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林玉露》 宋 罗大经 (一)
1 杜甫有首诗“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这诗大概是说用老瓦盆装酒喝,和用倾银壶将酒倒入玉作做的杯子喝酒,最终的结果都是醉。在搏求一醉的效果上,老瓦盆和惊人眼的倾银壶 玉杯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有一个典故,有一人家的仆人,总是嫌弃自己的老婆长得丑。他的主人知道这事,就把他叫过来喝酒聊事。 主人拿出玉杯和瓦梡,分别注入酒水,然后让这位仆人喝。等仆人喝完酒之后,主人问“这酒怎么样,好喝不?” 仆人说“好喝。” 主人又问“装在玉杯的好喝,还是装在瓦梡的好喝?” 仆人说“都好喝。” 主人于是说“装酒的器具有精致和粗糙的,但对酒来说装酒的器具,并不会影响它的品质,味道也无任何区别,这点你也很清楚,因此你不应该嫌弃你老婆长得丑啊!” 这仆一听,恍然大悟,于是遂安自心。 2 唐朝李商隐有《汉宫诗》“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犹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诗是李商隐在讥讽汉武帝因为妄想成仙变傻逼了。诗中说青雀一飞走就再也不见回来了,一下就能判断出神仙肯定是没有这个道理来。但是这个傻君王还整天徘徊在求仙台,探头探脑看青雀回来没有。 事件发生成这样子是因为有术士告诉汉武帝说“将金盘盛的露水和玉屑吃下去可以长生不老。”可如今汉武帝身边就有个现成的试药人,为何不试下呢? 汉武帝身边有个侍臣叫司马相如。这位相如君得了一种病,就是一直在口渴,无论喝多少液体都无法消除口渴症状;要是这金露和玉屑要是如术士说的那么牛逼,给相如君喝点,如能将这口渴症给治愈了,那么术士说的话才能相信,不然明显是在忽悠。 李商隐这短短二十八字,真是委蛇曲折,有无尽的含意啊。 3 魏鹤山《天宝遗事》有一首诗“红绵绷盛河北贼,紫金盏酌寿王妃;弄成晚岁郎当曲,正是三郎快活时。” 坊间流传这个“快活三郎”就是唐明皇。 小说里有说这个事,就是唐明皇从四川回京城途中,驼马载着明皇平常把玩的珍宝一路跟随。唐明皇此时由于安史之乱已平定,心里高兴,听到驼马系颈间的铃铛在响,就对黄幡绰说“你听,那铃铛声像似人在说话。” 幡绰说“对,对,好像在说‘三郎郎当,三郎郎当’” 唐明皇听了这话,虽然羞愧但也忍不过的笑了。 4 杜甫有诗说“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断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先生是在说,这社会君子太少而小人又太多,你看那些君子,大部分都是凄凉零落。而小人呢?那真是活得精彩,随处都可以见到一帮聚在那边炫耀自己。 5 杨东山说“《道藏经》说‘蝴蝶交欢过后会掉粉,而黄蜂交欢后则会退去黄色。’”周美成(周邦彦)有一词说“蝶粉蜂黄浑退了”,正是用到《道藏经》的典故。 但有人说“人家周先生是在说女人去化妆”,他们把“退”解成“褪”,真是荒谬。 我因此而大叹“这区区小词都认识错误,可见书读得少的人,连现在作者在说什么都不知道。还想去动古人的文章,这些白痴也就是只能臆想妄解罢了。” 6 张文潜说“《诗经》有三百篇,虽然坊间都在说是女人、小夫、贱隶所作,仔细琢磨了,真的会认为不是深通写文章的人是绝对作不出来。比如‘七月在野’以下都不说破,然后到‘十月入我床下’,到这里作者才说是蟋蟀,这种文章难道不是精通写文章的人才能办到的吗?其实这诗是周公所作,这么绝妙的好文章与他才是相宜的。王安石有绝句说‘昏黑投林晓更惊,背人相唤百般鸣;柴门长闭春风暖,事外还能见鸟情。’就是效仿这种作文方法。” 7 李太白喝一斗酒能写百篇诗,可以说是拿起笔就能写诗。可是杜甫的诗,是改了又改,一字不苟。这二人也有互相怼的时候,李太白有写一诗送杜甫“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这个苦字,是讥讽杜甫对字句太过精雕细琢了。杜甫也写诗怼回去“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细字,就是嘲李白写诗不够缜密,太糙。 8 杜甫有首诗“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意思是说《论语》是小孩子读的书。 当时赵普被重新任用当宰相,有人说“赵普是山东人,他只读过论语。”讥讽赵普的的人就是引用杜甫这诗的含义。 