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斯大林的经济——第七章节 苏联的货币-信贷系统:国家垄断和中央管理

2022-08-29 13:29 作者:某站的老胡  | 我要投稿

第七章节 苏联的货币-信贷系统:国家垄断和中央管理

1、本书原作者为俄罗斯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瓦连京·尤里耶维奇·卡塔索诺夫(Валентин Юрьевич Катасонов,1950年4月5日—   ),某站的老胡(up)为译者。

2、本书原名为《Экономика Сталина》,原版资源已被允许在俄罗斯互联网平台公开下载。如有需要请到俄文搜索引擎яндекс (https://yandex.ru/)上搜索下载。

3、未经授权不得盗取、搬运,转载译作需译者同意,请注明出处。

4、本作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5、文章内容为翻译作者原文,不代表译者观点。

6、注释中,带圈数字①②③等为译注,【1】【2】【3】为原作者注。 

7、由于没有校对员,难以保证文字表述“不出问题”,有发现错字或表述不通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不胜感激。

第七章节 苏联的货币-信贷系统:国家垄断和中央管理

       我们已经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给出了总体描述。这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相互紧密联系和发挥作用的关系和制度系统。在这一系统的框架下,还存在多个直接与货币相关联的子系统。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货币-信贷系统

       它们可以被称作信贷—银行—货币—金融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之间都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事实上它们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框架内,可以印发货币,协调和监督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将货币积累到专用的基金中并进行货币在整个国家经济层面的分配和再分配,在企业和组织之间进行结算,协调苏联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关系等等。

       为简化描述,我们将货币,信贷,银行系统统一起来,称其为货币-信贷系统(ДКС。另一个与货币系统相联系的是财政系统,包括国家预算,国家预算外基金,企业财务,保险(保险基金)。

       让我们更详细地看看斯大林经济模式地的货币-信贷系统。从体制的视角来看,她是由银行和非银行信贷机构、以及对货币-信贷系统实行指挥管理的机构所组成的系统,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在货币-信贷系统(ДКС)的框架下,可以进行有关货币和信贷的活动和业务,例如印发和销毁货币,贷款,国内计算和支付,监督信贷资源使用情况,调整货币供应量和维持货币单位稳定,现金交易,实行国际结算等。如果以机构(各银行)名称、以及一整套功能来判断,那么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货币-信贷系统与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现代的俄罗斯)的货币-信贷系统之间的区别并不能被立刻发觉出来。它们的形式相似,但内容却不同。让我们来列出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货币-信贷系统的重要特点(特征):

       1)国家垄断银行业务;

       2)国家垄断货币发行;

       3)货币-信贷系统的高度中央集中管理;

       4)货币-信贷系统从属于社会经济建设,其活动由五年计划所确定,为建立新社会而奋斗;

       5)有计划的货币流通;

        6)货币-信贷系统的监督功能:银行方面会对企业当前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不断监督(遵守支付纪律,运用基本资本和流转资本的效率,申请贷款的有效性,监管信贷协议的完成情况,等等);

        7)国家外汇垄断;

        8)以特别方法来支持货币单位(卢布)的购买力,保障货币供应;

        9)增加作为战略资源的国家黄金储备;使国内的货币流通不依赖于黄金储备而进行;

        10)支持来源于国民经济内部的融资和信贷需求(居民储蓄、国内贷款等);

        11)两套货币流通系统——现金和非现金。

       让我们更详细地看看前三条特点,同时也将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货币-信贷系统和现代俄罗斯联邦的货币-信贷系统做个比较。

 

国家垄断银行业务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提出了国有化所有银行的口号(1917年《四月纲领》),这一原则就已经被确定下来。实施银行国有化的特别必要性在于,当时的俄国银行部门是处于外国资本的监控之下。当时的八家大型私营银行中,只有一家(伏尔加-维亚特银行)是俄国所有的。外国资本控制了俄国银行业34%的股份,因此将银行国有化是能够把俄国经济从对外国金融资本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的举措。

