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村上春树…原来这么多大人物都在音乐里找灵感!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说到音乐的创作来源,我们知道很多经典音乐作品的灵感或取材,都是来自一些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
比如,莫扎特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作品改编的;舒伯特重要代表作《魔王》,同样是根据歌德的同名诗创作的叙事曲;而在著名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一幅来自日本的《神奈川冲浪里》,他的交响乐作品《大海》的灵感,便是来源于此。

音乐从其他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早已成为一件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事。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音乐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前不久,我们用谷爱凌的例子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对运动领域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交融:它并非仅仅体现在音乐从其他艺术领域中获取灵感,事实上,音乐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刺激着其他艺术领域经典作品的诞生。
比如,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画家,本身也是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的影响下留下了非常多经典的、与音乐相关的绘画作品。
这幅被命名为《吻》的著名画作,很多人应该不陌生。他的作者是克里姆特——19世纪末,奥地利知名的象征主义画家。

除了画家的身份外,很少有人知道,克里姆特还是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出生在维也纳这样的艺术之都,母亲作为一名业余歌手,深刻地影响了克里姆斯。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到处可见音乐的元素。他特别喜欢舒伯特《冬之旅》中的《菩提树》,甚至因此创作了一幅画叫做《在钢琴旁的舒伯特》。

1895年,他还创作了一幅作品,命名为《音乐》。画中有代表音乐的七弦琴,还有象征“艺术自由”的狮身人面像,诉说了他对音乐、对艺术的态度。

而要说音乐对克里姆特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大概还要数如今陈列在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的壁画《贝多芬饰带》。

这幅作品灵感来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长达34米,分为“渴望幸福”“邪恶势力”“幸福彼岸”三个部分,是对贝九在视觉上的美妙诠释,也是克里姆特听贝九的真实感受,更是他对贝多芬英雄主义的致敬。
除了克里姆特,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加尔也是位资深乐迷,甚至曾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他深爱着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元素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绘画创作中。

比如,夏加尔童年时练习过小提琴,这件乐器就多次出现在他的绘画作品里。

1963年,77岁的夏加尔担负重担,应邀主持巴黎歌剧院穹顶改建,画家最终选择的主题,是致敬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

丰富斑斓的色彩震惊了全世界的眼球,而细细品读其中的深意,更令人叹为观止。在这幅巨大的穹顶壁画中,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的音乐作品:红色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蓝色是莫扎特的《魔笛》;绿色是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黄色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穹顶正中央,还画着比才的《卡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格鲁克的《奥菲欧》等等。夏加尔对古典音乐的熟悉与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除了用绘画来表现音乐,夏加尔还多次与歌剧或芭蕾舞剧合作,比如设计服装和布景等等。他为纽约芭蕾舞团《火鸟》设计的布景和服装,很多年后依然在使用。

另一位热衷于为歌舞剧设计布景与服装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大画家毕加索。毕加索虽从未直接表达过对音乐的热爱,但作品中丰富的音乐元素暴露了音乐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中也曾多次出现乐器元素。

他一度深深爱上了热情且充满活力的歌剧《卡门》,沉浸于其戏剧性的艺术展现,受到这部歌剧的启发,毕加索创作了《卡门》系列绘画。
20世纪初期,毕加索曾担任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美术设计。音乐与舞蹈给予毕加索更多的灵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被呈现在舞台上。
正是与芭蕾舞团的合作,毕加索结识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斯特拉文斯基、萨蒂两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为斯特拉文斯基画过肖像,也曾为其芭蕾舞剧作品《普尔钦奈拉》创作过舞台布景和服装。

毕加索与萨蒂的缘分,同样是芭蕾剧的合作。1917年初,俄罗斯芭蕾舞团邀请萨蒂为芭蕾舞剧《妆艺游行》谱曲,萨蒂交上了一版天马行空的曲子:时而庄重,时而滑稽,一会儿像爵士,一会儿像舞曲,夹杂着打字机、警笛、手枪声响,热闹非凡。

这样一首嘈杂无序,奇奇怪怪的曲子,完全打破了人们的听觉习惯。但负责美术设计的毕加索非常懂萨蒂,他用硬纸板做服装,做出了立体派的视觉效果,极富冲击力,与听觉上带给大家的新奇感受不谋而合。这部作品也在经历过时间浪潮的筛选后,成为了经典之作,两人的合作更是成为一段美谈。

无独有偶,俄罗斯画家及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同样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他把绘画当做由各种视觉要素所构成的交响乐,并称之为“色彩的大合唱”。
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比紧绷着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钢琴的手,它有意的按动着各个琴键,以激起心灵的和谐的震动。
他在剧院听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脑海中会把乐曲的旋律自动转化成绘画作品中飞动的线条和璀璨的色彩,不同的乐器音色对应不同的色彩,各种色彩产生剧烈的冲突与交织,像着了魔似的在眼前飞舞。

同样,音乐对于文学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伟大的文学家都有着一颗热爱音乐的赤子之心。
托尔斯泰曾经听柴可夫斯基的演奏,听到泪流满面;他的经典小说《克鲁采奏鸣曲》,灵感就是来自贝多芬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位资深的乐迷,15岁时第一次听到了爵士乐,从此就一发不可收,甚至在后来开了一间可以从早到晚播放爵士乐的酒吧。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到处可见音乐的影子,从贝多芬、勃拉姆斯到古尔德、巴克豪斯、罗西尼,不管是家喻户晓还是比较小众的音乐家,都被他“私心”揉入故事情节中。
或许真的如他所说:“假如不曾这样痴迷音乐,我就成不了小说家”。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说过音乐对他写作的影响。虽然从小受到的音乐教育不多,但他在家乡人的影响下会拉一点胡琴,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后,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也渐渐培养起了听音乐的爱好。

有段时间,莫言喜欢戴着耳机写作,写到入神时,笔尖便犹如注入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仿佛可以一直写下去。快速写作时,耳边的音乐会让他有一种在弹奏乐器的错觉,手中的笔就是他抖动的手指与音符的律动。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莫言还创作了一部以音乐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文中体现了莫言对音乐质朴又纯真的理解:音乐能净化心灵,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可以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当然,除了美术、文学外,音乐与书法、建筑、电影等等其他艺术领域也有着共通之处,也可以相互交融。作为人类一种最朴素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探索与研究,这项美妙的听觉艺术,值得更多人去学习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