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帝国—第六纪元(SEA)背景介绍 徒劳无功——世界大战的胜利者

1908年,为了应对扩张中的普俄意同盟,法奥西三国和教皇国组建了神圣同盟,起初神圣同盟的建立在表面上是为了对抗“信仰异端的异教徒”(意大利:?)。同时维护君主制和旧的世界霸权。但很快就变成了单纯的与普俄意英的帝国同盟相对的军事组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埃律西昂、保加利亚、瓦拉几亚、莫卧儿等参战国也先后加入了神圣同盟,一战结束后,神圣同盟解体。留下了法兰西主导的西欧联盟维护着柏林合约的世界秩序。
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战胜国进入了一段的奢华时光,由于普意奥(斯曼)俄等战败国被直接肢解,所以(与现实世界不同)各国对于战败国的索取更多的放在了现金赔款而非工业转移上。而各国也忙于继续扩军(尤其是海军)和偿还战争债务,出于各种想法拉低了税收和关税。而后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陷入了极度的危机之中,许多国家无法偿还国际贷款和战争赔款导致债权国无力周转,经济泡沫破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伴随着旧日战争的创伤、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生活水平的急剧变化,变得更加焦躁、不安、极端,而在这些“失落的一代人”的影响下,各路战胜国的政治形态也变得更加倾向于右翼...


国家全称:法兰西帝国(Empire français)
首都:巴黎(Paris)
国歌:《出征颂》(Chant du départ)
法兰西人的皇帝:路易·弗朗索瓦·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五世(Louis François Napoléon Bonaparte/Napoléon V)
依旧莫得立绘
首相:夏尔·莫拉斯(Charles Maurras)

政体: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革命君主制
选举周期:五年一届(首相由皇帝任命)
执政党:法兰西意志党 (Parti de la volonté française)右翼权威/革命保皇主义
立法组织:法兰西国民议会
民族:法兰西人
语言:法语
宗教:基督教(罗马大公教会)
法兰西帝国,这个由拿破仑大帝一手建立也险些被他一手摧毁的国家在一战中作为主力参战,当付出了近乎一代青年男性的代价换来最终的胜利后,法兰西帝国的控制区域重新辐射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并坐拥着世界第一的陆军和世界第三的海军,成为主导柏林秩序的世界第一的强国。
然而,伴随着神圣同盟的解体、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皇帝拿破仑五世的染病,法国局势陷入了如同百年前的危机中,在外交上,法国在欧洲内陆的盟友屈指可数,且面临着反目成仇的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威胁。而在内政上,法国已经遭受了长达数年的政局动荡,在这个“欧洲的中心”,无论是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乃至无政府主义已经在街头乱战多年,虽然法国政府依旧通过下水奥斯特里茨号超重型战列舰来展现着他的军事实力,但法兰西此时依旧如同1796年时那样,强大而混乱。
在摄政王路易·维克多·波拿巴的领导下,这个由脑残(字面意思)领导的国家还不至于陷入彻底的混乱中,军队依旧忠于国家,而帝国的威望也使得社会底层对其依旧顶礼膜拜,过去困扰着帝国的“正统派”和“共和派”如今在法国基本以销声匿迹,但人们依旧不清楚未来的道路在何方,曾有不少左翼人寄希望于皇帝的远房亲戚。“红亲王”克劳狄乌斯·波拿巴能凭借其不俗的声望被选为首相,但随着他被刺杀,失去代表的法国左派很快乱成一团,各自为战。右翼党派则在这些年一直占据着政坛的主流,这让许多人担心法国会失去其一直自诩的“自由帝国”的政治状态,沦落为一个保守独裁的国家...