       1917年10月24日①的武装起义中,原俄罗斯帝国国家银行总部被起义者攻占。苏维埃政权发布的第一批法令之一,就是1917年12月2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关于国有化银行的法令:银行业务由国家垄断。在苏维埃俄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所有私营股份制银行及其办事处与国营银行合并。值得注意的是,布尔什维克开始对工业企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企业进行国有化,比对银行进行国有化开始得要晚,而且相比而言对其他企业也没有全部国有化。这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清楚银行在国家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在实践中,私营银行与人民银行的合并直到1919年末才完成。实事求是地讲,在内战和经济崩溃的局面下,国营银行系统也开始遭到破坏。国有化了的企业转而由国家预算提供资金。1920年1月苏维埃俄国人民银行被解散,其职能机构转归于财政人民委员部(НКФ)的中央预算结算管理机关,在这之后银行系统几乎停止存在了。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之后,人民银行被重建(1921年10月),并得到了一个新名字“苏俄国家银行”,1923年则再次更名,改为苏联国家银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在银行部门中,组建了国营银行、股份银行、合作银行、商业银行,同样地,还有信贷合作社、信贷协会、互助贷款协会。1922年2月建立的第一批银行之一就是消费合作银行。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又逐步出现了贸易-工业银行,之后是股份制公司“电力信贷”(两年之后,被改组为为电气化和电力工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专门银行“电业银行”)。为了加强与外国银行之间的商业关系,1923年建立了全俄商业银行,第二年被重组为从事对外贸易的专门银行(外贸银行)。

       根据1922年1月24日和2月20日的法令,革命前就存在的信贷协会和贷储协会被承认为合法。之后出现了私人经营的农业经济信贷协会和互助贷款协会。同时出现的还有商业银行。1922年至1926年,创办银行的高潮带来。1924年在国家银行编制内建立了银行事务委员会,负责定位各种金融机构的活动。

        在新经济政策的末尾阶段,银行和信贷机构的数量是极多的(比革命之前还多)。1929年10月1日,国民经济中的信贷部门共有1312家信贷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这个数字还没有计入超过1万家信贷合作社【1】。

       此时,工业化开始了,斯大林经济模式也开始形成。1930至1932年信贷改革的结果是,股份制银行最终被撤销,之后信贷合作社也被撤销。至于说到互助贷款协会,它在改革开始之前就已经消失了。改革始于1930年1月30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信贷改革》的命令。根据命令,预计国家银行将把所有短期贷款的发行管理权集中于自己手中。组建起四家发放长期贷款的专门银行,这些专门银行脱离国家银行的监管并转交给财政人民委员部。所有结算、支付和现金交易活动都集中到国家银行。信贷改革的结果,是使国家银行的活动完全失去了商业特点,并形成了国家银行的基本功能:1)有计划的经济贷款;2)组织货币流通和结算;3)国家预算的货币执行;4)实行国际结算。从本质上讲,国家银行成为了苏联货币-信贷系统中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之后的56年间(1932年至1988年)苏联在货币-信贷系统中都实行国家垄断


货币发行领域的国家垄断

       至于说到对货币发行的国家垄断,那么可以说这种垄断从布尔什维克占领了沙俄国家银行总部的时刻就已经诞生了。然而,起初,由于国家银行员工的抵制,国家银行没有发行任何货币。因此不得不使用布尔什维克(由于国家银行员工的抵制)无法立即获得的库存的旧币。一些能被布尔什维克置于自己控制下的国家银行的地方办事处开始发行自己的价值符号② 。在那些被“白匪”控制的地区,也组织发行了自己的纸币。在内战和外国干涉期间,在苏俄领土上总共发行和流通着大约2200种不同类型的钱币(债券,预付凭证,票证,德国马克)。一句话就是国家已经没有了统一的货币,货币发行被去中心化了。

        1921年,财政人民委员部被委托在国内发行统一的货币。财政人民委员部开始发行“苏维埃纸币”。事实上这这种纸币(国库券)的发行并没有实物担保。在这种纸币帮助下,国家抵偿了几乎所有财政支出。“苏维埃纸币”发生了快速贬值,在不同时期的购买力大不相同。“苏维埃纸币”的发行本身也杂乱无章。首先,各地方也发行了“独立”的“地方币”。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段,部分地发生了用黄金和储藏的沙皇时期铸币来代替“苏维埃纸币”流通的状况。外国货币同样也在国内流通。

       为取代“苏维埃纸币”,推出了“切尔沃涅茨”——这是一种银行券,以黄金和流动性商品储备为实物保障(1922-1924货币改革)。1922年10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向国家银行赋予发行新的“切尔沃涅茨”的权力。1924年春,“苏维埃纸币”停止发行。取而代之,开始发行国库券(面值为1,3,5卢布),同时还发行了兑换金属币——有印制和铜制。在国家银行的银行券和财政人民委员部的国库券之间,确立了固定的兑换关系:1切尔沃涅茨=10卢布。1925年,财政人民委员部将包括发行国库券在内的现金发行职能完全转交给了国家银行。这其中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因为国家银行也是归属于财政人民委员部系统的。一般认为,正是从1925年起直到苏联存在的最后时刻(大约65年时间),国家银行垄断了现金货币发行

