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装备党器材党玩公路车装×开始瞎扯

2022-02-21 22:52 作者:nill007  | 我要投稿

我不是器材党,但去年9月份开始玩铁三,不得不开始玩公路车。其实我挺烦这项运动的,得有相当精力放在装备上,不像跑步脱了衣服穿上鞋马上就能干。但比赛后就知道吃亏太多,开始不得花心思研究器材,被迫成为器材党。由于动手能力较强,现在车子全套工具基本买齐了,保养拆装都自己搞定。
以下观点就是我瞎扯,被伤到的兄弟不要当真。
1、买公路车首先要诚实地问自己:我是不是为了装×?这话很损,但我见到的玩这个的一半人就是为了装×,就像进健身房的人一半是为了拍照一样。装b的第一需求是拍照和朋友圈导向,品牌和外观是最重要的需求,没个1万5两万,这个B根本装不出效果。这种情况,车子的性能方面被使用到的价值与1000多块的公路车没有任何区别,所以装×投入占比是90%以上。然后,这么贵的车没法锁外面,必须搁在家当爷供着,家里还没地方放。上海房价几万一平米,供这个爷的成本是多少万?还是挂墙上吧。装×完热乎劲过了,觉得供这爷比较费劲要卖,就知道装×品牌车二手折扣有多肉痛了。
我不是说装×不需要,现代社会装×很重要,我就吃了很大亏在不会装×上。对于这种主流需求,我的建议是,不经常装的,参加活动前租车用,租B格最高的车,发最有范的朋友圈,比买车便宜多得多了;装×次数稍多的,收个二手,淘宝很多附件能把你车装点得漂漂亮亮的还有个性,重点投入可以在人身上穿的装备,因为这个装×效果更酷跟有范,也更便宜,装×完毕转手一卖,亏不了几个钱。
我们圈里前几天还有位美女在卖车呢,阿公18铁三车,75折出。还好她当时不是买的全新货,不然几个月要亏万把块钱。
剩下一小半不是装×的人也往往被这个圈子的主流给带偏了,刚开始不懂被人带入坑,入手之后成为家里最难受、使用率又奇低的鸡肋。
我刚开始因为不懂,也因为赶时间参加比赛,1千7买个喜德盛7速,成为比赛时回头率很高的车,因为都是好车参赛,6位数价的就好几辆,没见过这么便宜的车。好处也有,就是和圈友一起练车的时候,都说我水平不错,言下之意是骑这么烂的车还能跟得上他们。我因为要换车,跟铁友们一起的时候问一资深哥们换车的意见,他含糊过去了。等我们两个单独一起的时候,才跟我说,别买铁三车,使用率太低太低,公路车有好的二手收一辆。他自己就是两辆二手,一辆新一点的trek,比赛场合要装点面子时用,日常或训练基本骑一辆我都看不出牌子的公路,应该是tcr,车况被他收拾的不错。


