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文】从培养语感角度入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021-01-17 15:34 作者:岑小渊  | 我要投稿

从培养语感角度入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岑渊

一、绪论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言文属于贵族文学样式。因为绝大部分文言文作者有过从政经历,有的还体验过高层的政治生活。并且古人的文章里的很多事物,又因时代的变迁,如今已几近绝迹,而古人含蓄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的笔法却又是要在理解大意后细细咀嚼品味的。这些内容对于还未入世,且阅历匮乏的初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阻碍。然而,上述内容还是在能通顺阅读文言文后才能逐步实现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节奏,句式,句法,结构等了解水平有限,而文章中动辄出现的生僻字或初读拗口的句子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大程度上消退了其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以对于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无疑是一大阻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虽然有了三年文言文学习经历,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老师讲过的文章能知晓文章含义,而自行阅读一篇文言文文章的时候,往往会不甚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文言文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和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于教学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有没有一个切实可行而又不会消退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笔者的建议是,通过增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并通过下文中所叙述的建议,循序渐渐地提高学生文言文赏析能力。并在文言品析能力游刃有余的情况下,尝试进行自主的文言创作。

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或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感觉,属于心理范畴,但它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有作用又该如何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呢?接下来笔者会试着依据这两个问题分开论述。

二、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先秦时期,书写的主要载体是竹简和布帛,前者制作过程复杂,后者成本高昂,所以古人写作时往往惜字如金。写出的文章往往也微言大义。古人平时用白话对话讨论,而在文章里却又以微言大义的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很大程度上便是受到书写载体的限制而导致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千年的文言文书写时代的诞生。

笔者将以文言文的语词语法规则音韵、句读,四个方面论述语感在其中语感的积累、作用与重要性。

(一)文言文的语词

因为字数的限制,往往文言文中的一个字便有丰富的含义,如“修”字,有长、高的意思,也有美、好的含义。有的字在今天已经失去古意,如“苟”字,在古代常常作“如果”来讲,而今天对于这个意思的表达已经趋于消亡。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就有些困难。有的字本来就是发语词,没有具体含义,如“夫”、“盖”、“粤”等,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因为纠结该字的含义而陷入困境。有的字在不同句之中会用不尽相同的含义,如“之”字,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作“的”讲。而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为“到”的意思。又在“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中又作代词讲。在“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中又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还有很多中语词的用法,笔者不再赘述。而这些词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讲,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语感和知识来判断

无疑,学生通过大量积累实词虚词,扎实的掌握文言文的语词含义,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从而达到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提升。

在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将虚词实词的积累放在重要位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在老师辅导学生大量积累虚词实词的过程中,学生也一定能将自己对文言文的语感进行近一步强化,从而达到拥有扎实的文言基础,准确的词义判断,敏感的文言语感,有效的文言学习方法。

(二)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其实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的、将文言文的语法规范是做金科律例的。

语法的概念是近代民国时期由于外来语的出现,让以胡适、鲁迅等等一批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发现很多西方语言有语法的概念,从而引中国文学界对中国书面语言(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和白话语的语法结构的再审视。以胡适、鲁迅等等一批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家为滥觞,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了分析、拆解、再构,使得文言文有了现在的一套完整而规范的语法系统。

这一套语法规则使得今天的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套翔实可靠的方法论,这对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大有裨益。

所以目前关于文言文语法规则的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符合历史趋势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也是将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头戏来实施教学的。

毫无疑问,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大有意义的

(三)文言文的

在古代,不光诗词这种运用了平仄、韵脚从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有韵作品,也有散体大赋、抒情小赋甚至是平仄讲究,形式对仗、韵脚和谐的律赋与使用了韵脚,句式长短不一,但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散文等。这些作品多多少少用到了平仄和韵脚,而平仄就是所谓声韵的声,那么韵脚就是声韵的韵了。

