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管理之魏征凭什么能硬怼领导?

所谓“向上管理”,用形象的说法讲,不外乎以“下属”的身份“领导”自己的上级。其目的是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帮助上司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尽可能确保上司的工作不出差错。这话说起来轻松,真做起来,倒也不见得容易,在帝王掌握着无限权力,皇帝的喜怒往往决定臣下的命运的封建时代自然更加如此。而唐初名臣魏征以“降臣”身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秘籍是什么?

哈 评 分 析
H B R C A N A L Y S I S
明确诉求获取信任。不言而喻,相互信任是保持上下级之间工作关系有效性的最基本要求。对于魏征,起初恰恰不具备这个条件。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今属河北)人。他早年投了瓦岗军,后来归顺了唐朝,再后来又被窦建德农民起义军俘虏,直到武德四年(621),唐军战场大胜,活捉窦建德,这样魏征才得以再次入唐,开始了比较稳定的生活。他重回长安以后,很快被太子李建成看中,召入到东宫,任命为太子洗马。按说,要是太子顺利继位,魏征和新皇帝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有保证的。
偏偏天有不测风云。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清晨,秦王李世民伏兵于长安的北宫门玄武门内,对进入宫门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发动突然袭击,顷刻之间,血染萧墙。哥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双双被诛。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得手之后的李世民很快继承皇位,成为历史上的“唐太宗”。
这样一来,魏征的处境就很尴尬了。李世民特意责问他:“你让我们兄弟互相斗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魏征担任太子洗马之时,眼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曾暗中劝说太子早定对策,但李建成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面对李世民的发问,魏征毫不紧张,从容地说:“太子早听魏征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

这番对话,实在让人替魏征的性命捏着把汗。虽然出于收买李建成余党及弥合因玄武门之变而分裂的朝廷的实用主义考虑,唐太宗不但没杀魏征,还安排魏征担任了谏议大夫。但这个官职并没有实权,而且还是个专门得罪人的谏官。以此观之,魏征不但不属于李世民的嫡系,而且属于从敌对阵营里反正过来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属于统战工作的对象,并没有获得李世民的信任。
没有信任,向上管理自然无从谈起。古人早就想出了一句俗语来形容朝堂臣子们这般战战兢兢的处境——“伴君如伴虎”。魏征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选择直接跟李世民“摊牌”:愿陛下让臣成为流芳千古的良臣,不要让臣成为杀身成仁的忠臣。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呢?魏征继续说,三皇五帝时期的契、咎陶是良臣,而夏商时期的龙逢、比干则是忠臣,契、咎陶等人不但自身获得了良臣声誉,而且也促使尧舜等人成就了明君的美名,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龙逢、比干等人空有忠臣之名,不仅本人受祸被杀,而且也让君王成为暴君而遗臭万年。
这段话的潜台词其实是,魏征要是成了“良臣”,李世民自然就是“梦寐以求”的明君了。君臣两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形成了默契,顺利建立起了相互间的信任关系,于是才有了之后的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的佳话。
像领导一样思考。具体到魏征“向上管理”的内容而言,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进行向上管理的臣子像管理者(皇帝)一样思考,并为管理者赢得好的名声。比如按照唐制,男子十八岁成丁,开始服摇役和兵役。可是李世民即位的当年,就有官员奏称:十六岁以上的男子身体健壮,可以征来当兵。李世民同意了,并下达了命令。但魏征以为不可,并拒绝签字。当时皇帝的命令要由有关大臣签署后才能生效,所以李世民大为恼火,责问魏征为何如此固执!魏征说:“兵不在多,而在于治军得法。陛下征调成丁男子,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增加数目。陛下天天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使臣民都不欺诈。然而即位不到一年,却数次不讲信用了。”李世民一听大为吃惊:“我那里失信了了”魏征说:“陛下即位时下令:欠宫府的财物一律豁免,但有关部门认为欠秦王府的钱粮不是官物,照征不误,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不是官府是什么……”魏征举出了一连串的例子,反过来责问李世民。“这就是你所谓的以诚信治天下吗了”李世民听罢说道:“我以为你这个人固执,不懂政事。如今听你讲来,确能击中要害。国家号令不讲信用,人民就无所适从,天下哪能安定?如此说来,我的过错太大了”。说罢还赏赐魏征金瓮一个。
当然,这样的“向上管理”,与李世民自己算是一个“开明”的管理者不无关系。唐太宗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他是一个封建皇帝,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个永不犯错误的圣贤,而是把自己看作随时可能出纰漏的凡人。他深知:作为一个国君,一言不当就会招致万众解体,人民造反。所以,他愿意常常自我反省,唯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民心,把“纳谏”看作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因此,虽然魏征的谏言有时候也会让李世民相当不快,甚至放言“魏征每次上朝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但冷静下来以后,还是一切如故,因此也成就了“贞观之治”的佳话。

到位但绝不越位。根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唐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但这并不是说,魏征的“向上管理”已然越俎代庖,乃至将皇帝变成任取任予的木偶人了。实际上,魏征进谏时把握住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底线——“到位而不越位”。
所谓“不越位”,就是魏征脑海里很清楚地知道,“向上管理”的“红线”在哪里。这条红线,就是不容臣下置喙的“君权”。具体来说,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是帝王心中的禁脔。唐太宗也是因为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让其明君身份有所减色。
唐太宗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早年立为太子。次子李泰,于贞观十年(636)立为魏王。三子李治,封晋王。承乾患有足疾,走起路来颇不雅观。加之后来吃喝玩乐,不务正业,逐渐被李世民所厌恶。而李泰仪表人才,聪明能干,写得一手好文章,李世民十分喜爱。李泰就乘机活动,努力向他的老子学习,试图取承乾而代之。有些朝臣也观察形势,向李泰投靠。于是朝官中形成两个派别。
而魏征对此洞若观火——历代皇帝都对臣下私自“结党”颇为忌惮,因此他绝不形成自己的政治小圈子、小山头,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孤臣”。皇子对立,无非要争未来天子的位置。这是皇帝的“家务事”,岂是臣子所能掺合“向上管理”的?因此,以“敢言”,“善谏”著称的魏征突然消声了。不但消声,他还尽力置身皇室漩涡之外。当时唐太宗打算让魏征出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师。魏征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危险差事,打算装病推脱。虽然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任,但魏征还是争取到了抱病履行职责的旨意,也就是只在形式上按照李世民的本意当个太子的名誉老师,以免自己陷得太深。结果,魏征的先见之明又一次应验了,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谋反被人揭发、牵连被杀的大臣有数家,魏征当初推荐的侯君集等人都被诛杀。
也正是由于魏征在世时始终将“向上管理”的范围把握到位,他的去世才让唐太宗如此感伤:“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啊!”这或许也是管理者对于下级“向上管理”的最高褒扬。

郭晔旻 | 文钮键军 | 编辑李一品 | 策划 汪自凡 |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