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七夕被托付给了爱情,其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悲伤

2023-08-24 11:25 作者:江阳沽酒客  | 我要投稿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七夕一开始就不是谈情说爱的节日,虽然牛郎织女的传说让人觉得这种天地都无法阻隔的情愫既让人感动又非常无奈,但是一年一次的鹊桥会还是给两个相爱的人延续了上千年的情感,说到矢志不渝,恐怕也只有牛郎和织女才真的配得上这四个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最为重视的日子。这个浪漫是不是一开始就有爱情的荷尔蒙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古代心灵手巧的女孩子,是被婆家看中的必备条件。

不要被有一种说法误导“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晚明明末·陈继儒之语说:"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

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

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现在的时代,女人获得了解放,对爱情和家庭的自主性比之以前要大了许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不过这要讨论恐怕是另外一篇文章。

我们试想一下,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钻石都无法媲美的永恒。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不过如今,大家已经把习俗淡化,而是放大它的商业价值,人间在我看来的不安,就是本质被慢慢掏空,硬要塞进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初心,不仅仅得不到始终,还会越走越远。

所以在我看来当七夕被托付给爱情,其实是一种悲哀,一年一次两地分居的爱情,除了这个神话传说,还有谁能够笃定的过下去。

我一直不喜欢这个日子,因为我觉得它并不算情人节,虽然它确实赋予了千年不变的爱情故事,但今天我们的感情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神话,现实打败迷信,在这里是一次糟糕的体验。要明白牛郎织女的幸福,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永恒,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太难了,我曾经拍到一片叶子,居然像一颗心,或者它不经意长成的样子,却触发我们无限的遐想,天涯咫尺,思念成伤,爱情就是你和他愿意承诺和承担一切的结果。但是往往在这条爱河上游弋的人,常常因为水性不佳提前溺毙。

当年放弃天宫的永生,织女来了一场极不门当户对的邂逅,却成就了最不可思议的传说。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个应该被诟病的人物——嫦娥。他跟后羿看起来比牛郎织女更加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当精灵跌落反间,世俗的纷扰却让嫦娥开始了抱怨。她最终没有信守承诺,因为对后羿的不信任,因为对于重返天宫的渴望,她毅然吞食了那长生的仙丹,看起来她是想自己回去后,再给丈夫找机会,其实还是人性的自私,虽然我们没有必要指责每个人的选择,但是同甘共苦,从来都是矛盾的存在。

有人说,假如牛郎织女可以常伴人间,或许传说就会被现实的生活压力所打败,两地分居一年一次的相聚,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归属。这就是凡人的想法,大家的角度永远是站在自己的环境里去看待事物的发展,今天我发觉很多人都会提现实,现实把你们怎么了,你们如此厌恶和畏惧。难道现实真的只能妥协,只能放弃,只能如同嫦娥一般自我吗?

这里我觉得还有必要给大家讲讲,这个牛郎和织女故事最开始的样子, 《牛郎织女》故事中牛郎的化身是董永。董永的传说,是《二十四孝》中的“卖身葬父,感天动地”的大孝子。有考证,董永是河南省武陟县小董村人,生于西汉永始二年(公元前14年)二月初三,幼年丧母,事父至孝。其父百年后,因家境贫穷,毅然卖身葬父,到傅村傅员外家当推磨长工。

出于对这位孝子的敬仰,国人对他的婚姻问题进行了演绎,说仙女被他的孝心感动,甘愿下凡给他做妻子,一般来说,被因为自己的孝道感动天地,一定是德行配备,但不幸又出现了后来的悲剧。这不是在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被人悲剧化后的情节虽然更加让人传颂,但是其实它已经是一个陷阱。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乐极生悲是常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向来不屑中国文化里的假“隐忍”和“怯懦”,好日子总有人妒忌,在传统文化的劣根性里,有人不希望和相信美好的存在,如果是我,宁愿后来的故事里,两个人和和睦睦,相守白头,虽然生命不能永恒,但是在这一生,他们同其他小夫妻一样,有摩擦和争吵,也有为生活的焦虑,但是终究一起面对,最后成全了世俗最常规的爱情,不再感天动地,不再千古传诵,但是他们却得到了最简单的幸福。

正如五代·后唐杨璞所说: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我更乐意看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当七夕被托付给了爱情,其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悲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