平仄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平和仄。平,平坦,不崎岖;仄,不平坦,崎岖。具体表现在文章里就要提到南北朝所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平分阴阳有阴平和阳平。他们势都是平坦且不崎岖的,所以是平。上去两声,分别拐弯,下降可以说在势上是非常的崎岖陡峭。而入音,属于一类极短促的声调,也是不平坦的。所以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古人迷信阴阳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想,那么在声韵上仄就是阴,平就是阳。在行文中,将平仄按一定的规律排布,会有一种抑扬顿挫、极富节奏感的悦耳的音乐般的声调效果。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很多汉字只有一个音节,而且每个音节都比较饱满且颗粒分明,再加上四声的因素,就产生了这种效果。

另外,有趣的是中国语言读音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音系、中古音系、近古音系与现代标准语四大发声体系。今天的发音状态以及读音规范已经早与哪怕是近古音系比较,也是差之云泥但是我们用今天的发音来读上古音系的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却依旧可以抑扬顿挫,铿铿有韵,戛玉鸣金。

这就不得不提依据唐人用韵习惯,在南宋时期平水人刘渊刊定的《平水韵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书。这是今天可以追溯中古音系的最佳范本之一。表中将文字按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部,而四个声部中“平上去”的大部分文字用今天的标准音去读依旧与标准音的声调神奇的契合,其中因为《平水》中的“入声部”的发音在今天已经被标准语的发音标准划分到了今天的“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之中,也有《平水》中的部分“上声部”的字划分到今天标准语“去声”中去了(“浊上归去”)。但是现在在朗读古文或古诗词时,不用发中古音,完全按照今天的“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去读近古、中古、上古甚至远古的文学作品,会发现依旧是抑扬顿挫,铿铿有韵,戛玉鸣金。那么今天的平仄是如何划分的呢?其实还是按照平仄的字面意思去理解,现代标准语中的阴平、阳平因为语势平缓不崎岖而为“平”。而现代标准语中的上声、去声因为拐弯、下降而崎岖不平缓成为了今天的“仄”音。

韵律简单来说,就是一般在经过作者细心排布的句子的末尾用同一韵身或韵身相近的字结束,从而在朗读多个特定文章句子或诗句的尾字停顿收音时,因为谐音的缘故而产生一种朗朗上口的、圆润顺滑的、嘤嘤有韵的饱含音乐美感的声音效果。其中能产生这种效果,不光只有韵脚,还有在句子末尾没有入韵的白脚。也因此一般在古文句子或者诗句的末尾的字都是脚,只不过根据入韵与否分为入韵的韵脚和未入韵的白脚。白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按照古人阴阳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白脚属于阴,韵脚属于阳。两者自然需要互相搭配才能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而白脚的作用,也就很明显了,就是为了调节韵脚的排布,让诗句或文章声韵上更富有变化,增加诗词文章声音上的层次感从而与句子中的平仄搭配一同达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极富音乐感的悦耳好听的声韵效果。

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此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在教授的过程中,忽略了平仄与韵脚的使用规律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对古代的声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只是机械的背诵,不明白其中声韵搭配的美妙之处,从而导致两个危害:一、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因为不明其中这么美妙的声韵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就机械地大量背诵,丧失对古文学习的一定兴趣,这是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二、这种教学方式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从语感上寻求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可能。

 

(四)文言文的句读

前文已经就文言文的声韵关系是如何达到清脆悦耳的音乐效果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讨论。而要让这些平仄韵脚的搭配,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清脆悦耳,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

在古代,文章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标点符号,一篇文章根本没有层次划分,句子与句子之间也是连成一片的。这就让古代蒙学,有了划分句读的教学内容。

而句读的划分,恰恰也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一大捷径。

何谓句读?简单来说,就是将连成一片的若干文字,通过内部的短语停连、语法结构、逻辑结构、情感结构进行的一种停连、层次的划分。

而要划分句读,就必须对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短语、语法等技法上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文章大意有一个了解,再进行下一步学习,也同时增强了古代学子文言文的语感。所谓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或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句读的划分练习,恰恰是对文言文这一文体语言的既定用法映像的深刻加深,对文言文这一语言文体文字间搭配规律的有效性和合适性的一大检测,何尝不是增强学生语感的一大捷径呢?

