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对数据的期望值太高了 & 探讨商业模式 & 员工能力提升之道
做数据的同学们,最怕被人喷:“你做的没有用!” 十个“你做的没有用”,至少七个和期望值过高有关 特别是越不懂数据原理的人,对数据的期望值越高 悲剧就是这么来的。怎么破? 问题场景: 某零售企业开始互联网转型,已上线微商城,并配套建设CDP,对微信端用户信息有一点采集(仅限于用户ID+购物行为+七零八落的互动行为)。 现在负责微商城的领导找到数据分析师,表示:我们啥都有了,就差一个高深莫测的分析了,希望你能做出有价值的用户画像模型来提升业务。 问题1:听了以下五位领导的发言,你觉得他们“不懂数据”的程度排序是……A:我们啥都有了,就差一个高级建模了 B:你要做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下用户画像模型 C:我们日常的商城报表来来回回就那几个数,也看不出来啥 D:微商城的留存效果不好,用户复购低,得分析下问题 E:比如,买过护肤品的用户,可以看她多久能复购一次 什么算不懂数据
拜各路网络文章、网络课程所赐,现在一提起数据,新人们满脑子都是:excel,sql,python,tableau,hadoop,spark,sklearn,tensorflow,那么既然这五位领导一行代码都不会写,那么答案就应该是:A=B=C=D=E=0咯,只有我才是精通数据的大神…… 或者还有些新人认为:模型最牛逼,那肯定提模型的领导最牛逼了。所以是B≥A≥D≥C≥E,领导都说了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用户画像模型了,看我不模他个天翻地覆…… 大错特错 生产数据是数据部门的事,但应用数据是每个部门的事,甚至很多资深的业务人员,要比每天跑数的表哥更懂数据的含义和用处。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能拿技术能力去要求业务部门,而是得看这些人懂不懂如何用数据。 应用数据最大的瓶颈,当然不是建模,而是采集数据。没有好的数据质量,一切分析建模都是扯淡。而数据质量又和业务流程、建设时间、投入力度息息相关。如果业务方总急着上马新功能,不认真做埋点,不认真清理数据,那数据就是一坨屎。 一大坨屎也很大,但是它还是屎,变不成米饭,这是基础常识。没有数据,无法分析,这也是常识。 因此不要听业务方吹什么“我的数据很大,都在那了”,他如果不了解到底手头有什么数据,说的分析思路基本都是屁话。 所以真正能考察业务方到底懂多少数据的,是看他对已采集的字段了解多少,他对数据指标关注多少,对数据指标背后的问题思考多少。 了解字段的≥了解指标的
了解指标的≥了解数据问题的
了解数据问题的≥了解业务问题的
了解业务问题的≥“就差一个用户画像模型了”
所以这一题的真在答案是:E≥D≥C≥B≥A
如果你面对的领导/客户/同事,对自己的系统到底有什么字段,什么指标毫不清楚,却很希望你建立用户画像,精准预测模型,那可得小心了!这跟指望你炼救命仙丹没啥区别。 就比如本场景里,虽然名义上是微商城,可真实采集到的数据只有用户ID+交易行为,这跟线下门店的数据没啥区别,稍微复杂一点的模型都建不了,用户特征更是无从谈起。这时候反而E领导提的,基于某些交易行为做预测,还有一定可行性,面对其他几位,降低期望值才是正道。 问题一答完了,来问题二 问题2:听了以下五位领导的发言,你觉得他们“期望太高”的程度排序是……A:要是数据分析做得好,肯定业绩蹭蹭蹭 B:有了用户画像模型就能精准营销,极大提高用户购买率 C:至少得分析出来一些,我不知道,但是很重要的问题 D:用户复购原因,得分析得很深入,搞清楚 E:先把复购周期算出来看看 估计不思考,也能看出来E的期望值是最低的,那么问题是,ABCD四位的要求算不算高?数据驱动业务,数据就是生产力不是人们都挂在嘴边上的吗? 什么算期望太高
首先,数据驱动业务,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但是主语是:老板用数据驱动业务。作为一个用户,你永远不可能为了某个公司的某个程序员敲出来的代码买单,你只会在一个具体的时间、一个具体的地点,以一个具体的价格,买一个具体的商品,满足一种具体的需求。 因此数据想要发挥作用,就得结合宣传渠道,产品配置,价格定位,推广方式,这些需要一个系统化运作,而不是一个程序员敲几行代码。所以,所有指望敲几行代码就能业绩飞涨的行为,都算期望值高,而且是不切实际的高。 其次,没有数据能不能分析问题。 答:能,绝对能。实际上数据是分析问题最缓慢的手段,你还得采集数据,得清理,得存储,得计算。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业务一线的人始终能更快速、更细致的感受到问题,并且依据经验、洞察力、测试等手段找到一些答案。 所以,指望数据分析,分析出来业务完全不知道且重要的问题,是非常不现实的。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公司的业务都是蠢猪,那这些蠢猪采集回来的数据自然也不能信咯。 再次,数据能分析出多少原因? 答:主观类原因都几乎分析不出来。本身人的行为和内心想法就不太一致,经常有口是心非或者欲扬先抑一类做法,目前数据无法记录人内心,只通过行为反推很有缺陷。 其次,用户行为经常分散在各个平台,单一平台记录数据不全,因此除了投诉、退货、参与团购、登记缺货、付款预约这种指向性明显行为外,其他行为也很难指向某个内心想法。所以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很有可能只能落到某个事件、某个行为上,真正的原因很难得出来。 所以综上,本体答案是A≥B≥C≥D≥E。同学们可以简单记住如下难度顺序: 直接提升业绩≥提能提升业绩的建议
提能提升业绩的建议≥精准预测走势
精准预测走势≥深入分析问题原因
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评估问题状况
评估问题状况≥了解现状
业务方提的难度越大,越需要沉住气一步步做,特别是争取到业务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把数据融入到业务过程里,才能看到作用。
探讨商业模式(2023年版)
我们从各处收集到了大家对商业模式的一些疑惑与思考:
看到不少讲商业模式的文章,发现基本都是“用一个问题回答另一个问题”的套娃逻辑,看完之后内心OS便是“然后呢……”。
商业模式就是如何赚钱,可这样的回答就是剥洋葱思路,一层层剥下去,最后看到的却是空心。
分析商业模式是行业研究的重要方式,可是看到一堆信息与数据,内心一团乱麻,真的是“从开始到放弃”。
写商业计划书时,商业模式陈述这个部分,真的很让人头疼。
