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日本89式“Chi-Ro”中战车
自1918年10月以来,日本先后引进了英国Mk.C、法国雷诺FT-17等坦克,这些欧洲坦克让日本人十分惊讶,时任日本“军用自动车”调查会的首席军官奥村慕平认为“水箱”这一名字过于敷衍,应该改称“战车”,这一叫法便流传了下来。

1924年,日军高层在“是否研制国产战车”这一问题上产生争执,支持者认为日本不仅需要大量战车,还要开发出吨位足、装甲厚且火力出色的重型战车,不能再跌入另一场“日俄战争”;而反对者则认为日本资源有限,应该大力发展轻型装甲车、卡车等性价比更高的车辆,进口的欧洲战车已满足作战需求。
最终,坦克派占据上风,后续会议明确了先仿制改良法国FT-17轻型坦克,在15年内逐步增大战车吨位,制造出独属于日本特色的国产战车。

研制项目由日本陆军技术部车辆班的原乙未生大尉及16名技术骨干负责,后联合大阪兵工厂,花费数年生产出第一辆原型车,名为“试制一号战车”。但由于重量过大(18吨),且生产成分高昂,被退回并勒令重新修改设计。

这次,日本陆军技术部特意强调“新战车不得超过10吨”,大阪兵工厂不得不从削减装甲厚度上着手。
1929年4月,大阪兵工厂生产出“试制二号战车”(9.8吨),通过了日军的测试评估。由于当年是神武2589年,因此新车被定型为“八九式轻战车”。

在基本构型上,“Chi-Ro”采用了“驾驶舱-战斗室-发动机舱”的布局,车组乘员4人,通过车顶舱盖和舱门出入。

在火力配置上,“Chi-Ro”安装了一座旋转式三人炮塔,搭载了一门57mm的九O式榴弹炮(备弹100发),可发射穿甲爆破弹、破甲弹和高爆榴弹。
辅助武器则是两挺6.5mm的九一式车载机枪(备弹2745发)。
(主炮最大俯仰角为-15°~+40°)

在装甲防护上,“Chi-Ro”为全钢铆接结构,使用了表面渗碳的镍铬钢装甲。正面装甲厚度为17mm,侧后装甲厚度为15mm,仅能抵挡中口径通用机枪及步兵轻武器。

在动力系统上,“Chi-Ro”甲型采用了一台118匹马力的直列6缸水冷航空汽油机,乙型则换成了一台120匹马力的J3型直列6缸风冷4冲程柴油机,搭配4前2倒的机械式变速箱,公路极速可达25km/h,越野性能一般。
甲型战斗全重可达11.7吨,功重比约为10.09;乙型战斗全重可达13.6吨,功重比约为8.82。两种型号的加速性能只能说“勉强合格”。

1938~1939年,日军与苏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装甲对战,数场战役的惨烈结果都说明了八九式“Chi-Ro”不适合与正规坦克作战,只能拿去欺负轻步兵。
八九式中战车共生产了126辆,主要以乙型为主,大多部署在东亚和东南亚,后被九七式中战车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