       当然,很难说国家银行是绝对垄断了现金货币发行。1930年代,一些地方的现金不足时,个别企业发行了自己的价值符号(首先是为了给工人支付工资)。但这种“地方币”并不能成什么气候。还有一种被称为“战区币”的例外,它是由军队财务部门于战争末期在由苏联红军从法西斯手中解放的东欧和中欧地区发行的。

       请注意,最主要的例外是,兑换金属币的发行权保留在了财政人民委员部手中,通过发行这些兑换金属币的收入将归入国家预算。银行券和纸质国库券之间的界限也在1920年代后半期消失了。国库券也等同与了纸币。顺便一说,今天在俄罗斯联邦已经不再发行国库券了,剩下的只有由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兑换金属币。

       国家层面和各地区层面的国民经济活对现金需求由国家银行制定现金计划来确定。在国家银行的信贷计划中,会确定在计划周期开始和结束时的现金流通量。在计划周期末尾,这一现金流通量的变化意味着货币的发行或者退出流通,从而改变流通中的货币规模。计划周期内,以商品和有偿服务对现金发行的担保是否足够有力,是通过居民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平衡来决定的。在苏联历史上,也曾有过国家银行发行无担保货币(“没有实物对应”)来填平国家预算赤字的时候。

       至于说到非现金的发行,在当时并不是100%由国家垄断,因为国内不仅存在国营银行,还有股份制银行、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甚至私营金融机构(互贷协会)。通过发行贷款,银行可以发行非现金货币(转存给借贷方)。1930年代时,由于1930至1931年间的货币改革中非国有银行被撤销,国家获得了在非现金发行中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一体两面的货币系统,非现金的发行规模急剧增长。国家银行是非现金发行领域中的垄断者。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88年苏联出现了有权发行用于借贷的非现金的商业银行时为止。

 

货币-信贷系统的中央集中管理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货币-信贷系统的中央管理权力归属于苏联国家银行(由1921年10月建立的苏俄国家银行改组形成)。国家银行在工作中与苏联财政人民委员部(后为财政部)紧密联系。1921年起,国家银行是财政部门的下属单位。1938年,国家银行的地位被提高了,成为了苏联部长会议直接下属的部门,而国家银行董事会主席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时兼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Н.布尔加宁担任。的确,1946年至1954年,国家银行再次转归为财政部的下属部门;但从1954年起直至1991年被最终撤销,国家银行都拥有等同于中央部门的独立部门地位。

      1940至1941年曾准备进行另一次信贷改革。确实,这次改革在预期中不会进行任何体制方面的变化,其目的是在当前活动着的银行部门框架内完善和拓宽向国民经济提供贷款的规模。由于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改革没有被实施。1932至1988年间,在苏联的银行部门机构及其功能、职权方面只进行了有限的几次调整。但所有这些机构都毫无疑问地属于国营部门。国家银行扩展了它在各地区的地方主管部门和结算中心网络。

       还可以看到国家银行中货币-信贷系统的中央管理的加强。可以说,最后一项加强中央集中管理的举措是1959至1960年间实施的,当时进行了国家信贷系统的整体重组。农业银行、公共事业和住房建设中央银行和地方事务银行的业务也被转交给国家银行(除国家银行外的所有上述银行被撤销)。国家银行将农业、林业、消费品合作社的金融和信贷,以及之前由地方事务银行负责的向居民提供银行业服务的业务全部转由自己负责。随着大量地方事务银行的现金业务被撤销,国家银行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金存取中心。在此之前存在的跨银行间的结算,现在被银行内部结算(在国家银行内部进行)所取代。国家银行的组织结构在此时也获得了更加合理化的完善,主要是国家银行在除苏维埃俄罗斯之外的其他所有加盟共和国都拥有了地方办事处。1959年,国家银行在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办事处也最终设立。1960年,国家银行开始进行投放长期贷款计划。1962年,之前隶属于苏联财政部的储蓄所也被转交给国家银行。

       能进行长期投资的银行中只剩下公共事业和住房建设中央银行(那些被撤销的银行部分功能转归于它)。它被改组为全联盟资本投资融资银行,并被称作“建设银行”。这一银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本建设,因此也被由原先受财政部指挥转而接受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建设银行的地位比国家银行低。如果说国家银行等同于中央部门,国家银行的主席是苏联部长会议成员,那么建设银行就相当于联盟的下属部门,他的总负责人不在政府成员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权力和责任界限并不总是可以精准确定的。有一些重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观察到其中一方追求将某些职能转移给自己的合作伙伴。与建设银行相比,国家银行拥有更为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因而一些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和贷款只能由国家银行自己来负责。1980年度出现了一种意见,即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部门的集中统一,将国家银行和建设银行合并,在一个统一的银行(“超大型银行”)的框架内进一步深化银行部门的专业化,并继续拓宽分支机构网络。这些计划没有获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了。