奥地利帝国

国家全称: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以及波西米亚圣瓦茨拉夫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 und Länder der heiligen Böhmisch Wenzelskrone)(我懒得搞其他版本了就这样吧)
首都:维也纳(Wien,奥地利)/布达佩斯(Budapest,匈牙利)/布拉格(Praha,波西米亚)
国歌:帝皇颂(Kaiserhymnen)
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奥托·罗伯特·玛丽亚·安东·卡尔·马克斯·海因里希·西克斯图斯·克萨韦尔·费利克斯·雷纳图斯·路德维希·加埃坦·皮乌斯·伊格纳蒂乌斯·冯·哈布斯堡-洛林(Franz Josef Otto Robert Maria Anton Karl Max Heinrich Sixtus Xavier Felix René Ludwig Gaetano Pius Ignazius von Habsburg-Lothringen)/奥拓一世(Otto I 奥、波/Ottó 匈)

国家首相: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Engelbert Dollfuß)

政体:二元君主立宪制/哈布斯堡政合君主制
选举周期:七年一届(首相由皇帝任命)
执政党:德意志民族祖国阵线(Deutsche Nationale Mutterlandfront)右翼民粹/国家民族主义
立法组织:奥地利帝国议会、匈牙利王国议会、波西米亚王国议会
民族: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波西米亚人
语言:德意志语
宗教:基督教(罗马大公教会)
第一步:改革奥地利大公国内的行政制度,改公国为省,收回地方的自治权,建立法式的中央集权政府;第二步:在波西米亚进行同样的改革,日后的波西米亚对帝国的归属感和帝国对其的约束力,最终与帝国成为一个整体;第三步,允许加利西亚、威尼斯、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在帝国的“保护下”“独立”;第四部:拆分匈牙利王国,允许内部的各民族独立并同样“独立”于奥地利的保护之下;第五步:利用民族主义和天主教的影响,拉拢德意志各邦,尤其是是那些弱小的邦国支持统一;第六部,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如汉诺威巴伐利亚普鲁士等王国,采取坚柔并施的方式,讨好上层政府,煽动底层百姓,最终完成统一...
在奥拓一世成为奥地利的新皇帝前,他就已经得知了从1850年开始一直修修补补的大德意志统一计划,当然,在当时的他看来这基本就是个空穴来风的点子。自从普奥兄弟之战结束后,为了确保自身实力,以再无可能统一北方诸国的奥地利终止了这个自断手脚的改革计划,转而开始在确保南德四邦的影响力的同时着手改善与匈牙利等民族的关系,最终一个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的三元帝国被建立,并且给予了匈牙利极其特殊的主权地位:弗朗茨·约瑟夫不仅在布达佩斯按马扎尔的传统仪式加冕,匈牙利还可以无视奥地利自行设定法律。而奥地利则在此之后缓慢的进行着改革,军事、经济、海军、政治,每一项都显得迫在眉睫,每一项都进度缓慢。
奥拓一世是在布达佩斯加冕为奥地利皇帝与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对匈牙利的优待,而是因为维也纳被占领了。在整个战争期间,奥地利都依靠着防御工事和来自法兰西的援军死死坚守,甚至在当战争结束时,奥地利境内甚至还有残留的帝国同盟军队,作为一战的主战场,奥地利几乎被敌国包围,再其首都维也纳被普军占领的情况下坚持了整整8年才换来了一战的胜利。不过换来的则是奥地利的巨大胜利:两个心头之患——普鲁士和意大利——都被彻底粉碎,向北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联邦议会成为了德意志地区唯一的领导者,而首相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也开始按部就班了拉拢北德诸国,向着统一德意志的梦想前进者;向南则占领了塞尔维亚地区,控制了保加利亚之外的南斯拉夫;而向东的收获更是颇丰:奥地利在中欧极大的延伸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哈布斯堡家族戴上波兰与乌克兰王冠,大量的原材料和商品源源不断的送往维也纳,使得奥地利得到了极大发展。
然而匈牙利的局势却让皇帝感到不安,伴随着雅阁宾派在匈牙利的成功夺权,巴尔干地区成为雅阁宾派乃至整个共产国际的中心,奥地利的大后方成为了前线。而在法兰克福的德意志联邦议会上,北德意志的许多国家并不愿与奥地利统一,他们更希望维持着现在的状态。来自波兰的政变更是给了奥地利当头棒喝,让他们意识到中欧的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稳定。
对于奥地利来说,接下来的这几年尤为关键,相比于法兰西,奥地利本身的国力并不算强,可两国的矛盾却在不断加剧,若不能尽早的成立已经被无数人心心念念近百年的大德意志。那“从马斯(Maas)到默默尔(Memel),从埃施(Etsch)到贝尔特(Belt)”的德意志祖国或许将不再有机会出现。