2、专业比赛需要碳车,平时爬坡多需要碳车,其他情况铝车足够了。碳车6000元起步,上不封顶,铝车几百块起步。重量碳车算8公斤,铝车11公斤,差3公斤。平地骑,这3公斤几乎没有区别,只有起步那两三脚能感觉到差异。实测成绩,相同姿势下长时间均速也没有明显差异。平地速度,最重要是空气动力学,几十公里的路程车重影响微乎其微。爬坡车重影响就明显了,我计算了一下,每重一公斤爬100米坡差距在12-15秒,实测也差不多。
再来说说需求。专业比赛或者业余比赛精英就不说了,人的训练已经竭尽所能了,装备上当然能快1秒是一秒,他们是极少数,和大部分普通骑友的需求完全不同。大部分骑友,平时健身,偶尔参加个比赛。像我这样,能参加的铁三赛我都尽可能参加的都算少数。正经的自行车赛和铁三赛,距离动辄40km以上,标准铁三年龄组能进前十,就说前20名的吧,成绩都在1小时20分钟往上,公路车赛距离更长。一般练习少的骑友全程平均速度在26/27km/h以下,稍微认真练一练能到30km/h,使劲练能到33-35km/h以上。也就是,普通人稍微认真练一练,成绩提高10分钟以上,认真使劲练的能再提高8-10分钟,再要提高就很难了。
而40km距离比赛碳车和铝车成绩差距有多少呢?以千岛湖铁三为例,爬升300米左右,爬坡不算少了吧,全程3kg的重量差导致的成绩差别,是2分15秒。这2分15秒,对于大部分正式比赛进不了前20、和不参赛的骑友,没什么意义,你如果追求成绩,应该做的是稍微花点心思去练习,就能大幅提高成绩10分钟以上,练习过程中体重也附带着降低个几公斤,属于额外加buff了。等你进了至少前20名,你才需要考虑花大价钱买碳车,进一步减重3kg,这时候这3kg对应的2分15秒才真正有用。
再有就是更现实的,车买了之后的使用率问题。我那一千多的喜德盛铝车,车尾加了把十几块的密码锁,平时20km以内的单独外出,我就不开车了,骑车出门比开车快,还不用操心停车的事。到地方随便找个地方一靠上锁走人,使用率很高,还起到了日常骑车健身的作用。最重要的是,1千多的车不容易丢,丢了我也不心疼,随便磕碰无所谓。而我那辆碳车,只有比赛时和骑友外出训练时会骑,日常根本不会骑出去,怕丢,不能让它离开视线;用的时候还得小心不能磕着碰着,因为碳车的局部小损伤可能会导致整体车架报废。这大爷平时就在家里搁着,因为使用薄胎每次使用前都得打气,贼不方便,使用率奇低。
而空气动力学,这个对成绩很重要,但和是铝是碳没关系,甚至主要和车价也没多大关系。空气动力学,初级车手的重点在于车辆的调整和骑手姿势的调整,减小人的风阻,这个对成绩的影响远大于器材。
所以,对于大部分没有强烈成绩追求的骑友,我的建议是,买铝车,甚至钢架车,真正让骑行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它。等你水平足够高了,2分钟15秒对你很重要了,再考虑换碳车。只有一种情况除外,你家附近坡又多又陡,那没办法。


3、11速和12速套件。我实在搞不懂11速变速套件有什么价值,对专业车手可能有用,对我来说,屁用没有,我不管是比赛还是日常使用,7速足够用了。11速的副作用是,贵得多得多,要更加频繁地换档,更精密更需要更精心调试保养,调试的时候不是这蹭就是那蹭,必须很精确才行,调车眼睛都瞪累了,而7速的那辆差个一两毫米都没问题。现在,我7速的车,日常用大盘2-6档,7档超出我的能力了,偶尔下坡加速用用。11速车日常1-6档,7-11档根本用不上。我算了算,踏频一百时11档对应的车速是60km/h,我不知道整个中国有多少人用得上。小盘在上海从来用不上,比赛时上大坡会用到。至于电变,我是绝对不会用的,车子本来就用得少伺候多,还得记得比赛之前一定要充电,那是大爷中的大爷。
再说品牌。几大国际品牌标准各搞一套,变速绑定链条和飞轮,飞轮塔基又绑定车轮,想换个部件各种不兼容问题,基本上想要效果好,全套都得用一家的。其他几个品牌或者这个、或者那个部件总会有些不足,只有禧玛诺没什么短板,导致禧玛诺一家独大,价钱这两年是飞上天了。我现在的飞轮想换,是cp的飞轮,和禧玛诺的变速搭配不好,然后发现塔基也是cp的,换不到想要的飞轮,要换整个飞轮、塔基、花鼓都得换掉,我又不想自己编轮子,编轮子好像也买不到专用的辐条,那就需要整个轮子都换掉。tm想换个飞轮变成换整个轮子,算了,咬咬牙继续用。
还有个很扯淡的事,就是禧玛诺套件官方推荐的用法是大盘对小飞,小盘对大飞,但是大盘常用的齿比档位靠近大飞这一边啊,大盘对小飞我踩不动完全用不上;用小盘的话,常用的齿比在小飞这一边啊;这样,常用的档位不管是大盘还是小盘,链条都是斜的容易蹭前拨。我不知道禧玛诺怎么想的,也许这东西设计出来就是给专业精英选手用的,不关我们普通用户什么事。所以我调试时干脆把大盘对小飞的小飞这一侧废掉了,爱蹭不蹭,反正我没指望能上60km时速。
国内的品牌,我实试过顺泰11速,很好用了,和禧玛诺没有明显区别,唯一缺点就是前变速不太顺,这个我也能接受,毕竟前变使用率很低,一年用不了几次。国产几个最大差距可能还是调试后售后的不足,毕竟利润率低,给不了代理商和车店提高售后水平的钱。
想买车的兄弟一定注意了,变速套件重点不是多少速,而是应该重点注意齿比,那些52/53的齿盘、11-25的飞轮是给专业用户上50、60时速用的,不要碰。
下次有机会如果我自己换套件,我希望能换一个国产皮实的7速或8速套件,50-34压缩盘,飞轮14-28。如果有14-30的更好,上大长坡28飞轮还是费劲。腿比较菜的兄弟可以考虑32的飞轮。但是国产品牌现在也在跟风追12速,恐怕不会花心思改进7速8速的产品了。如果合适的7速配不到,那就干脆废掉前变速,单盘36,配一个11-32的飞轮,也够用了。

