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如何构筑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以中学生为例)
成长至今,生活中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时,原本并无意义,是我们后来通过自我对话或与他人对话的方式,对事件进行了叙述(叙事),而在这个叙事的过程中,事件的意义被我们一点点建构起来。例如,小升初后,不同的同学可能会在心里对“小升初”这件事进行描述:“进入初中后,我要面对全新的环境,又能够交到新朋友了”,“初中的学习压力比小学要大,我有些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在不同的人对“小升初”的不同叙述中,不难发现,“小升初”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意义,它可能是拓展人际交往的意义,也可能是适应新生活的意涵。当我们在心里重新阐述“小升初”这件事之后,它就变成了我们独特的个人经验。
一、影响叙事的因素
这个叙事(建构)的过程,受到内在个性特征的影响,受到外在重要他人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个性特征会影响我们的叙事。例如,外向的人更喜欢和外在的世界、和他人互动,内向的人更喜欢回归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外向的同学面对“小升初”这件事可能会产生“我可以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的理解,倾向于从社交层面认识“小升初”;内向的同学对“小升初”一事可能会产生“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着我去挖掘”的理解,倾向于从精神探索层面认识“小升初”。
重要他人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建构。重要他人即对我们而言很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师。例如,如果父母紧紧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名次,那么孩子面对“小升初”这件事时更可能会觉得“即将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为之感到些许担忧;如果父母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那么孩子面对“小升初”时可能会觉得“将会拥有更大的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之感到期待。
社会文化也会对叙事产生影响。比如,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男性比女性更有能力”的刻板印象,于是,同样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男生更可能会将成绩不如意描述为“我不够努力”而不是“我这方面的能力不行”,女生则更可能会将其描述为“我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
二、叙事对我们的影响
在一个个事件的叙述中,我们渐渐形成了某种习惯,即某种叙事风格。最常见的叙事风格是悲观和乐观:如果我们面对事情时花大多数精力关注消极面,从负面的角度阐述这件事情的意义,就会形成悲观的叙事风格;反之,如果我们阐述事情时更多的关注其中的积极面,便会形成乐观的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会影响我们当下的体验,比如,具有悲观叙事风格的A同学面对“老师批评”这件事可能会将其解读为“我太差劲了”的意义,而具有乐观叙事风格的B同学面对同样的事情则可能会把它理解为“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此外,叙事风格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行动。悲观叙事的A同学可能在消极解释“老师批评”这件事后对自己不抱希望,一蹶不振,不想在这一学科上继续挣扎;乐观叙事的B同学则可能在这件事后继续努力,让自己在这个学科上再成长一番。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叙事风格,在这个叙事风格的习惯下,我们更可能注意到事件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略掉另一方面的内容(边缘故事),譬如A同学注意到自己不够好却容易忽略自己的进步空间。因而,叙事治疗主要是帮助我们觉察叙事风格是怎样的,被忽略的边缘故事是怎样的,通过重述那些有力量的边缘故事、赋予边缘故事更高的权重,恢复我们的掌控感,和因应周遭环境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