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会有意外惊喜?

2020-10-11 05:07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首先,自适应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必须研发,而且要提前布局,先于具体的装机型号。提前开始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突破,避免像5代重型隐身战机项目,长期机体等目标发动机的状况再现。自适应变循环航空发动机最大的优点,就是从理论上就突破了现有涡扇和涡喷发动机的最大性能极限。比如目前最强的战机大涡扇的加力推重比只能做到9,未来的极限加力推力也不过可以做到11左右;而最强的中推涡扇加力推力目前可以实际做到11,未来的理论极值可以做到13。而自适应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在初期就可以做到推重比在20以上,未来甚至可以做到25以上,这就太惊人了。而且推力大大增加之后的变循环发动机,还能把单位油耗降低到现有军用大推的50%,也就是推力加大的同时作战半径还能再扩大一倍!


等于把现有重型主力战斗机普遍在1500到18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一步到位的推进到3500公里以上。大航程,高空高速和极大的推重比,恰恰就是6代有人机的基本飞行性能要求。因此用任何现有的、最强的军用大涡扇,都无法研发出真正的第6代战斗机;具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变循环发动机是真正装备6代机的前提。还有一个原因也必须提早研发变循环。因为在传统的涡扇发动机方面,不论是战机使用的中小涵道比的涡扇,还是大型飞机使用的大涵道比的涡扇。过去都比西方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在50年以上。而经过最近20年的极大投入和持续努力,目前在中小涵道比战机涡扇上可以算是追到了20年之内。而在大涵道比涡扇上则差距仍然相当大。而超级先进的变循环发动机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超级大国的相关单位,


最早探索并且实践装机了F120这种早期的试验型变循环发动机飞上了天。显示可达到1.8马赫以上的超强超巡能力。不过由于是早期的变循环探索型号,F120发动机在近距离格斗中,其推力变化反应速度可能相对较慢;其作为装机对象的YF23战机,因为各种设计过于“超前”,最终没有被选中。F120这种新概念的航空发动机居然也直接跟着一起下马了。不但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就是所谓的技术储备也没进行多少具体的动作,只能在2架YF23都被拆毁机体以后,F120发动机也长期被扔在废旧仓库的一角吃了30年的灰。原先的研发单位说要推出更强的F126变循环发动机,到现在都没人见过真机。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由此可见,相当有前途的变循环技术,在超级大国哪里,也和电弹弹射和发射技术一样,是起个大早,还没赶上晚集。甚至被长期忽视和埋没。人才模具都丢的差不多。想重新捡起来谈何容易!


因此对后发者来说,研发变循环发动机的起点,和研发普通涡扇和超级大国差距四五十年的状况完全不同。在超级大国有关单位白白浪费了30年后,两家在变循环技术上的差距可能不到10年,甚至只有5年。最终谁先成功装机6代机还真说不定。当年装在YF23上试飞的F120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也不过在15吨以内。而现在成熟的WS10IPE发动机的最大推力指标已经超过了15吨级。因此研发新一代变循环的基础型号,大有可能是WS10IPE而不是WS15。毕竟WS10已经相当成熟可靠,其空气流量较大,原始涵道比也适合进一步深入挖潜。有专家预测,在2027年到2028年,就有可能实现6代机早期批次的首飞。因此在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上,极大概率有意外的突破和惊喜。


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会有意外惊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