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6 江湖剑

2022-07-02 21:12 作者:清明旧客  | 我要投稿

 一

  江湖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 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然,那时候的江湖,就真的只是江湖,字面意思的江湖。

  后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江湖和庙堂对应起来,一个是野,一个是朝;于是就有了归隐江湖的说法。

  不过再后来,有了完整体系的武侠小说,江湖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复杂意思。

  于是就再也想不明白,所谓的归隐江湖,是归隐去了江湖,还是归隐出了江湖。

  说到江湖,就绕不开武侠小说;谈起武侠小说,就绕不开金庸先生。

  有人说把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按其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就是一部江湖没落史:从春秋时期的越女剑里两国胜负决于越女剑法,阿青进宫三千越甲无法阻拦;到北宋的天龙八部里萧峰困于民族与身份,自刎改变宋辽战局;再到南宋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宋朝死守襄阳数十年;等到了元的倚天屠龙记,各个正派掌门人都有了变成伪君子的倾向,但宁可手指被剁也不降于敌国;再往后,到了明清的飞狐系列、碧血剑和书剑恩仇录,所谓的门派大都成了朝廷的附庸和专门和朝廷作对的恐怖组织,动起手来也常常运用暗器和毒药;待到写到了主角都不太会武功的鹿鼎记,金庸先生就封笔了,因为据说再往后,就没江湖了。

  当然江湖还是有的,落没的顶多算武侠,实际上所谓的侠,在郭解被汉武帝杀了之后,就已经没落了——然而侠的没落恰恰证明着天下的太平,因为一个正常的世道,不需要所谓的侠来替天行道。

  然而武侠是武侠,江湖是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提及江湖,就一定要说到剑。

  江湖的风流有一石,刀分一斗,天下兵器共分一斗,剩下八斗,都是剑的。

  有一位几乎无敌的剑神是几乎每一座几乎的标配,剑神之外,还有剑仙,除了剑仙,可能还有剑圣,当然,兴许还有剑魔——其他的兵器自然也有,然而不多。——普通的江湖人士也大都是用剑的,区别无非是分为什么泰山剑法华山剑法嵩山剑法衡山剑法恒山剑法点苍剑法青城剑法崆峒剑法等等而已。倘若把一座江湖里用剑的人都去掉,那这座江湖怕是剩不下几个人了。

  于是记忆或是想象里的江湖大侠,一定是背负或腰挎一把长剑——至于剑是什么剑倒不重要——动起手来是洋洋洒洒几千招还是剑方出鞘便可回鞘也不重要,只要有大侠的气质就好。

  好像所谓的江湖气不过是一点剑气和一点侠气而已:

  这天下没什么事情是一杯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杯;

  这天下没什么事情是一剑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剑。

  然而厉害的并不是剑,厉害的是用剑的人。

  我对于剑的怀疑源于单田芳先生在某本评书里的一句话:“剑这种兵器,花里胡哨的。”我想了一下,有一说一,确实。——你要是肯算算剑的阻力臂和动力臂的长度,你在下次和人打架的时候怕是宁愿选铁锨。

  剑着实是一个奇怪的兵器——长了挥不动,短了够不着;是一种很不好练的兵器,然而不好练的兵器练成了也未必比好练的兵器厉害;没有内力加持根本破不了甲,而有内力的人徒手也能伤人... ...

  偏偏江湖里的人都乐此不疲。

  难道只是因为腰间别着剑比手里拎着铁锨体面些?

  好像确实体面些。

  后来才知道,真正出人命的地方,是不用剑的。

  比如《水浒》里的好汉常常提着一种叫朴刀的农具砍人——虽则是农具,但根据其外形判断,确实比剑称手的多;再比如古时真正的战争,一般是骑兵提着长枪,借着马力破甲刺人——若是双方兵力上了万,几次凿阵之后,几千人就没了。

  一个江湖高手用剑砍几千根木头,不知道要多久。

  ——当然那还是古代,要是现代,可能一个什么原子弹,就是几十万了。

  当然省略了几千的零头。

  忽然想起来某本小说里的一句话:“和沙场比起来,江湖就是过家家。”

  江湖是过家家,那剑想必是玩具了。

  这天下很多地方是只看实力的,谁的拳头硬,谁就有道理;谁的本身大,谁就有饭吃。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确实就是现实。

  但一件事情是现实并不代表它是对的,一件在某些人看来对的事情并不代表它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没错。

  在江湖里,一个好人当好人并不是因为当好人有什么好处,只是因为他是好人;

  一个道理被讲出来并不是因为有人会听,只是因为它是道理,

  所以我要讲。

  江湖不应该是个随随便便出人命的地方,剑也不应该是个动辄就出鞘的兵器。

  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剑有剑的底线。

  剑就真的只是被用来轻轻挂在腰间,于是江湖还是那个有情有义,有趣的江湖。

  剑者,江湖胆。


6 江湖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