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11 《荀子》

2023-04-06 11:13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1、《荀子》


  战国末期著名唯物主义者、杰出法家荀况的著作。它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行将崩溃,封建社会即将形成的前夜,荀况同以孟轲为代表的儒家路线进行斗争的情况。

  《荀子》一书是后人所编。据历史记载,荀况的著作在汉初流传的有三百二十一篇,现存三十二篇。

  《荀子》集中反映了荀况反对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荀况认为“法者,治之端也”[1]。他虽也讲到“礼”,但对“礼”作了新解释,赋予封建等级制的内容。他说礼的作用是“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2],剥夺奴隶主贵族的财产和权力,按照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这和孔丘复辟奴隶制的周礼,有着本质区别。他又提出“尚贤使能”,“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3]。根据这个原则,“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4],破格提拔有才干的人,坚决罢免无能的“蠢才”。卿相士大夫可以降为庶人[5],“庶人”可以成为卿相士大夫。他积极宣传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全中国的思想。认为“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6],统一天下是人心所向。从而有力地打击了儒家主张的“世卿世禄”和分裂割据的复辟路线。

  《荀子》批判孟轲的“法先王”,提出“法后王”。指出社会是不断前进的,一代胜过一代。他说“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桑然者矣,后王是也”[7]。荀况称颂确立了法治的秦国:“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8],秦国的威力比商汤、周武王统治的国家强,国土比舜、禹统治的国家大;地主阶级的后王,超过了奴隶主阶级的先王。“法不贰后王”,“法贰后王谓之不雅”,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如果背离后王,就要走上邪道。他说:“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对用“才能”“德行”搞倒退复辟的人,要坚决实行地主阶级专政。他一针见血地揭露孟轲“法先王”的反动实质,是“呼先王以欺愚者”,其目的在于“乱世”,即“乱”新兴地主阶级的“世”,复辟奴隶制专政。在“法先王”盛行的战国末期,荀况敢于针锋相对地提出“法后王”的鲜明口号,是他的一大功绩。

  《荀子》突出地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荀况反对天命论,主张“制天命”。认为“天有常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9]。天就是自然界,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同社会的乱治、人间的富贵贫贱和吉凶福祸,没有必然联系。他反对孟轲的“天人合”,主张“明于天人之分”[10]。要把“天”和“社会的人”分清,认为“天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祆[11]”,即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他还进一步提出“戡天”、“制天命而用之”[12]的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这充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荀况关于“天”的唯物主义观点,有力地批驳了唯心主义天命论,否定了儒家鼓吹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畏天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反动说教。《荀子》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人有感觉器官[13]和思想器官[14],并强调行的重要作用。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15]。有力地批判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荀子》阐述了荀况的经济思想。荀况反对奴隶制的“井田制”,主张“农分田而耕”[16],“相地而衰征”[17],按照田地质量好坏征收赋税。提出“务本事”,“省工贾,众农夫”,“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农业生产是发展社会经济的根本,只有减少搞工商的人,增加农业生产的人,不随便调用农业劳动力,不违背农时,这样国家才能富强。

  《荀子》反映了荀况的法家教育思想,反对儒家的“以礼为教”,主张“法教”,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理论、著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他提出培养新兴地主阶级的人才,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18],“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19],要“敬其宝”,“除其妖”。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孔孟的闭门修养,主张在读书中注意接触实际,重视“行”的作用,认为要获得知识,必须与事物接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0]。他还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非我而当者,吾师也”[21]。把正确批评自己的人,当作老师。这都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儒家的反动教育思想,是对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猛烈冲击。

  《荀子》一书还阐述了荀况关于音乐、文学、军事、水利等方面的思想。《荀子》从理论上对以孟轲为代表的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进行了一次总清算,是对先秦唯物主义的一次总结,进一步为法家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全国政权作了理论准备。《荀子》一书对以后进步思想家有着重要影响。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书中把帝王统治人民和等级制度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他的“性恶论”在反对孟轲的“性善论”方面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抽掉了阶级性,同样也是唯心主义的超阶级的人性论,书中没有指名批判孔丘,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儒家思想的痕迹。


注:

[1] 《荀子·君道》。

[2] 《荀子·礼论》。

[3] 《荀子·王制》。

[4] 《荀子·王制》。

[5] 平民。

[6] 《荀子·王霸》。

[7] 《荀子·非相》。

[8] 《荀子·强国》。

[9] 《荀子·天论》。

[10] 《荀子·天论》。

[11] “妖”。

[12] 《荀子·天论》。

[13] “天官”。

[14] “天君”。

[15] 《荀子·儒效》。

[16] 《荀子·王霸》。

[17] 《荀子·王制》。

[18] 《荀子·大略》。

[19] 《荀子·大略》。

[20] 《荀子·劝学》。

[21] 《荀子·修身》。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11 《荀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