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主观题

2022-06-24 19:38 作者:汉子世矣  | 我要投稿

1、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或提高国内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政策手段。如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

2贸易创造效应: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3、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主要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单方面转移等。

4、比较优势:主体由先天的要素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包括相对竞争优势与相对合作优势。

5、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根据H-O理论,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与H-O理论相悖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6.要素价格均等化;通过国际贸易下的商品交换,各个交易国的内部生产要素价格,如工资,将会趋于一致。

7、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导致经常项目差额的增加;相反,当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时,本币贬值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减少

8、要素禀赋理论(要素比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9、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贸易顺差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进而引起国内价格上升,与国外商品相比,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从而消费者增加国外商品购买,减少国内商品购买,使得货币畴币)向国外流失,直到重新达到均衡。

10、劳动密集型产品:指那些在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比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相对较高的产品,它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言的,具体哪些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没有统一的划分。

11、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经过一段时间,贸易收入才会增加。因为这一运动过程的函数图像酷似字母“J”,所以这一变化被称为“J曲线效应。由于本币贬值到贸易收支改善之间存在着时间长度不等的时滞,因此又称为时滞效应

12、机会成本: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13、预算约束:预算约束是指资金来源和运用条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限制。

14、稀缺要素:是指一国拥有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

15、贸易转移效应: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16、充裕要素: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

17、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商品的当前生产和未来生产之间所有可能性的组合曲线,表明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增加其他更多产品的生产

18、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19、通货膨胀: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20、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1、国际直接投资:一国投资者为实现持久利益而对本国之外的企业进行投资,并对该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有效影响和控制的经济活动

22、支出调整政策:支出调整政策等同于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

23、丁伯根法则:政策工具的数量或控制变量数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线性无关)的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主观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