宋太宗曾经用这话问赵普,赵普也不隐藏,直接说“对,我所有的学问,就来自于它。以前用它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还要用它辅佐陛下一直到太子。” 9 李白写了一首《去妇词》“忆昔初嫁君,小姑才倚床;今日妾辞君,小姑如妾长;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这诗从当时一直到现在都被称为绝唱。 但按我来看,这正是咬牙切齿的忿恨之词,怎么能和《谷风》的去妇词相提并论呢?《谷风》去妇词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虽然被夫家抛弃,犹还恋恋不舍。 这才知道《国风》诗词反映出古人那种优柔忠厚的品格,这诗是后代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10 古今赋王昭君的词很多,只有白居易的“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不道如宫里时。”前辈都认为白居易这诗高出别人许多,都认为王昭君恋恋不舍自己的君王。 欧阳修有《明妃词》,他自认为胜过李白,我看他连白居易都不如。至于王安石的“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真太大逆不道了。 11 作诗用助语,用字贵在要妥帖。比如杜甫的“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又有一诗说“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黄山谷(黄庭坚)也有诗说“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 韩子苍(韩驹)说“曲槛以南青嶂台,高堂其上白云深。” 这些前辈用助语都是浑然天成极为帖妥。我老家的前辈王才巨有诗说“并舍者谁清可喜,各家之竹翠相交。” 又有一位前辈曾幼度也有诗说“不可以风霜后叶,何伤于月雨余云。” 个人感觉用得也非常好。 12 杜甫有诗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的意思。士大夫读这首诗,应该悚然而生恐惧,顿起恻隐之心而深入思考。 13 赵昌父说“古人是有学问才作诗的,而近代人是把作诗当学问。” 开始把作诗当学问的,从唐代开始。诗人可真是能把心肝呕出来,有把胃肾也掏出来的那股狠劲。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作诗上,其他的学问都不放在心上。 再看看那些古人,何尝把作诗当学问呢?我们拿起《国风》看一下,那些诗都是小夫、贱隶、妇人、少女口中念叨的,这些人未必都是有学问的人,再看那诗,真是优柔谆谆而贴切,忠厚雅正。我看我们这些后代读书人,即便想破脑袋,也未必能作出像《国风》这样的诗的一句。 真正的问题出在,现代的读书人把诗当学问,而他们心胸又不够醇正,所以肯定乱扯淡一通。比如,一个贪婪的人赋廉洁的诗,或者官位正显赫的人赋隐居的诗,这些人所写的诗,怎么能逃过有识之士的法眼呢? 来看白居易的诗,真的是旷达闲适,意气轩冕,谁能不信呢?但朱熹就说“白居易人家都说他清高,其实这是个市井小人,特看重官位,你看他诗中描述富贵的地方,都是流着口水在讲的。”可见朱熹这人能观察到细微处。 白居易的话,都不能信了,何况别人呢!杨诚斋就此事说“古人作诗,那叫一个天真;后人作诗,人为扯淡而已。”这说法我喜欢。 14 杜甫有诗说“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如绵。”一般人读他会觉得这就是小孩家练平仄押韵对句而已,但你若仔细去思考下,这诗是杜甫送杜侍御入朝的诗句,是说穿身上的锦绵都是有用的东西,而桃花、柳絮,不过是颜色比较好看而已,桃花、柳絮就如小人的那张嘴,巧言令色的胡扯,这帮小人就是用厚颜无耻来胜过君子的醇厚。 侍御,是审查官员行为正邪的官职,杜甫因此写诗劝告。我们再看“不分”“生憎”这两句话,杜甫那种刚正得想立刻灭除邪道的性格历历在目。 15 王安石议论时世时说“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这样的议论真是精辟。哎,荆公有这样的感叹当时本朝还处在最鼎盛时期,现在我朝每况愈下,更糟糕了。 16 王安石有诗句说“卧占宽闲五百弓”这是引用佛家的说法,佛教以四肘长称为一弓,肘长大概一尺八寸,四肘就是七尺二寸,荆公此说出自《译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