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平新乔十八讲阅读笔记Ep3】偏好关系六大公理的数学模型(接前篇)

老碧说过,在自学过程中,预习,学习,复习的作用应该是2/2/6或者1/3/6的比重进行。
(什么?你说我没说过?那我现在说过了。嘿嘿嘿~)
至于,为什么自学过程中会有预习部分?这三个部分如何具体操作?老碧以后会和大家慢慢分享。
我们按自学流程,先复习一下关键定义:
1.消费者的需求三要素:偏好,价格,收入
2.偏好——消费集(选择集)&偏好关系
3.价格+收入=预算集(可行性集)
4.需求:a偏好关系与预算集的公切线集;b在可分离而又有共切点时,消费集与预算集的产物。
5.消费集是一个n维向量构成的集合,偏好关系则是一个定义了序的集合。
6.消费集的定义和四个性质:
书本定义:所有消费计划的集合,无论其能否实现。
数学模型:一个非负n维向量集。
(思路:因为是集合,所以必须描述清楚元素的性质。)
元素:一个n维向量。
(思路:因为是n维向量,所以要定义,每一个坐标的含义。)
坐标:对某一件商品的计划消费量。
所以理解了消费集究竟是什么,它描述的是,一个人打算购买n件商品所有组合的可能性。所以数学基础好的同学自然而然会和数学里的“线性规划”和“向量空间”产生联想。
而消费集的四条性质则可以用一个口诀背完:非空含0闭且凸。
因为非空,含0,闭集和凸函数的定义我们在《高等数学》里都学过了。所以理解起来也没那么难,书上所做的解释其实就是数学书上的解释。
注:记住X在书中表示消费集,x表示一个消费计划,后文再出现字母不要迷糊。
复习到此,下面我们继续聊“偏好关系”的六条公理:
如果你读过《实变函数/实分析》以及《抽象代数》的第一章,那么偏好关系部分的六条公理+两条推论,以及三个定义可以对照着之前熟悉的数学定义背下来,唯一的区别是,在经济学里面用的名词不一样:
1.偏好关系的定义及数学模型:
书本定义:定义与消费集X中的一种二项关系。
注:“关系”以及“等价关系”是《抽象代数》第一节就会学的内容,并不十分难,只要记清楚例子与反例即可。“二项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由具体的问题和情境确定,比如说两点共线,或者,两线平行都可以构成“二项关系”。而这里的这种“二项关系”指的就是“至少一样好”,类似于数学“大于等于”的概念。
数学模型:定义在消费集中的序。
偏好读法:A至少与B一样好。
2.前三条公理:完备性+反省性+传递性=偏好关系(定义1)
偏好关系+双歧性(数学概念,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满足且仅仅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不会一个都不满足,不会同时满足)=严格偏好关系(定义2)
注:“偏好关系”恰好对应数学中的“半序集”的定义。 “严格偏好关系”对应“全序集”。
3.定义3:无差异关系,明显是存在一个元素,使得该集合既满足“偏好关系”,又不满足“严格偏好关系”,即“A至少与B一样好”和“B至少与A一样好”同时成立,这个时候称“A与B无差异”。
如果类比数学的“大于等于号”,就类似于“a大于等于b”且“b大于等于a”,此时“a等于b”。
注:不好打字,不过请一定牢记逻辑符号,以免考试读不懂题。
4.公理四:连续性
书中定义:“至少一样好”集与“非优于”集都闭于非负n维实空间(这个术语我可能用错了,不过,暂时不太想翻数学书。以后再修正。)
注:这里涉及到n维连续性的概念,属于《点集拓扑》的内容,不过普通的“高数”或者“数学分析”教材会在n维函数连续性那里能够翻阅到。不算特别艰深的数学内容。
5.公理五:局部非厌足性+单调性,
a局部非厌足性
书中定义:任取一个元素a,都存在另一个元素b位于第一个元素a的去心邻域内,并且b严格优于a。
注:依然是《点集拓扑》的知识,可以复习多元函数中邻域的概念。
p.s:由此导出不存在“无差异区域”。直接可证得。
b单调性
书中定义:如果a大于等于b,则a与b至少一样好;如果a大于b,则a严格优于b。(定义类公理)
大于等于:a消费计划对应每种物品的数量至少与b一样多
大于:a消费计划对应每种物品的数量比b多
6公理六:凸性+严格凸性:直接就是凸函数的定义,可翻阅《高等数学》教材。与消费集的性质相呼应。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