然而现在课文上的文言文,大多已经被有丰富的文言文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或者专门研究古代文学的教授学者进行了标点,所以在今天的教学中划分句读的划分也就成了一项优先级比较靠后的教学内容。

因此也导致了两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学生只能依赖存在标点的文言文文章,来进行文章的学习。具体表现就是,在语文中考、高考中划分句读的题目失分。二、如果学生只依赖专家学者标上点的文言文文章来理解文章精髓,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三、结合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浅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感从而使其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具体措施

 

(一)将平仄声韵、句读划分的教学纳入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模块

前文已经浅略地分析了声韵结合、句读划分两大模块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文言语感从而使其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部分原因,现在笔者从语感的概念入手具体分析声韵结合、句读划分两大模块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感,是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或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所谓既定用法,在文言文的体例中无非是语词、语法结构、声韵结合与句读节奏四大模块。前两者前文也提到了,在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举重轻重的地位,大部分教师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教学,且表现得十分优秀,所以不做过多的阐述。

依照语感的定义,要培养文言语感就必须对遵循或背离文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有一定的的敏感性文言系统中子项的使用方式上有一定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判断能力。下文将尽可能的详细具体地介绍声韵结合、句读划分两大教学模块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教学建议。让平仄声韵、句读划分两大教学模块,在本来鲜有涉及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中,焕发第一春。

1、浅析声韵结合教学模块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何为声韵已经在前文论述过了,将不再赘叙。下文将从声韵结合在文言文中的具体体现为切入点,尽最大可能地论证声韵结合教学模块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的必要性并提出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1)从声韵结合在中学文言文课本中的具体体现,来浅析声韵结合教学必要性并依此提出具体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建议

在初中课堂上,有一篇名为《鱼,我所欲也》的课文。该文为先秦散文,如果能按照先秦的上古音来读这篇文章(本文并不是上古音系考据的学术性论文,而是一篇讨论中学文言教学建议的一篇偏实用性的论文,所以便不对上古音系进行讨论),想必也是和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一样的抑扬顿挫、戛玉鸣金。究其原因,大抵是汉字是单音节发音的文字的基本发音规则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大改变,使得汉字的发言具有饱满的颗粒音质的特征传承了下来。所以,我们可以用普通话的阴阳上去读它丝毫没有破坏文章声律上的音乐美感。

如果具体分析该课文的平仄声律,会惊奇的发现,上古文人已经注意到了将平仄的交替使用来产生声律上的变化,从而形成用今天的标准语读上去依旧有抑扬顿挫、戛玉鸣金音乐美感。

①从平仄声律在中学文言文课本中的具体体现,来浅析声韵结合模块下的平仄声律教学必要性

本文仅浅略分析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几个经典句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之用(全文用现代标准语的四声规范来解读,具体的可操作性前文有详细论述)。

首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中的“鱼”与“熊掌”相对,“我所欲也”与“亦我所欲也”欲也相对。其中,“鱼”是第一句的脚,为平声。“熊掌”的“掌”,为与第一句相对的第三句的脚,为仄声。恰好形成一组对应。而第二、四句的“我所欲也”与“亦我所欲也”两个“也”字属于两句的脚,且都为仄声。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首先,“鱼”的平声因为与“掌”的仄声相对,让后面的三连仄句有了一定的变化,使得在朗读上有了一定的层次感并且让“鱼”和“熊掌”不仅仅在意思上相对,也使得他们的发音上的相对让两意象的相对性完全对立,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后文所说的“二者不可得兼,取鱼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那种坚定的意志,乃至后文对“死”与“义”的取舍更加富有决绝的气势。而二、四句的仄脚也在语调的层面上加深了,“鱼”与“熊掌”想要“兼得”的意思表达。而第四句在“我所欲也”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仄声的“亦”便使语势加重从而让得“熊掌”的欲求比得“鱼”的欲求在语音的层次上更加得强烈。从而为下文引出“生”与“义”取舍的坚决态度做了语音层面上的一层铺垫。

