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颜色革命》

emmm,其实还蛮幸运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剪辑水平在什么段位,自己心里很清楚,海选能过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不多说了,各位评委明年见吧~
其实这个片儿是很先天不足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沾不上边儿。
天时——
19年混剪大赛神仙打架的场面还历历在目,那会儿我是个纯小白,PR连快捷键都不知道几个,毛儿都不会,只能做个吃瓜群众一路被闪瞎眼,各种感叹大神们好牛B。。。那会儿就萌生过想法,明年一定要去试试。不过人都是当晚立FLAG明早就忘的嘛,所以我很快就把这事儿丢旮旯去了,,直到9月2号看到官方活动,才忽然发现混剪大赛又开始了,而截止日期是21号,也没剩多少时间了。。。
地利——
我的阅片量实在少的可怜,影剧都很难在一个特别大的主题之内马上找全所有合适的素材,所以注定剪不了一个架构特别宏大的大混,只能抓一个主题往深里走了。最后结果,素材一共只用到几部电影,现刷太多的片子也的确不现实。。。
人和——
我还是个技术渣。太高深的技术我确实不会,只会些基础的。
所以咯,这么仓促搞的一个东西,没被评委嫌弃,我已经很欣慰了。。。投完稿我还蛮忐忑的,毕竟也有个1万粉丝,如果海选就被打回来了,有点儿小丢人哈,,还好,我的老脸算是保住了,感谢各位评委大大。
说说我的想法吧。
其实这个主意是我家那个和我一起想的。最开始我的构思是做一个偏娱乐性质的,群像故事向的,至于具体是什么,因为明年我还想参加,就不细说了~~~不过那个想法,是一个结构有点儿庞大的大工程,要求的阅片量太大了,只有不到二十天,现看电影刷素材肯定来不及了。然后我家那个提出了现在这个主题——种族歧视。
最开始我有点儿犹豫,太严肃太沉重的话题,我怕我搞不定。我家那个就很一本正经地问我,
——你做UP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磕CP么?
我瞬间有点儿懵B,,,不为磕CP那还为了什么。。。
——你就没想过体现一下你的思维和想法,剪一个能让人深思的片子,在网络这个平台做一件好UP该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
持续懵B,这个我还真没想过,我每天磕CP磕的还挺嗨皮儿的。。。世人诚不我欺啊,果然男人总是比女人的格局更高大上。。。
主题算是一拍即合,可形式又产生了分歧。他想做成一个纪录片感觉的,还去搜了一些诸如讲述黑奴历史的,讲述南北战争的老资料片和各种文案什么的,关于林肯,马丁路德金,甚至还有麦哲伦的,,当然最后只有一个演讲用到了。我和他想法不同,我想剪几线穿插的故事片,当然,最主要原因是纪录片还不是我这个段位能碰的,把纪录片三个字砸给我,我脑子真是一片空白。。。
过程中要感谢我家那个给了我很多帮助。他对欧美电影电视剧涉猎比较广泛,素材里几部电影都是他推给我的。BGM也是他解决的,顺便致敬一下他最喜欢的摇滚乐队——metallic。
当然也要感谢小破站制造了混剪大赛这个平台。没有这个比赛的话,我是肯定不会剪这类型的东西,至少目前不会。粉丝太少,不对大部分粉丝的胃口,主题太严肃毫无娱乐性,这个东西即使我做了,也是肉眼可见地石沉大海,连个水花儿都木有,,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关于片子内容——
感觉不用说太多,该说的我都剪出来了。
关于它想表达的东西——
一些片子里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我说了也未必有什么说服力吧。
一些评论我看了,粉饰太平,内涵漂亮国之类的。没有回复,因为言论自由。求同存异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对一件事物有不同理解是每个人的权利。片子发了就是给别人看的,如果要求所有看过的人都和作者一个想法,那只有一条路行得通——干脆就别发作者抱着自己看。
我和我家那个底层三观兼容性比较高,做为一件事的合作者,这是好事。
——所谓革命,它的表现形式是暴力,但它的核心不是暴力,
——是人心的改变。
这是我们俩的对话,其实也就是这个片子的主旨。
很多革命也好,变革也好,暴力只是一个起始,或者说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它的完成,在于通过暴力强硬地去敲碎一些人的固有想法,植入新的观点。被打碎重塑的人越多,这场革命也就越彻底,完成度越高,而这通常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人是社会动物。人和人不可避免地建立联系,总会相互影响相互波及。
而单就个体而言,他的改变可能仅仅在某一个瞬间。所以关注细节很重要,很多时候,一个细节的瞬间植入,会生根发芽式地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乃至影响他整个人生。