保加利亚第三帝国

国家全称:保加利亚沙皇国(Царска България)
首都:康斯坦丁堡(Константинопол)
国歌:《流淌的马里查河》(Шуми Марица)
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克莱门特·罗伯特·玛利亚·庇护·路德维希·斯坦尼斯拉夫·萨维尔(Борис Клемент Роберт Мария Пий Станислав Сакскобургготски)/鲍里斯三世(Борис III)

大臣会议主席:亚历山大·灿科夫(Александър Цолов Цанков)

政体: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革命君主制
执政党:民主联盟 (Демократичен съюз)中立偏右/保守民主主义
选举周期:无(大臣会议主席由皇帝任命)
立法组织:大臣会议
民族:保加利亚人
语言:保加利亚语
宗教:基督教(东正教)
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好了,保加利亚人实现了大保加利亚的梦想,成为了巴尔干地区的霸主,甚至还控制了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帝国正迎来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段,保加利亚全国沉浸在狂热的激动和兴奋之中,鲍里斯三世被议会尊称为“解放者沙皇”和“统一者沙皇”。
然而,这位谨慎的沙皇也明白,在国家的周围已经建立了一个反对保加利亚的包围网,伊庇鲁斯国想夺取希腊地区和康斯坦丁堡重建拉丁帝国——或者东罗马帝国,随便他们这么想;奥斯曼都想收回战争中丢失的失地,这当中甚至包括保加利亚本身;奥地利对自己似乎颇为不满,他的附庸国瓦拉几亚、摩拉维亚和塞尔维亚也对自己的领土虎视眈眈;而事实上就算没有这些敌国,境内的马其顿人叛乱就已经足够难受的了。虽然有法国这个传统的盟友在,但作为一个孤立与巴尔干的国家,倘若保加利亚不能灵活的应对这场危机,那他们或许就会成为下一个奥斯曼,甚至是下一个普鲁士。

伊比利亚联邦

国家全称:伊比利亚联盟(西班牙语:Unión Ibérica,葡萄牙语:União Ibérica)
首都:马德里(Madrid)
国歌:《皇家进行曲》(Marcha Real)
西班牙国王与葡萄牙国王:阿方索·莱昂·费尔南多·玛莉亚·海梅·伊西德罗·帕斯夸尔·安东尼奥·德·波旁—哈布斯堡-洛林(AlfonsoLeónFernandoMariaJaimeIsidroPascualAntoniodeBorbónyHabsburgo-Lorena)/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

国家首相:曼努埃尔·法尔·孔戴(Manuel Fal Conde)

政体: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
选举周期:4年
执政党:伊比利亚长枪会(Falange Ibérica de las JONS)右翼保守/卡洛斯主义者-阿方索派
立法组织:西班牙参议院(西班牙)、葡萄牙参议院(葡萄牙)
民族:卡斯蒂利亚人、加泰罗尼亚人、葡萄牙人
语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宗教:基督教(罗马大公教会)
当阿方索十三世带上葡萄牙王冠时,所有的伊比利亚人或许都想不到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前西班牙还是一片落后破败的景象。自费尔南多七世将王位传给他的女儿伊莎贝尔二世,而不是按照之前的协议传给约瑟夫·波拿巴或按照萨利克法传给自己的弟弟卡洛斯开始,西班牙就陷入了持久的内乱,先是两次卡洛斯战争之后又是漫长的拉普拉塔独立战争,虽然新大陆殖民地的独立者被镇压但西班牙也元气大伤,1870年临时政府推举了普鲁士王子利奥波德亲王成为国王,引爆了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但比起着两个“主角”,国力衰弱的西班牙在战争中反而损失惨重。之后西班牙又陷入了6年的第三次卡洛斯战争,直到1876年阿方索十二世才成功坐稳王位,而庆幸的是在此之后他便在法国的支持下开始了改革,西班牙的国力得以恢复,来自拉普拉塔和非洲殖民地的资源让西班牙得以开始建设工厂,发展工业。卡洛斯派也逐渐选择放弃对阿方索十二世身世的执念,投靠到曾经他们反对的敌人上(尤其是在1936年阿方索·卡洛斯去世且绝嗣,根据萨利克法继承权又回到了阿方索十三世的情况下)。
只是当西班牙终于统一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时,麻烦也接踵而至:新吞并的葡萄牙地区并不太平,虽然大部分农村对新国王的登基没太大反应,但许多知识分子并不想接受马德里的管辖;左翼分子始终反对国王和他那保守、反动的政府、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大量无政府主义者。另一方面,西班牙的经济一直都不太乐观。自1935年开始通货膨胀更是高的很不正常,虽然央行行长阿图尔.阿尔维斯.杜斯.雷斯坚称伊比利亚的经济没有什么奇怪,高昂的通货膨胀只是经济危机下的副产物,但将近50%的高额通胀还是让伊比利亚本就受到打击的经济雪上加霜。