其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两个脚“兼”与“也”分别为平声与仄声。“舍鱼”句的两个相对意象的音步落点上也是一对调相对的平声与仄声。

“鱼”与“熊掌”的对应前文已经详细论述了,此处变化不大,不不做赘叙。而“兼”与“也”的平仄相对使得句子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在听觉上有一种平缓的陈述语气,为后文的“生”与“义”的坚定取舍进行了一个比较平缓的过渡。

再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四句,“生”与“义”不光意思上相关,声势上也是平声和仄声的相对,从而起到了和上文中提到的“鱼”与“熊掌”的一样的作用。而二四句的同样句子的反复出现,并且此两句中的所有字皆为仄声,使得选择疑问的语势更加得有层次感和力量。

最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前面的“二者”、“舍鱼”句相呼应,且“舍生”与“取义”不光相对,在他们音步的落点上也是一组相对的平声与仄声。这在声势上,有了突出“取义”重点的一层递进关系。更加加深了取义的坚决态度。使得全文的主题,在声势上,造成了一个逐渐强烈的气势。

而这十二句每六句基本运用了相同的句式,这也使得在朗读这两组句子时,有了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回环往复的更侧重于声调的音乐效果。

从上述论述中不难看出,平仄声律已经在先秦时期被重视并运用了。这也使得平仄声律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础上,更加上了一层语音语调上的文学艺术与声音艺术。让学生不光在文章的大意的思想冲击下,还能回归文本,用朗读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古文言文的兴趣与喜爱。

并且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最容易接受学习的中学生来说,除了兴趣这一方面对于文言语感的积累,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通过声韵结合模块下的平仄声律教学,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从而掌握文言学习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份来自古人智慧结晶的写作方法,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②根据所论述的声韵结合模块下的平仄声律教学必要性,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如果,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在把握了平仄的规律和节奏、层次的划分情况下,运用声音表达技巧。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听,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音乐美感,这对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的语感,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掌握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将是一大幸事。这也就是发展声律结合模块下的平仄声律教学的必要性。

③从韵律在中学文言文课本中的具体体现,来浅析声韵结合模块下的韵律教学必要性

中国古人不光发现平上去入的4个声调在按照一定规律的排布下,会产生抑扬顿挫、戛玉鸣金的乐音美感,而且早已发现使用韵身相同或相近的谐音字放在特定的句子末尾,会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歌曲美感,并积极投入使用。最常体现的是在古诗词中。然而,从汉朝的散体大赋开始,人们已经有意识的用上述方法所产生的韵脚来写文章了。

拿高中课本上的《归去来兮辞》的第一段举例。

首先,偶数句的脚分别是“归”、“悲”、“追”、“非”、“衣”、“微”都是押的一个韵脚ei,且都是平声韵并没有出现平仄韵互叶的情况。其中“衣”字,在古代的韵律里其他字同属一个韵部(《平水韵·上平·五微》)。应该是在语音发展中,“衣”的发音失去了原本的韵母,发展成了今天的i。而奇数句末尾的字,都是仄声,且它们的韵母都与ei这个韵母相差甚远且互相基本没系。这些奇数句末尾发仄声的字,就是调节韵脚,使段落在韵律上发生变化,加强文章声调上的层次、留白的白脚。通过这种仄起平收的诗歌似的用韵习惯来写文章,使得全文有了一种朗朗上口,嘤嘤成韵,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诗歌美感。

毫无疑问,在古人注重文章的音乐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加持下,韵律已经成为古代人写诗填词作文,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如果学习文言文只是对语词和语法规则,进行一个片面地学习,对掌握古人雅致与情感,是没有好处的。

从上述论述中也不难看出,韵律已经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写作当中,这也使得韵律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础上,更加上了一层语音语调上的文学艺术与声音艺术。让学生不光在文章的大意的思想冲击下,还能回归文本,用朗读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古文言文的兴趣与喜爱。

并且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最容易接受学习的中学生来说,不光提高了兴趣而且对于文言语感的积累,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通过声韵结合模块下的平仄声律教学,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从而掌握文言学习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份来自古人智慧结晶的写作方法,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由此可见,韵律学习是学习古文和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内容。

④根据所论述的声韵结合模块下的韵律教学必要性,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综上所述,论述的结果是学习古文的过程中,韵律是绕不开的一个必学内容。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将韵律教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呢?