4、TT车铁三车。又是刚入门的骑友不能碰的大坑,这东西单纯就是给专业精英骑手提升比赛成绩用的,注意一是专业精英骑手,二是比赛时用,二者是与、and的关系。即便是铁三爱好者,成绩没进前十也不要考虑。
首先,这车的设计几何极为激进,完全从空气动力学的骑姿出发,人整个是平趴在车上的,人的重心比公路车靠前,踩踏发力方式也有区别。没有相当的训练量,普通骑友骑个10公里,裆和蛋受得了受不了我不知道,但腰肯定受不了,毫无骑乘乐趣可言。
其次,操控性比公路车差,日常用太危险。由于重心前移,人的重量更多地压在前把上,前把是平的,导致操控性明显差于公路车,一般铁三车为了降低风阻又倾向于减小车把宽度,更恶化了操控性。而休息把的操控性,试过的就不必我多说了,训练不到位,一个切边横风就能把人和车撂翻了,在高速巡航的时候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休息把是只有变速,没有刹车、横把只有刹车没有变速,遇到需要减速或急停情况,必须先从休息把回横把,再刹车。日常在城市里骑是根本不允许趴休息把的,除非不要命。而不趴休息把,在横把位不能变速你难受不?这车在公路上骑因为上述原因,操控差,危险,走走停停你的手就一会儿横把刹车,一会儿休息把变速,完全不推荐,它只适合在完全封闭道路无需刹停只需偶尔变速的比赛场地,没有一丁点的日常实用性。那骑友你考虑一下,你一年打算比赛几次?除了比赛那几个小时,这车就在家站着,等着你保养,站不到半年,你老婆不骂你,你自己也会觉得恶心了。
最后,贵。同档次的铁三车比公路车贵一半以上,而且量小,各种空气动力学保型配件坏了,你就等着挨宰吧,马云家也搜不到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即便是玩铁三的骑友,也等能进前十再考虑铁三车,买铁三车就要考虑好要有两辆车,一辆比赛用铁三车,一辆日常城市里训练用的公路车。即便是骑铁三车参加铁三比赛,如果山路多,初中级骑友也会被老鸟们建议不要使用铁三车,因为操控差,下坡危险,一出事就是大事。也可参照我的思路,我在公路车加了个休息把,比赛用的。这个休息把对提升成绩绝对管用,30左右的时速能提升到32吧,速度越快提速效果越明显。只是,城里练千万小心不要趴休息把,路上任何一个小意外就可能把你给废了。
这一点,是女骑友最容易掉的坑,因为这车帅呀,一看就专业,最符合朋友圈装×导向。然而,拍完照最多一个月就成鸡肋了,没有日常实用性,比赛又驾驭不了,纯拍照道具。铁三圈里被车店忽悠着掉这坑里的美女可不少。