教皇国

国家全称:教皇国(Status Ecclesiae)
首都:罗马(Roma)
国歌:《凯旋进行曲》(Marcia trionfale)
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欧金尼奥·帕切尼(Eugenio Pacelli)/庇护十二世(Pius XII)

宗座罗马元老院委员会主席:尼可拉·卡那里(Nicola Canali)
(连wiki上都没有他的图片)
政体:神权国家/罗马天主教会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基督主义
选举周期:无
立法组织:宗座元老院
民族:意大利
语言:教会拉丁语
宗教:基督教(罗马大公教会)
自从丕平献土以来,教皇国就一直管理着翁布里亚地区。并在之后漫长的时光中依靠着其册封的“罗马帝国皇帝”来保卫着自身的安全。当然了,神罗皇帝也未必会保护教会的安全,甚至在亨利四世时还曾经爆发过神罗与教会的冲突,之后罗马教廷曾被法王控制,曾被神罗雇佣兵入侵,曾在与宗教改革势力的斗争中处于下风,曾被拿破仑多次入侵,还曾爆发过革命建立过罗马共和国。但时至今日,教会和它的小小国度依然坚挺到了现在。
当然了,作为一个宗教组织,在如今已经“开明”化的二十世纪,教会受到的挑战不可同日而语。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教会就一直被视作旧时代的象征,利用愚昧的宗教压迫百姓,是既得利益者;受启蒙运动孕育的自由主义者如此,更不要提更激进的雅各宾派了,在匈牙利革命者对教会的大规模清算让远在罗马的许多神职人员都感到脖子一凉;但在另一方面,封建力量也从来和教会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从古自今无论是对神权还是皇权孰高孰低,对是否征收十一税,对主教的任命权双方已经进行了超过上千年的博弈。但其实这些都还算是小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教堂的祈祷声就被蒸汽的轰鸣声取代,繁重的工作让大部分工人已经不再在意上帝的恩德,对灵能的研究更是直接冲击着教会的根基:如果神迹是可以被科学解释的,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那上帝还存在吗?耶稣是否只是个拥有灵能,装神弄鬼的犹太骗子?和过去千年来的政治斗争相比,思想上的碰撞才是让教会难以招架的。
说完了宗教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实际的,那就是教会的地缘政治问题,好消息是,教会的邻国对其都没啥敌意,南方的南意大利一直都是天主教会的坚定盟友,他们对于统一意大利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和过去的西西里诺曼王国一样,梅索兹亚诺人乐于充当教会的保护者,而北边权力分散的意大利王国则受到法国和奥地利的双重制约,而法国对教会的态度还算友好,至少目前没有太多问题。比起外交,教皇国控制下的翁布里亚地区管理也有不少问题,当地的企业家们并不满意教会的统治,许多人甚至希望回到意大利王国的统治乃至罗马共和国(1850)时期,若教会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麻烦事,本身就孱弱的教皇国将无力因对更多威胁,或许教宗的预言将会提前降临。