大家都在说,创业时先想好自己的商业模式,可我感觉捋清楚这个真的好难,有没有简单直接高效的方式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开始阅读以下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跟大家一起找到商业模式的本质。
文章目录:
1. 商业模式的定义
2. 商业模式四大要素
3. 商业模式有什么用
1.商业模式的定义
我们可以从字面对商业模式进行拆解,就是通过什么模式获取商业回报,大白话就是企业通过什么方式赚钱。
分析商业模式不能太简单,而忽略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同时,也不能太复杂,而做不到快速落地性。在定义上,需要找到复杂与简单之间的平衡点。
商业活动的核心,在于交易达成,是价值的交换。所以,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个组织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以及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
2.商业模式四大要素
从企业经营维度,商业模式主要包含用户价值、盈利模式、竞争优势、持续性四大板块。
1. 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你的用户是谁?你能提供什么价值?大白话就是,你要赚哪些人的钱?他们为什么愿意掏这笔钱?
用户价值是商业模式的前提和本源。只有围绕用户价值,才有商业化的可能性。
用户是商业模式的着力点,如果一开始用户群及TA们的需求都没搞清楚的话,最终可能南辕北辙,相去甚远。选择的方向不对,越努力可能越尴尬。
其次是你能为TA们提供什么价值,需要带着用户视角,确定不是伪需求,而是真需求。
以理想为例:
你的用户是谁:家庭用户。
你能提供什么价值: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以润本电热蚊香液为例:
你的用户是谁:有孩家庭,既要有效驱蚊,又要温和无害。
你能提供什么价值:科学配方,温和驱蚊。
2. 盈利模式
价值是双向的,企业在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同时,也能让自己获取价值,这才是良性的商业闭环。这既是数学题,也是哲学题。
盈利模式主要包含四大要素:
收入:形成规模经济,掌握谈判话语权。
成本:拆解成本结构,占据核心优势。
毛利:分析行业毛利,验证商业模式。
净利:管理期间费用,形成良好现金流。
好的商业模式本身就跟获利相关,无法在预期内有良好获利,说明它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3. 竞争优势
绝对优势可遇不可求,相对优势才是商业常态。竞争的存在,在于用户可选择,因此企业需要有独家的关键资源以支撑差异化。
关键资源就是让商业模式有效运转,同时又能在竞争市场中实现差异化。好的商业模式是有护城河的,当然,关键资源并非一成不变,会因为消费者需求及市场格局的变化,进行迭代。
快速理解竞争优势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这个行业“你最想抢谁的生意,但很难抢”,这个为什么难抢,就是对方的竞争优势。
4. 持续性的逻辑
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企业持续赚钱,不断穿越周期,成为长青企业。商业模式,不只是交易流程,还是持续性赚钱。
主要包含两点:一是需求的稳定性,这个需求是真需求,不是伪需求,是长期存在的。二是模式的长期性,这个模式是否能被顶层环境容纳,需求不会因消费文化更迭而变得疲软。
3.商业模式有什么用
关于商业模式的分析主要有三大作用:对市场/品牌策略的指引、抓住行业分析的根、创业时的本质思考。
1. 对市场/品牌策略的指引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场/品牌策略层由商业模式决定,策略跟着生意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用户价值层指引沟通,你选择对谁说,说什么。
其次,盈利模式决定了重点说什么,避免说什么,如何做到资源的有效分配。
再次,竞争优势决定了主打什么,避免什么,以在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
最后,持续性决定了应长期坚持什么,才能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2. 抓住行业/企业分析的根
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可以更本质地了解这个行业的生意经营逻辑。
不少朋友在做行业分析的时候,会被各种信息分了神,内心真的可以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这时就建议用商业模式“四大要素”的思考逻辑,利用这一条主线,把其他的支线进行分门别类,以及去繁就简。
3. 创业时的本质思考
创业这两三年以来,不少朋友问到关于创业的一些要点,特别是商业模式这个层面。我总结的思路是,从复杂到简单,然后再到体系。
“商业模式一定要足够简单,如果这东西复杂了,说明这个模式本身就有问题”。
最开始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是分散的,不相关的,重合的,无序的。这时候就需要不断进行追问,你能不能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价值,你的价格和成本是如何构成的,你如何在竞争环境中生存,这种模式具备持续性吗?
总结:
分析商业模式,有利于完善自己的思考模式,因为这是从本质出发的逻辑。
抽象的天敌是思考,敢于推翻自己,才能接近真相。大道至简,不断对问题进行追问,才有可能真正触碰到商业的本质。
员工能力提升之道:自我剖析与突破的五步走
在现如今如此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员工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单纯地依赖培训课程或外部辅导,已不能满足员工自我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双重需求。
员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都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提升,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传统的培训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员工自我成长和突破的重要性。
