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报告】《务虚笔记》— 史铁生

2022-05-03 23:02 作者:哈族卡西  | 我要投稿

今年读完的第七本书是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谢谢朋友推荐。在那个写作之夜,写作之人笔下的人物走进了他的印象。他们没有确切的名字,以字母为标记,在相似的命运线上走出分岔的路径;看似熟悉的场景不断重演,但结局却不尽相同。

刚开始接触这本小说时,我读得云里雾里。虽说是第一人称,但这位“我”好似又无孔不入地观察并参与着其他人物的生活,甚至可以是任何一位人物。书中的人物也有着极为相似的遭遇;自幼缺失父亲陪伴的WR和Z都从南方来到北方,在童年时期踏入一座美丽的房子,邂逅一个同龄的姑娘;她可能是O,可能是T,也可能是N。诗人L和残疾的C都曾为了去见那个姑娘而坚持长跑;他们少年的花蕾也都在一只白色的鸟盘旋的夏日里开放。到底谁是谁呢?后来看了一些书评,包括周国平先生写的“读《务虚笔记》的笔记”,才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或许,这些人物并非个体,反而代表不同类别的人。他们有着相似的初始点,经历着类似的客观遭遇,却因微小的性格差异形成不同的主观反应,从而展开不同的人生轨迹。确实,作者对书中许多场景作出若干假设,并不确凿地断言某一个就是真实发生的,因为确实也没有发生,只是他在写作之夜的印象罢了。而他的这些假设,或许是想模拟造物者编写人类命运的过程;个体被分配到什么命运和性格是随机的,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所以“我”也可能是任何人。因此,带着对传统叙述的期待去看这部小说只会越看越困惑,不如把它看作一场哲学思辨,以及对一系列悖论与人生主题的探讨。

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爱”。爱是什么?是精神的寄托,还是
肉体的欲望?是坚定的信念,还是摇摆的激情?史铁生通过一对又一对的恋人展现不同面貌的爱:F与N那在时代与家庭外因的压力下掩埋的爱、WR与O那跨越阶层却终于权利角逐的爱、C与X那因残疾而自卑,自私又害怕的爱……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诗人L的恋人提出的拷问,以及O与Z之间带有“差别”的爱。

自幼便多情的诗人L使他的恋人怀疑他为何爱她;她和其他女人有何区别?即便L没有越轨的行为,他仍有幻想,而不去实现不过是因为不敢而不能。诗人语塞,只好反问自己与其他男人有何区别。“看见他们就想起你,看见你就忘记了他们。”但她最后还是离开了他。在这里,或许要分辨精神上的爱与肉体上的情欲;情欲或许是多指向的,那么爱是否是专一的呢?有多向的幻想却不去实现,是否就是专一的表现?那么,这份专一的爱,又是怎样滋生出来的呢?

或许,从O与Z之间的情感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O对Z几乎是一见钟情;即便后来发觉他的很多缺点,他对高贵的崇拜和对征服的痴迷,她还是想温暖他的寒冷,接受他的狂暴。她原本认为爱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权利,直到Z一语指破她对Z的偏爱,她才发现爱也是有差别的。至于Z,则是为了雪耻,去征服那曾从高处向他投下轻蔑眼光的,美丽又清冷的房子的主人;他的“爱”觉醒于他的童年创伤所激发的,他对自身“残缺”的意识,因而他去寻求爱情以弥补他的残缺。如此看来,“爱”也是基于对方的价值,是否能填补自己的“残缺”,自己的孤独,因而出现“差别”。那么,这份“爱”的可替代性又有多强呢?什么样的“爱”才是平等的呢?什么,才是对人人平等的呢?O找到了答案;虽然不一定是让人满意的答案,却是她唯一能实践的答案。

再来谈谈一个我印象较深的悖论——叛徒与英雄的悖论。当一个人落入敌人手中,饱受痛苦,并被他们以亲人的安危要挟,TA还有什么选择呢?如果TA招供,活了下来,TA就成了叛徒。如果TA守口如瓶,被折磨致死,TA就成了英雄。然而,人们不希望英雄死;他们希望叛徒死。可是,只有死了才能成为英雄,而活下来则必然成了叛徒——一个永远被边缘化的,可憎可恶可耻的符号。所以,其实落入敌人手中的那一刻,TA已经死了。那她为何要落入敌人手中呢?因为爱。即便如此一来,她再也无法获得幸福?或许她自己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局。

除故事的内核思想之外,史铁生的行文表达也颇具艺术性,将场景描绘得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在适当的节点稍作停顿,给予读者更多思考空间。有这么些反复的场景:古园的祭坛与枯树、山野金黄的葵林、南方种着芭蕉叶的木质老屋、那座美丽而拥有无数扇门和走廊的房子……但贯穿全书最明显的意象大概要数那只飞向南方的白色的鸟;它究竟象征着欲望还是纯情?它散落的羽毛,那频频出现在Z的画作当中,一丝一缕都在伸展,挣扎,竭力嘶喊的羽毛,又代表着什么?血红与雪白的对立,又暗示着什么?或许,只有等人生阅历更丰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本烧脑的小说吧。

2022年读完的第七本书,《务虚笔记》


【阅读报告】《务虚笔记》— 史铁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