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三万里》的杂谈
我有几个非常特别的点想谈一谈,而且和正常的影评还不太一样,他们的点之间是分散的,所以我准备用数字来表达我的想法。

1.但凡高适好看一点,这个片子的票房会很高。
我是不清楚龙阳是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在我的第一印象中,这个电影本身其实就是李白和高适二人的CP大集合。
讲道理上一次用这种CP女性向焕发票房的,就是哪吒魔童降世。
虽然哪吒变成成人形态的模样时间非常短,而且它变成了成人模样之后,敖丙会变成一条巨龙。
我记得好像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应过这个问题,就是他刻意不想搞成这种CP关系,但是电影的宣发和主创的思路明显不是一条线上,当时第1波自来水卷出来的观影热潮就是CP向,在网易的loft那段时间产文量可以说是非常的高,在新浪微博的宣传二创里,这也是个大头。
回到长安三万里,整个片子长达三个小时,几乎也可以认为是高适和李白的三十年CP。
第一幕相遇的时候高适和李白就搞了摔跤,中间他去看将进酒的时候,走之前也是摔跤。到了最后一幕,高适回忆起和李白的也是摔跤。
当然摔跤同时还有一种命运般的伏笔,那就是李白告诉他,怎么样才能够骗过对手呢,最好的办法是要让自己也相信这是真的。
好的我相信了,你们两个的CP就是真的。
这么说吧,当李白把上半身的衣服全部脱掉之后,电影院里的很多女性观众是发出了一阵尖叫。高适的衣服也脱掉之后,那就是第2阵尖叫。后面还有戏水摔跤呢!
追光你上部电影本来说好了要脱杨戬的衣服,最后也没有脱,三年了,等了三年呀,终于脱衣服了!
高适是那种憨厚不善言辞木讷的社恐受,但是内心深处只有李白一个人,他对李白的做法不高兴的点永远在于:李白又去找新人了。
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他看到裴十二,以为是个男的,就垮起小猫批脸。发现是个女的,就舒坦了。
李白要入赘,问他“当否”,他说“否”。
高适兴冲冲的去奔赴和李白的十年之约,结果没想到李白的周围还有男人,还是一堆男人。
李白不是说他要出世入道吗?为什么点名要高适陪着他呢?还能因为什么,因为爱呀!高适也是,口嫌体直,还是因为爱。
而且每次李白不期而遇,突然闯进高适的家里,不管是他的梨园老家还是军营家。高适那个高兴啊,高兴到脸上都有粉红色的泡泡茶壶了,说话也不结巴了。
李白是那种比较明显的桃花运社牛攻。
实际上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就像果郡王一样,看到谁都会夸两句,都会被他迷人的风采所折服,而且是全类型男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这儿收集CG图鉴呢,冷面王维、肥宅丹丘生、小可爱杜甫、狂人张旭、儒雅岑参,李白快收起你那迷人的孔雀光芒!
但是李白在外面彩旗飘飘,心中还是永远忘不了那个他!
所以这个CP肯定是锁死了,钥匙我也吞了!
不过呢,如果要走CP向,就会带来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颜值,这里的颜值还和年龄有关系。
高适的颜值确实是不够好看,不管是在他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除了他穿上军装的时候有点帅以外,其他时候都比较的像“鱼油”。同样的,走CP的角色是不能够衰老的,到最后你看高适和李白的模样,真的就是年华老去、耄耋之年、白发苍苍,萌不起来。
想一想追光的杨戬和青蛇,那不得一大堆磕死美男女的CP。青蛇也算是把同人设定玩到了极致,性转、替身、百合、牺牲梗搞得真6。追光不是不懂,而是太懂。小狐狸在花絮里还专门cue了李云祥和敖丙公子呢。