       还有第三家国营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外贸银行),该银行负责向对外贸易融资、国际结算以及从事外汇、黄金和其他贵金属的交易等业务。外贸银行被赋予保障国家外汇垄断的责任,这一垄断从1918年4月22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对外贸易国有化》的法令时就开始实行。在官方说法中,外贸银行在各处都宣称自己为“股份制银行”。但事实上外贸银行的唯一股东就是苏联国家银行,因此外贸银行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苏联国家银行组织结构中的一个下属单位。外贸银行的总负责人同时担任国家银行副主席。

        对货币-信贷系统的国家垄断和中央集中管理在戈尔巴乔夫以重组银行机构为借口的改革过程中开始动摇。在改革第一阶段(1987年)中,国家银行的组织结构被重组,建立起新的结构。苏联国家银行在货币-信贷系统中仍然占据中心位置,但被要求将发行货币的功能与经济贷款的功能相分离。向企业和组织发行贷款的功能被转交给五家专业银行:工业建设银行,工农业银行,住房事务和社会发展银行,劳动储蓄和居民贷款银行,对外经济活动银行。工业建设银行是在建设银行基础上组建的,而对外经济活动银行则在外贸银行基础上组建。有很多反对者反对这种重组,他们警告说这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成本消耗。由于一些专业银行在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质、技术和工作人员基础,因此发生了许多冲突。首先是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和建设银行少得多的分支机构网络被重新分配,降低了原先的工作效率。国家银行的内部结算系统又重新倒退回了跨银行间结算的系统。货币流通和结算的成本急剧上升,银行机构的数量增长也使工资支出开始增加。国家银行变得只能在最顶层进行资源分配,而没有机会去组织协助信贷计划的完成了。

       1988年至1989年,通过了允许设立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法律。政府宣布将在国内建立双层银行系统。1988至1989年,在苏联有150家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登记建立。这些银行的起始资本,来源于那些在支配自己的企业基金方面获得了较大“市场自由”的企业。一些大型的国营专业银行(其中最大的是工业建设银行)被股份化和私有化,它们的众多分支机构也被转交给各独立的商业银行。1992年1月,原苏联境内共有1414家商业银行,其中767家是在原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础上设立的,646家为新建。其中,大型银行(起始资本超过2亿卢布)共有24家,近四分之三(1037家)都是小型银行(起始资本为500万至2500万卢布)。

       货币-信贷系统的最终崩溃,是在1990年俄罗斯设立起独立的国家银行时发生的。在苏维埃俄罗斯的土地上,产生了苏联国家银行和苏俄国家银行的双重权力,这一局面直到1992年才结束。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银行被解散,而苏俄国家银行很快被改为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

 

关于现今俄罗斯的多层银行系统

       今天国家在银行部门中的地位如何?可以说,我们的银行部门成了混合所有制形式。

       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或者叫俄罗斯银行,被认为是类似于苏联国家银行的部门。它是银行系统中的最高等级机构。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国家部门。的确,从官方法律来看中央银行确实是国有的,因为它的起始资本是国家出资。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奇怪,中央银行不位列于国家管理的部门之列。根据宪法它不属于任何国家权力部门。在关于中央银行的联邦法律中写道,中央银行不对国家负责,而国家对中央银行负责。“市场化”改革的支持者们在不同场合重复着那句自由主义的名言,即我们的央行必须独立于国家而存在,只有这样它才能完成自己的职能。事实上我们的中央银行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在高度独立性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其实是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对美联储的严格从属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写作并刊发过很多次了。美联储依仗美元的垄断地位,追求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信贷系统建立起高效的监视控制,其中也包括俄罗斯。斯大林时代,我们的国家是我国货币-信贷系统的垄断者,而今天,这个垄断者则是美联储——一个属于一小群世界精英的私有集团。俄罗斯中央银行事实上只是美联储的分支机构。

       一般认为,俄罗斯央行是发行现金(卢布)领域的垄断者。这一点写入了俄罗斯联邦宪法和关于俄罗斯央行的法律中。这仅仅是法律事实。而在现实中,俄罗斯央行只是那些能发行储备货币的中央银行——首先是美元和欧元——的代表而已。俄罗斯央行在购买外币的过程中发行卢布,将这些外币存放在其国际货币储备中。在俄罗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货币发行机制,这一机制不是为向本国经济中的企业和俄联邦国家预算提供贷款支持而工作,而是为了西方经济而运转。所有那些积累在俄罗斯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外汇,事实上就是给那些创造储备货币的国家的经济提供无息贷款。类似的发行本币的机制也存在于那些附庸国、半殖民地国家中。他被称之为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本质上,称卢布是本国货币都很困难,事实上这就是美元“绿币”被印刷成了一个名叫“俄罗斯联邦”的附庸国的颜色而已。

