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

欧洲在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皇权开始日益衰微,各邦的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也就是天主教的诸侯以宗教纠纷为掩饰私底下互相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在1608年组成“新教联盟”和1609年组成“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那些旧教诸侯想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开始支持新教诸侯反抗德意志皇权;此时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的波希米亚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企图在波希米亚地区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三世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三世还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暴徒们冲进王宫,把皇帝派来的钦差从窗口抛入了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这次事件成为了三十年战争的开端。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联合省共和国(荷兰)以及英国和俄国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和捷克、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了宗教性质。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深远过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欧洲国家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密切相连的关系。当时,哈布斯堡王朝已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它竭力谋求这个欧洲霸权,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各个诸侯国的反抗。这些诸侯国形式上加入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都是独立的。1576年鲁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开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军事联盟:以普法尔茨侯爵腓特烈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和以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利安公爵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德意志的国内矛盾给欧洲列强以可乘之机。法国支持新教联盟,以便对周围各国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边界诸侯国霸权地位的加强。丹麦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州后,又力图占领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瑞典则想把波罗的海变成本国的“内湖”。荷兰极力削弱西班牙和奥地利,并使本国商船队在古老的汉萨同盟商路上获得控制权。英国既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区加强势力,同时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国强大;它在欧洲和近东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土耳其曼帝国的关系,与法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奥斯曼帝国虽然未参加三十年战争,但却指望利用这次战争来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锋”的奥地利如若战败,可使奥斯曼帝国摆脱其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敌人。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王国进行战争,是为收复在波兰瑞典对俄国的武装干涉在十七世纪期间被波兰立陶宛王国侵占的领土。在三十年战争爆发之前,敌对双方均拥有常备雇佣军,职业士兵,总兵力各达2.5~5万人。这些军队在建制上分为旅和团。它们虽然经严格训练,但军纪和战斗素质很差。瑞典军经过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亲自改组,战斗力较强,自由农民和市民是这支军队的强大的来自本民族的骨干力量。它装备有轻型火炮和火枪,这些武器的特点是射速高。瑞军步兵团火枪手占了2/3,长矛手占1/3,其他国家的军队则相反。为了充分发挥步骑枪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骑兵原来的纵深配置队形改成3~6列横队。瑞典和其他国家军队的野战炮兵由轻、重炮兵连编成。瑞军平均每千人配备火炮5~12门,而其他国家的军队每千人仅配备火炮4~5门。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人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战争。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及全欧混战阶段,最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是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告终,参战各国也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捷克阶段
波希米亚于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自那时起,波希米亚国王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逼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于是在1618年5月23日,在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们发动了起义,并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了外面的壕沟,是为扔出窗外事件,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并宣布波希米亚地区独立。1619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军进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近郊,并与当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斐迪南二世进行谈判。斐迪南迫于形势,在表面上假意进行谈判,实际上在暗地里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来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立即出兵二万五千人,并赞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大量金钱。起义者被逼于该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亚,而波希米亚议会亦于该月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国王,于是在解除维也纳之围后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进攻普法尔茨。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与蒂利伯爵所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决战,联军虽占有地形优势,但是因为装备落后,被天主教同盟军所击败,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兰,而波希米亚也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之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至1623年,蒂利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结束。
丹麦阶段
捷克阶段的战事虽然告终,但法国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帝国再次复活;而荷兰则于1621年与西班牙开战,至此还仍未结束。英王詹姆斯一世担心其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命运;丹麦和瑞典并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全国范围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战争演变为一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德意志境内的西北部地区,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了波希米亚西部。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皇帝所望,于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度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只好在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瑞典阶段
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知道后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代他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

吕岑战役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华伦斯坦在纽伦堡会战挫败古斯塔夫。华伦斯坦在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是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了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纳德林根会战大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混战阶段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因为自身是天主教国家,而且内部贵族与胡格诺派叛乱,一直都是借他国力量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都失败后,法国终于在宰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州混战阶段。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与杜伦尼子爵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法国陆军由此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陆军。1642年11月,瑞典军于布赖滕费尔德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成果,并害怕瑞典强大以后,丹麦会到威胁,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在经过三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战争结束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之后法瑞联军在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战至此时,双方都是损失不小不能轻易再打了,双方于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一共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三十年战争虽然结束,但是他影响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持续到现在。
在三十年战争中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人死亡,十分惨烈。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德意志内部的分裂变成不可逆转。在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战争结束时,这里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因此三十年战争和《和约》对他们的地位没有什么影响。这场战争,相当于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其实,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政治和宪法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情上面,而不是体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面。长期以来,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在寻求增强他们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土和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他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将帝国变成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就像英国和法国那样。三十年战争是他们为实现统一德意志的目标所做的真真切切的最后尝试,但他们失败了。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主权,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直到普法战争的爆发。而瑞典国王因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杜卡登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直到北方战争的爆发。还有荷兰,荷兰因为这场战争独立了。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比较倒霉的西班牙,原本在30年战争没打之前是个强国。但是30年战争一打完他直接衰落了。
战术改变
在这次战争中诸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以进行持久战。军队亦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更成为其后战争的标准战法。
另说一个人,华伦斯坦。他是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自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军事家,具备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三十年战争中,华伦斯坦领导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他堪称与瑞典国王齐名的三十年战争双雄。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华伦斯坦就因为被怀疑功高震主,最终死在了“自己人”手中。真替他感到悲哀,本来也算是一个有名的人物,结果死自己人手里了。这理由还是因为怀疑功高震主。只是因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