2.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不可靠叙事。
我想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高适这个故事是想讲给谁听的?
一般看过动画的朋友都会说,那肯定是给程公公呀,毕竟故事一开头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和一个听故事的人嘛,这个角色对位已经很明显了。
但是看到半截,有人会说不对,这是讲给他们门口那个俘虏听的,方便这个俘虏信以为真跑去通报军情,然后来个两面包夹芝士。
我们回到程公公,在面对高适的这个故事里,他信了吗?他是演的还是演的?虽然我们都知道高适是演的:演自己的脖颈受伤、演和郭子仪不合、演不去救驾。
但是,程公公呢?在故事的很后面,当高适与程公公告别的时候,程公公突然来了一句杜甫托我转达什么话给你——原来他早就知道郭子怡和高适是在故意布这个局,让郭子怡出面救李白。
那么这个逻辑就说不通了,也就是说前面的将近三个时辰在军营帐内,高适和程公公的对话全都是演的。观众事后回味过来,会有一种前面被骗的感觉——同时也会有一种高适所说的,关于李白的那30年的故事,都是不可信的怀疑。
这种怀疑会破坏掉整个电影塑造出来的视觉奇观,以及文化传承的信念感。这正是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作品所带来的另一种奇观特征,想想阿加莎创作的《罗杰疑案》吧。
那么他们讲这个故事是说给谁听的呢?我这里大胆的提一个想法,不是说给观众,而是说给一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角色听的。
看整个长安三万里,三个小时只有一个角色是永远没有变化的,那就是陪着高适一起读书的小书童。
这个书童叫什么名字?不知道。
但他的功能性很强,因为高适自己记不住的东西,必须要让小书童给他念一遍,他才能记住。
这个小书童从高适还是小孩的时候就陪着他;高适后来回梨园钓鱼的时候他也在;高适随军出征的时候小书童换了件衣服;李白因为永王之乱被抓的时候,小书童出面和他对话;高适在营帐的时候,全是小书童传递消息;最后高适要归隐山林,还是小书童陪着他。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有小书童的时候就没有李白和高适见面。反过来李白和高适在场的时候,小书童就不出场——这就让我想起了海猫鸣泣之时,里面的右代宫嘉音和纱音两姐弟的故事。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特点,那个小书童才是听故事的人。永远陪在高适身边的不是李白,是小书童。
小书童的心里估计在想,明明就是我先来的,你不过是一个天降。
小书童的这个角色,其实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个国产动画叫做小灵通漫游世界。小灵通是一个来自未来世界的人工智能,他回到过去的上下五千年,是为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了解那些神奇的故事,所以在别人的眼中看来(尤其是那些被穿越的角色),小灵通是永远不会变老的。
而正是因为小书童这个角色的存在,才导致整个作品出现了一种,必须要靠念诗才能够讲下去的特点。
因为高适记不住啊,必须要靠念出来一首诗,才能围绕这首诗讲一个故事。于是整部电影三个小时40余首诗,全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面的,你就说是不是有点巧?
所以你们这些观众冤枉人家了,说人家为什么诗歌经常选出来和真正的典故不对口,而且竞选些学龄中的,没选一些小众的。
因为长安三万里的默认观众是小书童,他就正好处在故事内和故事外的边界上。

3.整个作品里面最好看的是那个粒子水墨动画《将进酒》。
好看是好看,但是宣发物料根本没涉及这一块,而且你现在就上豆瓣看他的那个剧照,完全没有任何一张跟将进酒有关的图。
你理解吗?我不理解,姐也不理我。
粒子水墨确实非常好看,是一种中国水墨风在电影技术、动画技术面前的一次生命力的进化,尤其是吸收了敦煌壁画的创作手法之后,水墨风就不再仅仅是黑白青了,而是更加直达幻觉的至高体验:绚烂。
详情可以看一下白惠元的一篇论文《保守主义的精神分析动画电影》。
粒子水墨的视觉起点是一种美术学意义上的“吸引力瞬间”。
从美学风格上看,粒子动画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随机性,随机生成的动画奇观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感,表现为外在世界的不可把握与内在世界的神秘莫测,随之生成一种现代主义精神气质。其二是数字化,粒子动画的实现前提是动画电影的数字技术发展,其影像细腻度是由粒子数量决定的,而数量的无限增殖正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表征。其三是流动感,这渲染出一种动画电影的“气氛美学”,也是《深海》视觉风格创新的关键所在。
我怀疑背后的美术设计和张渔老师有关,毕竟他非常擅长画这种,曾经还给大护法、白蛇二、哪吒重生、深海都画过。
深海的粒子水墨可能有触感视觉,但是在长安三万里的将进酒中,就只剩下光感视觉了。
光感视觉直接对上的,其实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精神致幻作品的这些视觉风格——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磕叶子磕多了产生的幻觉。
这不正巧吗?李白又修仙成了道,那天晚上又在河边喝大酒,喝着喝着就又要赋诗一首,那不得直接上达天听,感受一下在整个将进酒中的迷幻场景。
这确实是让人想到了《美丽新世界》里面,他们服用的那种药物叫soma,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是突出一个让人进入感官迷幻。
至于长安三万里的文化要素、视觉美景,以及剧情的现实和理想的安排,那是我另外一篇专稿的内容,我就不在这聊了,等那篇稿子发出来之后再往后面补。

总之呢,如果你是一个CP爱好者和一个悬疑文学爱好者,我是非常推荐去看这部长安三万里的。
姐妹们,不看真的是亏了,看了就能产粮啊,我要在下次漫展上看到你们的文。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李白粉或者是一个历史求真主义者,那还是别看了。如果你的文学阅读水平是在本科及其以上,那你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很怪,怪就怪在有些作品明明不是讲这个事,硬要安过来。
最后提一嘴《八角笼中》王迅扮演的王凤也念了这首《将进酒》,有的朋友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看到这道题出现在你们的试卷上:
试分析《八角笼中》的将进酒和《长安三万里》中的将进酒的艺术表现特征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