       说到商业银行,现在它在俄罗斯的数量大概已经有不少于一千家了。法律上,这些商业银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私人,合资,外资,国有。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表述:“俄罗斯联邦的多层制银行系统”。事实上,俄罗斯投资者(股东)拥有 100% 的私人银行。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听说,俄罗斯的某家银行把10亿卢布变现后就全部人间蒸发了,某家银行宣布自己破产留下客户一脸茫然(自然地,破产肯定是假破产),某家银行把自己的资产全部转移到外国去了,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当不是站在本国经济、而是站在西方一边的中央银行的名为监管、实为包庇之下,私营银行实质上就是空手套白狼和抢劫储户的理想机器。此外,中央银行银行被赋予了在货币、信贷和金融领域相关问题发起立法的权利,不仅在俄罗斯银行可以“驱动”它们的资金跨境这一事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消对资本跨境流动的所有限制),同样还有取消对非现金兑换为现金的所有限制等。换句话说,在俄罗斯就建立起了这样一种对小偷、骗子、贪官污吏、本国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而言最为理想的货币-信贷系统。私营银行一定不能让我们致富,而是只会抢劫我们的财富③。

       我国目前还有外资银行(外国资本在资本构成中占有不同比例)。顺便指出,外国资本在俄罗斯银行的资本股份构成中占比近30%. 这还只是官方数据,而从非官方角度来看,考虑到一些股东具有双重国籍,一些是外国代理人,以及更复杂的、多层次的资本参与,外国资本在俄罗斯银行股份中的占比可以达到50%. 外国资本在银行部门中的存在比在其他任何经济部门中的存在都要危险得多,因为任何商业银行都可以成为非现金(贷款,存款)的发行机构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属性,如果货币的发行权落到了外国资本手中,将对国家主权产生严重的威胁。

       我国目前还有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中可以看到那些俄罗斯的大型银行,如储蓄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外贸银行。首先,这些银行中的国家资本也只是部分参与,其中仍然有私人股东、包括外国资本。况且,一般而言,将储蓄银行称为国有银行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在那里,国有制的代表是被理解为中央银行这样的股东。其次,在任何经济部门中由国有制和私有制所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对于我国的这个贪污腐败和买办的政府来说,都是把钱从国家预算和国有经济部门转移到我国的这些偷窃狂自家的口袋中的最理想方式

       无论在俄罗斯的下层银行系统中的银行是以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存在,所有这些银行都是在“钻营”于获取利润,这不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总体富裕水平,而是为了把社会财富再分配给银行的所有者(股东)。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实际上变成了破坏国家机体健康的癌细胞。癌细胞和正常的细胞有什么区别呢?正常的细胞参与物质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从获取到的物质里给自己留下必要的部分,大部分物质都被转交回这一复杂的链条中去做下一步循环。这样一来营养物质可以均衡地供应给整个机体。而癌细胞会截住并扣留下所有获取到的营养物质,阻止整个机体的供应。或早或晚,遭受癌细胞荼毒的机体将会死亡。如果我们不摆脱市场化的银行这种癌细胞的话,那么我们的经济和我们的社会注定将走向灭亡④。

       我认为,为了感受致力于强化我国经济的斯大林经济模式国家垄断银行与类似于癌症扩散转移、不断破坏我们国家的现代俄罗斯多层次银行系统之间的差别,已经并不需要拿出任何证据或事实来作为补充了。


【1】Финансы и кредит СССР. – М., 1956. – С. 106.

①“十月革命”中的十月是依照旧俄历的日期而确定的。

②价值符号也就是纸币,纸币自身没有价值(或者说生产纸币的劳动使其具有的价值根本不能同需要交易的商品相比),因此纸币只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不能充当价值尺度。

③相信“村镇银行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此将有更深刻的感受。

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如今这个金融资本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的时代,与收益率高、回报快、风险可轻易转嫁的金融业相比,发展生产的投资“办实业”已经不再受到欢迎了。尤其是经济下行阶段,私人资本更不会投入到实业中。可以说,以借债来推动经济发展一时愉快,将来早晚是要付出代价的


斯大林的经济——第七章节 苏联的货币-信贷系统:国家垄断和中央管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