5、锁踏。对速度没有提升,如果有提升,说明你原有的姿势和发力方式不对,上锁踏纠正了你的姿势。锁踏能大幅提高你发力摇车时的安全性,爬坡时能明显提高你的输出功率因为收腿时也能发力,参加公路车比赛强烈推荐。至于铁三比赛,需要发力摇车爬坡的情况很少,上不上锁都行。我认识的铁三大佬好几个就不上锁的,骑车换跑步还不用换鞋。
不参加比赛的就不要凑锁踏的热闹了,危险。适应锁踏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不摔个10次是适应不了的,直到解锁成为你肌肉记忆的本能,专业车手有时候还零速摔,往往都是莫名其妙地摔一跤,高兴的时候摔一跤让大家更高兴。摔几下就算了,一般上锁摔的速度都很低伤不重,就怕你是在公路上,摔的不是地方,危险还是有的。
锁踏推荐卓锐的最便宜110款吧,稳定,轻,便宜。至少我用到现在没发现有什么不好。

6、公路车还是折叠车,我还没有折叠车,应该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希望买三辆折叠车。因为,我现在挺享受骑车的,经常开车出差也希望能在外地骑车转一转,最好是一家人都骑车出去转。但开车出去公路车只能带一辆,还很费劲,带了人就带不了车。我觉得,折叠车还是适合骑车多,喜欢骑车,车里随时带一辆自行车的车友。如果骑得少,公路车就行了,为什么要折叠呢?

7、碟刹和圈刹。二手入第二辆碳车前,我还仔细考虑了一下碟刹车,车圈包括车厂都说嘛,碟刹大势所趋,圈刹逐步停产,想买都不好买了。仔细分析碟刹的优点,越分析越疑惑,碟刹那么好,为什么大环赛专业车手不爱用?如果不是UCI限制最低重量,会不会碟刹车全灭?很有可能,毕竟同等级碟刹比圈刹要重仅500克。然后我在车店折腾车的时候,让老板教了教我碟刹车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日常维护,出了问题怎么修,老板说了一堆,我听下来真麻烦,像我这样自己能修车的,圈刹简单皮实,我自己就能调能修,如果是碟刹,恐怕我只能找车店了。
说碟刹刹车效果好,对不起,我试过,感觉不出来;我比赛下那么大坡,轮胎抓地力都感觉不够用了,也没觉得刹车不够用。
说碟刹手感好,那是油碟,油碟更麻烦,大爷配件,我坚决不碰。再说圈刹手感不好?什么叫手感好?我不能理解。我还觉得圈刹控制刹车力度更加线性。
说碟刹下雨天离地远,不会衰减,圈刹刹车圈离地近,下雨会刹不住。我一点没觉得,只有一种情况,地面的水没过轮胎刹车圈,确实会明显降低刹车效果。问题是,魔都路很好,下雨天也很少有积水呀;即便比赛,路况也都很好鲜有积水。再说,除了比赛没办法,下雨天谁骑公路车?加上前后挡泥板穿上雨衣练公路车?下雨天应该骑家用自行车。
说碟刹来临片耐磨,圈刹换个刹车皮才几个钱?两年换不了一次吧。
说圈刹烧框,这个是真的,用碳刀别说烧框了,刹车效果就差多了。然后碳刀厂家马上说,我的碳刀不烧框,别往我身上推,碟刹圈刹任君选择。
说碟刹适合复杂路况,泥地烂路都没问题。这也是真的,但是,大哥我是公路车,走泥地轮子就陷下去了还用刹车吗?我公路车不管平时或比赛,路况都很好啊,复杂路况我骑我的山地车,山地车上碟刹我是赞成的,主流山地和速降比赛一水儿的都是碟刹了。
说碟刹蹭碟,车店老板说这个无解,你拉我这儿来我也多半搞不定。
那算了,我还是继续圈刹吧。然后,这个车没圈刹,那一款也没圈刹,去年刚停产,碟刹款贵3000。各大车厂真是口径一致,生财有道啊。uci的限重是不是他们搞出来的。什么时候世界大环赛都换碟刹了,我再考虑碟刹车吧。

