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自己是父母的攀比工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该何去何从
收到一位少年读者的来信:
读者来信
心理医生您好,我是一名15岁的学生,爸妈要我努力考市里最好的高中,可是我不想再读了。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他们在别人家长面前炫耀的工具,一旦考差了,就会狠狠地骂我。每当我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满足虚荣心的工具人时,他们就骂我是白眼狼,说我不懂感恩。我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意义,没有人真正的爱我,活着没什么可以让我感到开心。
小编说
看到你的来信,我为你感到很难过。你父母的做法非常欠妥,以至于你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你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只看重成绩而忽略你的成长。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给了你衣食住行的安全感只要求学习好却这么难。这就是很多孩子和爸爸妈妈很难调和的冲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矛盾。

为什么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
一、传统文化,历代习俗的影响
从古至今我国就奉行百善孝为先,提倡孝文化,认为孩子遵从父母的意愿,不违逆父母才是孝顺的表现。
二、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养育孩子很不容易,孩子听话是应该的。
生养一个孩子并将他养大成人确实要付出很多,从出生买奶粉到孩子上完学,结婚买房那一刻。对多数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多数情况下,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尚小,社会经验不足,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命令也有可能基于不希望孩子吃亏。

为什么孩子难以认同父母的要求
很多孩子看来,父母看重成绩甚过爱他们,甚至也许爸爸妈妈根本不爱他们。他们只是需要孩子学习好,长大了有个体面的工作,然后顺利的结婚生子。
于是很多不管是批评还是关爱的话在父母口中说出来都成了指责,命令的语气。
“不行,不冷也要穿外套,着凉了又要去打针”
“不要老去同学家玩,不但影响学习,还耽误别人的学习时间”
“不要老是玩游戏,天天不学习我看你打了能干点什么”
其实这根源于父母听不见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要。看似关爱的管教但是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觉得不冷,为什么喜欢和同学玩,没有问过孩子内心的需要。
他们只认识到自己要让孩子平安长大,有出息就可以了,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这就导致孩子觉得他们在为父母活着,没有自我的意志独立。进一步发展为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问题。

迫于这种不被理解和望子成龙的压力下,孩子就有可能向两端发展,要么十分逆反,拿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反其道行之。
要么默默承受这一切,直到有一天不能再忍受,心态崩溃,心理和精神出问题。
到现在为止,《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为抑郁症所困。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明确我国2021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要求各地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原因

作为青少年,该如何让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
面临无人理解,父母和学校的压力,我们真的要不断压抑自己走向极端吗?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拯救我们吗?我们又该如何让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
选择不断压抑自己,那种长期的压抑和忍耐以及愤怒会让自己非常痛苦,长期的痛苦。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是找人帮忙,还是自己沟通,其实试一试未尝不可。

沟通的方法也很重要
主动和父母聊天,和他们聊学校里发生的事,多在中间穿插一些让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大量输出,让他们知道哪些事会让你开心,哪些会让你不开心。
多讨论问题,以协议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
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医生可以提供解救孩子心理危机的帮助,如果找到心理医生,也可以找他们联系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改善双方的局面。
凡事想尽所有办法努力过,才可以说自己尽力了,说不定幸运一点可以收获一个好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