于资源不够,学的吃力,所以自然某些科目有所下滑,偶尔“考崩了”,自然正常,不过历史反而有所进步,至少在前十站稳了脚跟,所以我权衡了一二,最终选择了历史,算是稳进了历史综合班(选物理可能有风险),开启了我的新征程。

不过我进入了综合班后,发现竞争压力大了不少,而且身边同学一个都不认识(当然,可能他们认识我,并因为我的名字总错认为我是一个女生)如此情况下仿佛置身孤岛,学习生活多少也受到影响,“学生往往是根据成绩确定最初印象的”,这句话现在听了并不尽然,但当时多少有点这种想法,所以有些焦虑,以至于我第二学期都沉没在这种焦虑中,社交圈没打太开,成绩也没什么进步,反而有所退步——分班后成绩由九科切换到六科,由于我强势科目当时并不突出,其他科目都有点平均,九科换六科后便变得“普通”起来,多有点“洗牌”的味道,相比于其他人甩开了弱科排名、成绩有所提高,我反而是走向削弱,所以高一下学期过得颇为难受。

不过,在这个时候,我渐把成绩看淡了(可能也是有点佛了,233),虽然成绩一般,但我还是喜欢搞一些耗时的小研究,尤在数学和历史上花费甚多,其他学科反而有所轻视,虽然成绩并没有提高多少,但多少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点基础,为高二的进步和高三的复兴作了一个铺垫。

当时也是乐在其中,算是学会了快乐地学习了(之前冲名利的心较盛),为了解一道题,我花两个小时也觉得值,虽然期末考并没有证明我这个策略是对的(掉的厉害,全市40多名去了),但我逐渐发现我在一群历史生中,数学算是“鹤立鸡群”了,可以说,我之后的考试,多半取决于数学(历史一直很稳,也是恰饭科目),所以,我觉得专注于“长板效应”,未必是错的,我逐渐树立了我在班级的数学权威(233),别人也渐以此贴我标签,多有“崇敬”之意,算是社交打开了一小步,随着高一的结束,回顾过去,我由衷地感到,我跟刚入高中时,已经截然不同,这是一种成长吗?直到现在,答案都是肯定的,高一我摆脱了“死学习”的惯性(也不一定不好,但我觉得到后面效率是很有限的),也多少学了点摸鱼的艺术(佛了一点,也懒了一点,早上6点10分才起了),也意识到了社交圈的重要性,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又很有收获地过完了高一。

高二篇

高二上学期我学到的,一是为人处世,二是钻研精神。

我高一社交还是混得比较失败的,摩擦不少,傲气不小,免不了惹人不快,但经过了高一下学期在综合班的“摸爬滚打”后,逐渐熟悉了综合班的氛围,也受到班级较为活跃的氛围的影响,人变得“活泼”起来,感觉真正融入这个班集体了,当然,我们班纪律比较松弛,难免也染上了点坏毛病,不喜欢听命令和安排,乃至开会,大致是这时候养成的。

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多少锻炼了心态和性格:人变得平和了起来,能把少年的热血“收一收”了;一开始不敢上讲台(小时来就有的讲台恐惧症)到渐渐的说话自如了,语文课前的演讲锻炼了我很多;也去参加了模联的会议,虽然最开始不敢讲话,但后面也多少发表了一些观点,变的外向了一些——以上,我直面并收敛了我长期以来“直男”的一面,学会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闹摩擦的次数也少了,班级里的同学基本上都认识而且都能说上话,这时我终于感觉,这个班集体有了家的味道。

我觉得,同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高中的必修课。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在高考这片战场上处处有队友支援,切磋题目,讨论奥义,功力自然大增,同时又可以把烦心事倾述给“树洞”,这样面对高考也就不怕了;如果关系不好,整天陷入纠纷之中,那么效率何从谈起呢?我们应当明白同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真正的对手只有我们自己,哪怕全班都考了清北,也有自己的名额嘛。所以,我们对于我们所学的,应该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他们便也会反馈些东西回来,这便是我先前倡导“教学式学习法”的另一个原因,高考实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没必要一个人肩负所有的压力,多找同学、老师交流,取取经,他们会成为你最大的助力。

然后是钻研精神,这段时间我学了一点“搜索力”,对找资料颇有点体会(详细地可以到我B站“风颂云起”查看相关专栏文章),于是我对于数学和历史的钻研更深了,数学上我开始自己总结圆曲的知识点,从硬解定理到阿基米德三角形,历史上我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看一些大学课本、其他的书籍(当然,这个时候定哥的《大题精炼》、《红宝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其他学科也开始了探索之旅。

可能是长期的积累有了回报,我有一次大考考了历史第二,仿佛重回巅峰,但期末考又掉了下去,应该是基础还不甚牢固的缘故。同时高二上学期我们班集体确实有点“浮躁”,对假期和分数都很盼望,同学们也不太遵守纪律,班集体总是吵哄哄的(常被主任点名,233),所以我们班期末考都考的很差,我们的班主任在高二下学期回校时便痛心疾首地跟我们说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又意识到了新的敌人——“浮躁”。

“浮躁”可以说是学术之忌了,任何浮躁之风都无益于学习的进步。由于浮躁,我的期末考再度考差,连同高一期末的那份对我颇有打击,而当时恰逢疫情,我们在家学习,进入了“网课”生活——这个时候对我而言其实是难得的机遇,因为我可以专心研究我想研究的东西,比如圆曲和导数大题,同时也看了很多历史书籍,当然,小说也看了不少,在别人摸鱼打游戏的时候,我可能在“弯道超车”,也慢慢坚定了我想做学术的想法,在疫情中,也接触了许多故事,慢慢地有所感触,生命是宝贵而脆弱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挥霍我们的时光呢,我似乎走出了“浮躁”的心理病,功名之心再度放淡了,内心平和了起来,虽然我并没有看“庄子”一类的书籍,但我感觉我内心有所成长,变得成熟而“大气”了起来。