来源:pexels
01自我剖析:认识自我
自我剖析是员工能力提升的第一步,它要求员工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技能需求。
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估,员工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为后续的能力提升做好准备。
1、自我反思:员工应定期回顾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成长历程,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反思,员工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职业目标:员工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这有助于员工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避免盲目学习。
3、技能需求:员工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识别出所需的关键技能和知识领域。这有助于员工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提高学习效果。
4、差距分析:员工需要明确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出需要提升的领域和技能。这有助于员工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突破。
02突破自我:提升能力
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员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突破自我,提升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学习策略:员工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包括定期学习、实践学习、在线学习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员工可以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2)实战演练:员工需要积极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战演练,员工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社交互动:员工需要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与同行、领导、客户等积极互动。通过社交互动,员工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
4)领导力培养: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注重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学习领导力理论、参与领导力培训、实践领导力经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来源:pexels
03五步走:能力提升路线图
基于自我剖析和突破自我,本文提出了一种五步走的员工能力提升策略。这五个步骤分别是:设定职业目标、学习与技能提升、积极参与项目、建立人际网络、持续评估与调整。
第一步:设定职业目标。员工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这有助于员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第二步:学习与技能提升。员工需要根据个人发展计划,制定学习策略和计划,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员工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
第三步:积极参与项目。员工需要积极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员工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个人积累宝贵的经验。
第四步:建立人际网络。员工需要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与同行、领导、客户等积极互动。通过社交互动,员工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同时也可以为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持续评估与调整。员工需要定期回顾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和学习能力提升情况,进行持续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估和调整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和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目标以及组织发展目标等双赢局面。
来源:pexels
04结语
员工能力提升之道的关键在于自我剖析与突破。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职业目标和技能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积极参与实际工作项目等措施,员工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能力并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同时,通过建立人际网络和持续评估与调整等步骤,员工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提升社交能力和领导力等综合素质。总之,自我剖析与突破是一种有效的员工能力提升方法,可以帮助员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