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梨园戏《陈三五娘》

2022-05-25 13:30 作者:闲看蜜蜂由蜜意  | 我要投稿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梨园戏《陈三五娘》

https://mp.weixin.qq.com/s/wB_VAawkwB0klVLrRGHI9Q

梨园乡韵  2018-05-12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影片经历着繁华沧桑,并造就了一代名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向往,以及独具天南地北的乡音风情。特此,“梨园乡韵”推出《银幕中的戏曲记忆》系列,邀您追溯往事,再现流金,一同重温永未消逝的岁月。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梨园戏《陈三五娘》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今天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它广泛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至今保留着不少极为珍贵的南戏剧目和音乐,并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保留了原生态的舞台样式。

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照

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基本程式,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音韵上也保留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份与地方色彩,比如《陈三五娘》中的五娘,宜春是潮州人就用潮州腔,梨园戏电影《陈三五娘》是根据梨园戏老艺人蔡尤本的口述改编整理而成的。

今天,邀您欣赏梨园里的活化石,共同走进梨园戏《陈三五娘》。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梨园戏《陈三五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