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平台推荐机制的底层逻辑
有些人做自媒体,觉得出现爆款是个玄学,全看运气,没有规律可循。
哪怕完全模仿爆款的内容去制作,也很难再制作出一个爆款来。
自媒体爆款的出现,真的是个玄学吗?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想要做出爆款,就要探究一个内容成为爆款的过程。
1、算法平台
主流的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西瓜等视频平台,头条、企鹅、百家等图文平台,都是算法平台。
所谓算法平台,是指平台根据用户标签去匹配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做到精准推送。
比如我们经常刷知识类视频,那么平台就会判定我们喜欢知识类视频,进而推荐给我们更多类似的视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刷起抖音就停不下俩的原因,因为算法太了解我们了,总能推荐给我们喜欢的视频,想停也停不下来。
2、算法平台推荐的底层逻辑
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就要研究算法平台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抖音为什么会让我们停不下来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算法平台,算法平台是个黑箱子,没有人知道里面具体在运行什么。
一般情况下,人工无法干预算法平台的推荐,所以也就不存在“限流”这种说法,流量不高,只能是自己运营不得当。
研究算法平台的底层逻辑,我们需要理清楚创作者、平台、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
前面说过,算法平台是把合适的内容推送到合适的人面前,做的是匹配。
而匹配必定少不了这三个环节:创作者创作内容上传到平台,平台把内容推送给用户,用户对内容做出反馈。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这张图。

一、创作者↔平台
创作者创作内容发布到平台,平台做一个基础判定,如果有违规内容,则锁定稿件不允许通过,如果没有违规内容,则会给内容一个基础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平台开通了付费获取流量的功能,如抖音的dou+,付费流量会增加内容的曝光,获得更多“基础”流量。
二、平台↔用户
内容经过平台审核之后,会被算法打上一些标签,平台会根据这些标签,把内容推送给一些对这个内容可能感兴趣的用户。
用户在看到内容之后,会给内容做出一个反馈:如喜欢或不喜欢,具体表现在收藏、互动、观看时长等功能上。
用户把喜好反馈给平台之后,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对内容质量和标签做出进一步分析,进而决定是扩大分发,还是到此为止。
三、用户↔创作者
前面提到过,创作者可以购买付费流量,把自己的内容推送到更多用户面前,在选择付费推广的时候,创作者可以主动选择要推送的用户群,如年龄、职业、地域、对标账号等标签都可主动设置。
相较于平台给的基础流量,创作者主动选择的流量会更精准,得到的用户反馈也会更有用一些。
通过用户给内容带来的反馈,创作者可以对内容做出针对性改变。
如互动较少,就在内容中加入引导互动的句子。
如观看时长较短,就看用户在哪个时间段跳出较多,做出优化。
等等。
在了解了算法平台的底层逻辑之后,就可以针对性提高自己比较薄弱的方面。
和平台之间,不要对抗平台的算法,要研究平台更喜欢分发什么样的内容。
和用户之间,要找到用户的痛点,做出用户关心的内容,给用户一个关注自己内容的理由。
创作者要经常关注内容分发数据,对薄弱地方进行优化提升。
以上便是算法平台的底层逻辑,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下篇文章会为大家分享内容和用户匹配的一些细则,可以帮助自媒体人做更精细化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