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观看感受(本来该国庆节发的)
PS:意识流风格,上下文木有逻辑,完全个人感想,非影评
90后和00后的父母(70后、80后)大部分都是在老女排的精神感召下长大的一代人,因而根据他们的印象《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是带有他们童年记忆的电影作品。对于90后来说,他们观看了03年女排世界杯和04年雅典奥运会,这部电影也是他们的童年记忆。而再00后的童年,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比赛是他们的童年记忆。于是一不小心,一部电影能够连接起改革开放后每代人的回忆,虽不具备合家欢的喜剧特点,却也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
2003年女排世界杯,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老妈和表哥他们为什么会拿着放大镜看报纸中缝中的电视台节目表盯着中国女排比赛的日期和时间,仿佛那有一种魔力在吸引这他们。
当时对这种体育比赛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一场场打下来这些对手似乎有强有弱。不过这一年让我知道有首歌叫《阳光总在风雨后》。
2004年的暑假,那个时候的暑假不会有什么辅导班,也不会有太多的作业。因此暑假多数时候过的很“惬意”。加上女排的比赛都是在晚饭时间,于是一家人就架起折叠的小方桌,一边吃饭一边坐在电视前看女排比赛。雅典奥运会的女排比赛从第一场看到了最后的决赛。最后一场的对手是老女排时期老对手苏联女排的继承者俄罗斯女排。
一开始谁都没有想到会是如此艰难。当时拿着遥控器是一边看着央视1台的跳水,一边看着央视5台的女排比赛,害怕看到苦战之后失利的局面。无法想象先丢两局之后连扳三局的过程。而在最危险的第四局,当比分到了23:21的之后,我妈以高三第二天还要上课为由躲到了另一个房间里准备睡觉。当听到解说高呼比分反超,23:24的时候,我妈从那个房间里出来继续看完了这一局,和接下来的最后一局。
而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已经是大专毕业的那年暑假。当年看比赛的电视已经退休,现在用电脑打开网络直播看比赛。在比赛开始前,仿佛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一样,下意识的烧开热水摆好看比赛时候准备的零食饼干。只是多了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等待比赛的开始。
虽然在里约奥运会的比赛是先丢一局。但在接下来连下三局成功夺冠。里约奥运会我一开始是并不想看的。主要是这一届奥运会开始笼罩上了时代的阴霾,体育比赛之外的东西进入到了奥运会的现场。于是在那年的奥运会期间,我选择一日两更小说用业务压力让自己不要去看。可女排的比赛还是一场不落。
从2003年到2016年,再到2020年。我也已经从一个坐在讲台下的学生变成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国庆期间看了这个电影似乎让我回到了当年。于是不由得感叹如果我现在是学生,估计只会越来越厌恶学习。
中国女排光荣的历史战绩能表明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这似乎很符合漂亮国鼓吹的那种只要奋斗就可以实现梦想的漂亮梦心灵鸡汤学说。可实际上这份历史战绩却明确的表示:打鸡血、灌心灵鸡汤都是没用的。
在高中的时候,我那位长得极度像冯巩的英语老师在班级英语在全年级垫底时曾说过“不要以为高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学生生活多姿多彩’是句屁话。”(这是他的原话)
中国女排光荣的历史战绩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又何尝不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呢?因为我始终坚信学习不是靠瞎打鸡血就行的、也不是靠心灵鸡汤就行的,而是要有付出的。所以我在做班主任的时候,理解不了为啥要设计班级口号,也理解不了为啥跑操的时候要喊口号。至于为什么要跑操就更理解不聊了。学某水中学的那一套也需要学一整个配套体系吧,不然就是洋务运动的逻辑。于是那时我很随意的说了一句“就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行了”。
至于跑操跑成啥样我并没有兴趣也没有心情在意。加上左膝曾在高中时受伤,我也跑不了去不去看都是我心情的事情了。
我Get不到现在为什么学生学习要有一层层的“枷锁”。和花哨的形式相比,我更喜欢朴实的内容。早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而且成绩的好坏,基本上只是和学生自己的付出有关系。至于老师怎么教都是外在的。
通俗点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都是一个老师教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为啥有人考得好你考不好。
现在我把这句话改成了:“由于课时紧张和你们学生的时间紧张,我不可能分分钟看着你。所以你需要自己努力。记忆和做题是需要学生自己花时间去完成。我做到我所能做到的,也完成我该完成的。剩下的靠学生自己了。”
其实还可以更通俗的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我妈常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