国家全称:埃律西昂帝国(Imperium Elysian)/罗马帝国(Imperii Romani)
首都:埃率西亚(Elysia)
国歌:《伴随着闪电迈向归途》(Veni domum cum fulmine)罗马人的英白罗拉:查士丁尼·多米提乌斯·恺撒·哈德良·奥古斯都·博欧巴拿尔帕特-帕莱奥罗格斯(Justinian·Domitius·Caesar·Hadrian·Augustus·Buonaparte-palaeologus)/查士丁尼十一世(Justinianus XI)
执政官:卢基乌斯·瓦莱里乌斯·阿特拉蒂努斯(Lucius Valerius atratinus,皇帝指派)/阿庇乌斯·苏尔皮基乌斯·佩蒂库斯(Appius Sulpicius peticus,元老院选举)
(都没有头)
政体:议会君主制/元老院帝国
选举周期:1年
执政党:无,国家整体为右翼保守/贵族民主主义
立法组织:罗马元老院
民族:埃率西昂人
语言:埃率西昂拉丁语
宗教:罗马多神教
“我们得到了什么”(Quod nos got),这是埃率西昂在战后最常见的示威口号,在整场一战中获利无多的罗马陷入了分裂和内战。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危机、废奴问题、各种社会问题、皇帝与元老院的各种扯皮。凡此种种,不少罗马人对未来都感到担忧,若国家继续这么下去,别说返乡了,帝国能否坚持到新千禧年都是未知之数。
但一件幸运的事情是,查士丁尼十一世并不是昏庸之人,他致力于改革且态度激进,无论是民族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都对他提出的很多方案表示支持,只是这些改革都在各种原因的阻挠中停在了元老院投票的阶段,这让许多人都对这个组织感到不满,在内战中大量元老“叛变”到共和派一侧后,留下来的大部分元老都是死硬的保守派,或者用一个历史名名词:贵族派(Optimates)。当年共和国末期的争议仿佛又一次在新罗马上演,而罗马究竟会从这场危机中走出,还是永久的陷入内耗,甚至被共和国取而代之,还犹未可知。

卡尔玛同盟

国家全称:卡尔玛同盟(Alliansen Kalmar(瑞)/Kalmar Alliance(挪)/Kalmarin liitto(芬))
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
国歌:《古老美丽北方山国》(Du gamla, du fria)
同盟总统:卡尔·古斯塔夫·埃克曼(Carl Gustaf Ekman)

政体:联邦共和制/单一总统联邦共和国
执政党:北欧自由和民主党(Nordiska liberala och demokratiska partiet),民主主义/自由贸易主义
选举周期:4年
立法组织:卡尔玛联合议会
民族:瑞典人、挪威人、芬兰人
语言:瑞典语、挪威语、芬兰语
宗教: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
卡尔玛,位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民主灯塔,在这个君主制横行的世界中孤立于北欧。在世界大战中卡尔玛不仅夺回了自己在北德意志的领土,还成功在芬兰地区和利沃尼亚地区拓展了自己的影响力,在战后对俄国内战的干涉不仅夺取了卡累利阿,还打算在日后以出兵援助为由从沙俄手中索取英格里亚和奥涅加。倘若一切顺利,那么卡尔玛将演变为波罗的海沿岸无可争辩的霸占,在凭借其发达的资源和法兰西这一盟友,卡尔玛便可安稳的享受和平与富裕。
只是,当丹麦以百分之75的超高支持率退出卡尔玛同盟时,卡尔玛的领导层惊讶的发现同盟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割裂,在其他加盟国纷纷要求退出干涉俄国内战的冒险,否则便效仿后。卡尔玛同盟值得撤出俄国,将军费用在改善百姓生活上。不久后的发生在利沃尼亚联盟的政变和经济危机更是沉重打击了卡尔玛同盟,前者让卡尔玛与数个唾手可得的加盟国失之交臂,后者则对卡尔玛同盟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至今仍未完全恢复过来。
今天的卡尔玛有七个加盟国,分别是瑞典、挪威、拉普兰、冰岛、芬兰、卡累利阿和摩尔曼斯克,这当中瑞典是绝对的主心骨,在很多时候人们也直接以瑞典来称呼卡尔玛同盟。相较而言其他的加盟国权力则高低不一,而瑞典地区的政府一直在税收和法律方面集权统一化,这一方面利于管理,一方面也是为未来可能的入侵战争做准备。时间会告诉北欧人丹麦能否回归,波罗的海人能否被解放、同盟能否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