如果,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在把握了韵律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歌曲美感的情况下,运用声音表达技巧。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听,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音乐美感,这对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的语感,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掌握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将是一大幸事。这也是发展声律结合模块下的韵律教学的必要性。

⑤平仄声律与韵律教学相结合的声韵结合模块应该通过老师示范朗诵、学生先模仿创新的表演朗诵的形式来达到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学文言学习方法的掌握的教学目的中去

古代人在写文章时,句中是平仄声律的应用,句末则是韵律的运用。所以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章时,不能使研究平仄声律的应用,也不能只研究韵律的运用,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学习、研究。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才艺表演,或者班主任或者校方领导班级乃至全校的朗诵比赛,通过平仄声律与韵律相结合的声律结合,并且运用到朗诵技巧,声情并茂的将文言文章通顺流利、饱含感情进行一朗诵比赛。

朗诵属于对无声的文本,通过有声的语言,并联系文章背景,揣摩作者情志并运用一定的朗诵技巧进行二次创作的语言艺术。

相信学生在学习了声律结合相关的知识之后,对于朗诵,会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与表达。再通过适当竞争的方式,强化学生学习文言的学习欲望,可能会达到学生主动分析课文,研究声律结合,从而引发出对文章语词、语句、语法、大意、主旨、情志的主动学习,提高语感的量的积累,从而产生语感的质变,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迁移到古诗词学习,现代文学习与写作当中去。百利而无一害。

而且声韵结合的知识点并不复杂,通过三四课时的讲授与练习,学生应该可以准确掌握声韵结合的所有知识点。

而且学好声韵结合,对于写作文也是大有裨益的,试想学生如果通过声韵结合写一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现代文章,是不是就是将古人的智慧进行了再创造呢?

2、浅析句读划分教学在培养文言语感上的巨大作用,并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①浅析句读划分教学在培养文言语感上的巨大作用

前文已经具体而详尽的论述了划分句读是如何在毫无标点的文言文章中通过解析语词、分析句式、划分层次等方式来实现巨大的文言语感积累作用的,就不再赘述了。下文将以学生是怎样通过具体划分句读的实例来实现巨量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进而培养文言语感,使其在文言学习中,游刃有余而获得成就感这一心理快感,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来分析句读划分教学的必要性。

如下面一段没有标点的文字: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全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嘴绿衣翠矜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对于上面一串文字,大部分人不可能一眼看出,该在哪里标点该在哪里划分层次。只要学生不知难而退,肯静下心去读这段文字,并且仔细的分析每一个字的用处,每一个句子的停顿,那么他将只通过这一段文字,来实现文言基础知识的大量积累与语感的量的积累,在语感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形成质的飞跃。使得其在文言学习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下面是具体的分析实例:

首先,粗粗的通读一遍全部文字,会发现有些句子可以很连贯分析出句读,将这些句子先大概的用笔划出来,作为粗略的划分。

然后,逐字分析,首先可以看到一个“兮”字,通过文言基础知识,可以得知,“兮”一般作为语气助词放在句末,那么“兮”字以前的文字可能属于一段完整的句子,现在来读一遍“惟西域之灵鸟兮”刚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根据文字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然后往后读发现“挺自然之奇姿”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对前面“惟西域之灵鸟兮”的一种姿态的夸耀,更加确定。然后,又看见了一个“兮”字,便知道前面没有划分的文字是属于一个整体的,得出“体全精之妙质兮”,但是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并不能很快理解意思,便引发了查《古汉语字词典》来理解句子意思从而验证是否正确。然后联系前文发现“体”的意思只有“身体”的结束最为贴切,然后又在“全精”上犯了难,一顿分析之后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然后尝试翻译“妙质”,发现“妙”很好理解,“质”通过字典得知“质地;底子”的意思最为贴切,然后稍加思索,便理解了这句的意思是“身体是长满精美的(羽毛)的漂亮底子啊”,学生立马豁然开朗,获得成就的快感。