8、神秘的高框碳刀。说实在话,碳刀我现在也没有。试骑了几次,除了好看,感觉不出差别。想买,一直犹豫,主要还是价格不菲,还要小心磕碰不耐操。碳结构件的特点是,碰伤了会不会崩溃,不知道,崩溃了才知道,飞机上用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探伤也是大问题,好在现在碳纤维件便宜了,探什么探,换。骑车压个坑磕伤轮圈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是磕坏了碳刀,换是不换?肯定舍不得换了,那就得冒比赛时爆框的风险。加上碳刀价格贵,日常骑出去又要怕丢了,卸个轮子十几秒的事,我要不要给前轮单独加把锁,烦。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直没搞懂高框碳刀速度快的原理,也没搞清楚到底应该什么情况下使用,成绩提升有多大。我查遍了网上的资料,有两种说法,一是高框碳刀使得轮子的截面成水滴型,减小纵向风阻;但是如果是这个原因,框高30-35mm也就够了,再加高增益效果几乎就没有了,为什么大家还在使劲加高?另一个是说框高了辐条就短,辐条风阻就小。然而,空气动力学我也懂一点,辐条短了,框表面面积却大多了了,物体表面都有空气附面层,附面层面积大为增加了,难道不会增加空气阻力?对于这个说法,我很怀疑。
还有一个说法是框型设计成特定形状,能起到机翼升力般的效果,这个就感觉更扯了,机翼升力是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这个高框碳刀仿机翼的升力难道不是朝向左右方向,怎么会向前呢?搞不懂。但网上试验数据是有的:当风从车轮正前方吹进时,是没有提速效果的;当风从侧前方5-20度吹进时,会有一定减阻提速效果的,框越高效果越好。这个就好理解点了,因为场地自行车赛,约有一半的路是在转弯的,无风的情况下高速转弯,风确实是从侧前方吹向轮子的。但是如果室外比赛呢?直道为主,转弯很少,转弯时车速也慢不像场地自行车赛一半的行程在高速转弯,那岂不是没多大效果了?测试者给高框碳刀的建议是,没风不要用,没什么效果,大风不要用,影响车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得不偿失,有微、小的侧风时使用效果最好。那我不是要准备两套轮子,比赛前还要看风速风向?
那就算了,我的均速才到33,这么点效果,还要准备两套轮子,还要练习高框前轮切变横风时防止翻车的操控技术,这点风我还是不蹭了。既然不要高框,那也就没必要伺候碳刀了,35mm气动铝框走天下吧。等有人能清楚告诉我高框为什么好,能提升成绩几分几秒,多高的框最合适再换吧。
对于初学者骑友,我是不建议高框碳刀的。高框碳刀的降阻提速效果,在30km时速以下时,请忽略不计;而高框轮组娇贵,风大时操控稳定性差的缺点,却是实实在在的。魔都这边风比较大,50mm高框就要很小心侧风了。我40mm框,有时也会被冷不丁一个侧风吹得车头一摆,前轮再加高我也不敢了。如果不要高框,碳刀比铝框的重量优势就不明显,我觉得35mm的气动轻质铝轮组加扁辐条比较中庸。不比赛的随便搞个铝框轮组就行。
有懂这个的也欢迎来说一说,毕竟这个框高都快成玄学了,谁也说不清为什么。目前我看到的测试里,场地内绕圈测试高框轮组效果是最明显的,而风动正面风测试和室外路况测试的效果就很差了,有的测试还不如轻质低框轮组。

说到空气动力学,克服空气阻力所需功率与速度的3次方成正比。以25km/h为基准,30km/h所需功率是25时速的1.73倍,35km/h所需功率是25时速的2.74倍,40km/h所需功率是25时速的4.10倍。我不是想告诉初学者们空气动力学对你们有多重要,我是要告诉你们空气动力学对你们一点都不重要,菜腿没资格谈空气动力学。好好练腿吧,加油。

以上观点,装×或不装×的穷骑适用。土豪随意,家附近有家靠谱的车店就行。


从装备党器材党玩公路车装×开始瞎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