比如那个对小女孩开枪的男人。他开枪的原因很简单,出于自私和绝望。他的店被砸了,迁怒于修锁的黑人,他希望用枪支来掠夺黑人的钱财,弥补自己的生活。人在过度绝望的时候很容易失去理智。而开枪之后他后悔了,尤其当对方从一个大人忽然换成了一个孩子,这种瞬间的反差感更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突破底线的事。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诱因——对方是黑人。他潜意识里就认为黑人是比他低下的人种,所以才会在冲动地失去控制力的时候扣动扳机,如果换成一个白人,这件事可能不会发生。所以那个小女孩没有死,也给了他一个人格重生的机会,他还可以继续做一个真正的人,并且也意识到了——在测量生命的天平上,黑色和白色没有差别。这一天,就是他意识开始改变的一天。
那个白人警察亦是如此。
当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那个黑人女性的时候,他也才开始意识到了,在真正走在生与死的界限上的时候,黑色和白色没有差别,原来他并不会因为颜色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是瞬间完成的。越下意识的动作越接近人类的本能,所以,其实每个人思维最底层都有着敬畏生命的本能,而生命本身只涵盖人类这个范畴,并无肤色之分。
很多时候,很多人,或者一叶障目,或者千叶障目。因为外界声音的干扰,人们容易看不到自己的本心,甚至失去最简单最基础的逻辑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障碍的名字就是——从众原则。
如果说革命是人心的转变,是让人看清楚自我真实的想法,那么从众原则更像是在人心上强行加了一层蒙版。你看多了,看久了,自然而然会觉得蒙版之后的世界是真实的,甚至是悦目的,但事实上,自以为是的真相永远不是真相,真实也许并不好看,但它总是比人来得客观。
当然,万事万物其实都没有真相。就好像没有人可以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甚至他本人都未必了解自己,我们以为的真相更多是臆测,是三人成虎,是有心之人做的舆论骗局。
这个时候悖论产生了,既然没有绝对真相,那如何断是非对错?
很多事情,客观上不太可能,但主观上有弹性的范围。
是非对错,只在乎于人心。对某个人也好,某件事也好,无论你怎么想,只要这个想法是你基于自己的三观之上,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判断后产生的结论,那它对你而言就是对的。如果这个想法是完全走肾不走心,盲目从众的结果,那即使它是对的,对你而言也是错的。
如果你生来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黑人甚至不属于人类,那对你而言,你是对的。如果因为身边的几十人几百人几万人几亿人都在告诉你,黑人低人一等,所以你才觉得黑人低人一等,那你绝对是错的。
大家都说好未必是真的好,大家都骂的未必是真的坏人。
重点不是结论,是判断的过程。
这些天我在看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
我和我家那个都挺好这口儿的,他喜欢弹吉他,我喜欢唱歌,看“花钱乐夏”是我俩的共同爱好~~~
这节目办的蛮好的,在我看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弹幕。
真的,这些个弹幕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人在可以不署名的前提下,有多从众,有多盲目浅薄,有多缺乏尊重。。。
我真的不知道那些骂某一首歌垃圾的,骂某一个乐队某一个乐手垃圾的,你们骂人的心理是什么呢?到底是自己真真切切地听出来了它的“垃圾”之所在,还是只遵循简单的一个套路——反正大家都在骂他们,那我也骂,肯定错不了。。。这么多人都说不好的东西,那必然不好,就算我其实听不懂,它也不好。。。
可是在我看来,里面任何一支乐队,任何一首歌,都值得被人尊重。诉苦卖情怀的那些都可以不算,很简单有力的一个客观事实——能上这个节目的乐手,至少花了很多个日日夜夜枯燥乏味地在弹吉他。我家那个就是玩儿吉他的,他基本能客观地判断出一个人的吉他水平,比如,至少练了3年,10年,这种程度的差别。一个人花三年五年十年的时间练习一件乐器,为大众表演一首歌,有时甚至是在老炮儿张亚东都夸赞的前提下,还当不起你一个最起码的尊重了么?
我不知道发弹幕这些人都TM怎么想的,,兴高采烈地跟着大家伙儿一起骂,图什么,就图个爽么?
太悲哀了。
作为人类,每个人都有敬畏生命的本能。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这种本能赋予的外在表现形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可是有太多的人因为盲目从众,抹杀掉了这种尊重,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太悲哀的事情。
说多了,打住了。
我只是一个一万粉丝的小UP,人微言轻。我说的所有的话,也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是挑衅,也无心引战。
如果有人看了我的片子和我写下来的这些话,突然发现自己有的时候就是在盲目从众,从而产生了自我审视和反思,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模式,脱离了从众的枷锁,这是你的幸运,也是我的荣幸。
以上,这就是《颜色革命》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也是它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