最后,迫不及待地解决后面的句读,又会遇到新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这一段短短的文字,很快就积累了大量实时虚词的句式与用法,和一些文言句式,并且还把握了这篇文章节奏鲜明、语言华丽、句式基本固定偏向诗歌类型的文章。并在这个过程中,对赋这种文体,有了一个大概的语言感觉,可以说是在极大的程度上,提升了该学生的文言文赏析能力,可以说效果巨大。

而因为当前文言试题中的句读划分题只是将文中一小段文字交给学生划分,并且大多是通过判断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完全可以依次检验不需要真正的进行每个字的分析,可以说这试题对文言语感培养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②根据所论述的句读划分练习的对文言语感的培养起到的巨大作用,尝试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

教师选择一个古文片段,删除掉所有的标点符号与段落,将其长度控制在一个课时能分析透彻的程度上,然后,老师亲自示范,结合学生的反馈对每一个字进行分析,然后来划分句读。注意在教学时,每划分出一个句子,一定用将大意理解清,确定句读划分无误后再进行后面的内容。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解释通意思,再进行下一句的习惯,进而能对每一个字,都做到分析,从而形成大量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然后教师按照去掉标点符号段落标记的一段文言文段韵文,散文,寓言纪传小史的顺序逐渐增大句读划分的难度,进而让学生进行大量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形成文言语感量的积累,从而发展到质的飞跃,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四、对学生自主创作文言作品的可行性与作用分析,并提出实用有效的文言创作的简要训练的相关建议

在通过上述一系列方法的积累下,如果学生在文言鉴赏方面已经游刃有余,那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文言作品,从而进一步达到强化文言语感,培养文言学习兴趣,掌握一套新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自我的学习目标的一系列目的。对于这一想法,首先需要对中学生自主创作文言作品的可行性并对学生自主创作文言作品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学生自主创作文言作品的可行性与作用分析

     中学生是否可以进行高难度的文言作品创作,是一值得分析的事情。

     2001年作文是根据提供的一段故事,要考生对“诚信”进行评价,而考生蒋昕捷的作文题目是《赤兔之死》,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故事,凸显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书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为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一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纯属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老道的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让望及项背,铁定阅卷老师赞叹不已,纷纷打出了满分。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知,中学生是有能力可以进行一定的文言创作的。简单分析蒋昕捷的这篇古白话的《赤兔之死》,运用的文言语法是比较常见的,其中也没有生僻的字和词。亦没有运用押韵、平仄、对仗等古文创作手法,大多是平铺直叙,并未看到能使得文章隽永的文言创作技巧。但因其流畅的文笔、富有故事性的寓言与深刻的立意,获得了满分。

2001年的学生尚且可以做到这种程度的文言写作,那么二十年后接受了更加系统完善的素质教育的莘莘学子为何不敢尝试创作一两篇文言作品呢。

上述观点也仅仅只说明了中学生的文言创作,在一些天才智商与努力的双重加持下完成一篇文言创作的可能性。

那么资质一般的中学生是否也有文言创作的理论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文言无非四点,语词、语法、声韵、句读。在之前的教学中,因为大量枯燥的语词、语法的学习让部分学生丧失了对文言创作的兴趣,可能有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当今中考与高考,并没有进行文言文创作的考察,所以对于声律、句读的学习不是没有涉及就是隔靴搔痒。导致古诗文最精华最有魅力的、最能引发创作欲望的声韵与句读学习没有机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中学生文言创作的潜力与可能性。

那么关于声韵与句读的内容学习是不是既复杂又枯燥呢?