下学期回校时,已经是五月了,我那时便确立了一个规矩,每周给自己写一封信,“解剖自己”,总结得失,也不乏鼓励之语,目的是防止自己再度陷入“浮躁”怪圈中,这个习惯我也一直保持到了毕业——在写信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我想要做什么,学习更有动力了,此时其他的同学经过疫情也似乎有所“觉醒”,仿佛高三的身影逐渐清晰,我们也不得不“长大”,在第二学期我们一扫颓势,不断进步,最终我们追赶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越了我们隔壁的另一个历史综合班,和大家一起努力、向前,那种感觉依然值得怀念。

到了高三,再度分班,由于这时期末考考的还行、平时的考试也有时有两点,我被分进了历史主综班,又开始了新的旅途。

高三篇

在高二到高三的那个暑假里,我对各科进行了总结,尤其是数学,搭建好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他学科也找到了相应的学法,每天都没有荒废,按照自己的步伐在进步着,终于,等我回校参加第一次大考时,我终于考到了历史大类的年级第一。

由于高三的数学很关键,而我一般又能超过第二名10分左右,所以我凭借着数学的优势,总是能考到比较高的分;同时高三换了个经验很丰富的“大师级”班主任,在他的教导下,我开始围攻语文和英语这两个主要的弱科,到第二年五月份时都提高了10分左右(其实每个月都有所提高),我的书写也在不断改善,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我最终稳固了历史大类前三的地位,也时不时到大类第一的宝座上去做做,于是到高考前,我都是富有自信的。

不过高三大家历史都在上升,可能是题目便简单了的缘故,我历史略有点下滑,但基本上也能保持在前二十(当然,有几次考了第一),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前面积累和自己总结反思的结果而已。

高三确实是提分的时期了,但高三的时间很短,所以高一高二的基础可能更为重要,不过,高三补补弱科,保一保优势科目,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提分,其实是很有效的,整个高三我通过写信和找老师聊天的心态调节法每天的情绪都较为平和,同时注重保持良好的睡眠,所以持久作战也能保持较好的状态,我真心觉得,高三并不需要去盲目追求分数,而应该把目标划分在每一天,慢慢进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因为这样的分数比较稳定,高考时心态也就很平和了。

我总结了五点经验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小步走,勤回头

我们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短期的努力,总是容易低估自己长期的努力。高三需要的不是学很多东西,而是学会把知识内化,甚至是套路化,这就需要不断复习、总结和反思——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步子迈小一点,“回头”勤快一点,远比闪电战冻死在莫斯科要好。我喜欢拿一个小本本(很小,可以放进口袋,A4纸大小的笔记我没有时常翻看的习惯,不好带)记下我平时学的东西,走路和排队时时不时翻看,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于文理学习都是有帮助的,那些小本本也成为了我毕业后的珍藏。

2. 搞清楚“理”和“做”的关系

高三要做很多的题,考很多试,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做”的层面,想必是不够的,需要时不时去“理”,也就是归纳总结,这个工作可能一个人难以完成,所以建议和同学合作,找老师求助,灵感一来,一类题就可以再也不用怕了,另外千万不要盲目刷卷,数学两天一套,就是极限了,其他学科也类似(至少留半天来理),真的不建议刷太多,多则滥也,慎之慎之!

3. 勇敢面对弱科

我们不是六边形战士(如果你是,当我没说),各科科目有强有弱很正常,我们也许可以靠强科吃饭,但也有被弱科绊倒的时候,高三是最求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强科要提分一般很难了,但弱科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高三弱科提高个10~20分,并不难实现,你所需要做的,是分析你弱科弱在哪里,集中那一点发力,一般要努力一个月,但成效还是明显的,因为可以拿到一个题目的分数,有稳定的进步,这个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到第二年五月份时,如果你是一步步把弱科提上去的话,你会很有自信,高考心态也就会好一点了,

4. 学会度过平常的日子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高三学生往往有梦想,有远方,但高三生活注定是比较枯燥的——题山题海,摇摆泛舟,不知所居何处,甚至不知道彼方为何,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不建议把这些日子“熬”过去,其实保持平常心和小确信很简单,定个小目标然后努力就行了,比如成绩目标的制定上,一般3科考到预计分数就可以保持正常水平(当然,其他的不能崩的太厉害),4科考到预计分数就是大进步,5~6科?也许你可以和我做校友了,但是,不要过喜过悲,如何调节情绪呢——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吧,每次大考考完对完答案后,写信都是很好的调节方法,也许,你收获的,不只是心情的平复,还有字体的进步(我的字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最终字体不再成为我的短板了,成绩也更加稳定)

5. 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

老师、同学是和你在同一条革命阵线上的,务必和他们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一个团结的军队才是能打胜仗的军队,高三多多找老师、同学聊天,谁没有一点心理疙瘩呢,但唯有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处理高压状态下的人际关系,也是高三的必修课,多多包涵同学的“高三综合症”,同学便也会向你表示理解

高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过法,但我觉得核心真的不在于提高效率,而是复习后“会的不忘”,每天进步一点点,心态稳固,那么高考我觉得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

(高三可以讨论的事情不多,因为时间都交给了作业和考试233)

以上大致是一个简短的回忆录了,可能还有点细节没有包含在里面,日后再慢慢回忆吧。

高三很短,珍惜高三的一切,我们便能抬头往前走。同学们加油,你们奋斗的风景是青春最美的风景,我们燕园见!



北大菜狗高中血泪教训:掌握这些,就能远离隔壁,来到燕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