答案是否定的。关于声音与声韵与句读以及关于诗词,文言文的创作方法可以参见笔者拙作《浅析诗文声韵与古诗文创作》一书(详见附录),希望拙作可以对当今文言教学关于声韵、句读以及古诗文创作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那么,竟然中考与高考并没有关于文言创作的具体考察,是否有必要让中学生进行文言创作呢?换句话说,中学生进行文言创作,对于他们的文言鉴赏水平的提高有怎样的作用呢?答案肯定是积极的,因为学习了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对理论的运用。中学生进行文言创作也是这个道理,通过对文言文体的创作,加深对语词特别是虚词的用法规则的印象并且通过对文言句式的实践创作,对于文言的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也会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与理解。

对于文言文体创作的好处,这也只是冰山一角,更不用说引发古文复兴的热潮,让世界多了几个可能望及古代文豪的诗赋大家,对培养关于古文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与文物学家甚至文学家也有莫大功劳。

既然如此,那么文言创作教学有没有切实可行,效果拔群的教学策略与建议呢?

(二)关于中学生古诗词创作的若干建议

1. 通过对文言文章中的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替换,来熟悉虚词的使用规则,增强文言语感并能表达出一定的内容或思想感情。

部分学生喜欢对课本的图案进行涂鸦创作,而将文言文章的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进行替换来表达自己的内容或思想感情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涂鸦呢?

对于基本功掌握不是很扎实包括文言语感不是很强的学生,可以尝试上述的文言创作形式,不改动基本句式,对于文中的虚词,不进行更改,但是对于明确表达实际含义的实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的进行替换、添补、删除等操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容甚至思想感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熟悉虚词的使用规则,增强文言语感,近而加强自己的文言鉴赏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对于文言创作的兴趣。

2. 对于文言作品赏析能力游刃有余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文言文体相关的自主创作。

通过平时的积累与努力,认真实践上文所提到的集中增强文言语感的具体方法并且对于文言作品品析已经游刃有余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通过笔者的拙作《诗文声韵与古诗文创作》的学习理解,在阅读了大量文言优秀作品后,可以尝试合理利用对仗、平仄声韵、文章创作技巧等表达技巧进行文言文体创作的尝试。

关于首次写出自主创作作品的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是不论句式语法是否有错误、文笔是否优秀、思想是否深刻都不要吝惜对该生的公开赞美,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创作,并且认真阅读作品,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用先扬抑的表达技巧,委婉的指出问题并对其认真的进行指导。

对于初次文言创作者的建议是,首先要肯定自己敢于尝试,敢为挑战的精神,对于表扬不要过分骄傲,得意忘形。对于批评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对于作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与修改。须要知道好的作品都是改出来的。左思的《三都赋》也是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创作出来的,不知道改了多少版才定稿,最终使得洛阳纸贵,一传为佳话。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将第一版第一稿珍藏起来,也要把以后创作的内容进行一个整理收藏,更不要在以后文言水平有一定提高后,看到最开始生涩的文章而感到害羞并对以前的作品进行销毁毕竟你的生长经历对于后来者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文言水平成长的见证。.

相信通过学生的第一次创作开头,之后的创作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直到对文言语法规则的烂熟于心,或可成一大家。

五、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开头,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关于文言要素的四大方面,并且依据当前教学的实际环境,通过对当前部分教师关于四大文言要素教学中的语词、语法规则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现状进行了由衷的肯定。也对当前部分教师关于四大文言要素教学中的声韵结合、句读划分相关教学的欠缺表达了惋惜之情。并通过具体事例有力说明了文言教学中声韵结合与句读划分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也依据其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提出了几切实有效、方便可行的文言教学的策略。并对中学生自主创作文言文体的文章的可操作性与其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学生自主的文言创作提出了建议与肯定。

笔者眼见古诗文创作越来越小众,便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本篇论文可以作为一个发起古诗文创作高潮的号角,让中国璀璨古诗文的文化得以广泛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渊(南宋).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平水韵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 王力.诗词格律[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3]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M].中国文史出版社.


【论文】从培养语感角度入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