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善镇牛皮鼓


福善镇牛皮鼓是属于旅游购品(文创产品)主类手工工艺品亚类其他物品基本类型。
类型与特征:是一项县级非遗传项目,传承人刘衍青 ,是四代祖传技术,全手工制作,从造料,排料,加工制作为一体。
规模与体量:只有把选料、制皮、制壳、定型、油漆等5个环节连在一起,才算完成整个鼓的制作过程。
制作工艺:从工序上来说,有选木、锯板、烘干、刨腔、蒙面等30多道工序。在整个制鼓流程中,锯板最为麻烦,要将板材制成弧度相当的弧板,十分考验耐心和眼力。鼓身所用的木料一般选用杉木或者其他优质木料,形状自然弯形为宜。“我都是到山里取材,再自己锯成弯形的木条片。”所谓牛皮鼓,关键部分在牛皮,因此,皮料的选择十分讲究。“要选用本地优质新鲜的水牛皮,外表的牛毛要有光泽、均匀、多而密,内层不可以有屠宰时造成的伤刀。”在刘衍清看来,首先要从选好的牛皮上,取下一定大小的圆形皮,然后在温开水里蘸一蘸,去乌屑毛。“这个环节需要一定的观察性和技术性,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去屑留毛的效果,牛皮表层如果产生皱痕,就丧失了原有的价值。”
背景:地民间手工匠人受传统工艺的启发,利用本地山地多养水牛多的资源,加上传统皮鼓制作手艺,通过摸索钻研,成功制作出福善牛皮鼓,并一直保存延续下来。
价值及影响:规模虽小,但小有市场,在自贡、宜宾、泸州均有购买者。成为在副业中传承非遗的典型一例。
关联事物:我从20岁开始学(做鼓),到现在已经44年。”谈及初学时的感受,刘衍清仍腼腆地说“很难”。万事开头难,但他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每年做二三十个,老刘手中做了不下500个。这项技艺在刘氏家族中得到很好传承与发展。现在,刘衍清是该项目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因为现代工艺和当代科技的冲击,愿意从事牛皮鼓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上生产成本和工作效益的影响,致使该项目越来越濒临失传,亟待有关部门及时抢救保护。如今,老刘一边务农,一边做鼓。规模虽小,但小有市场,在自贡、宜宾、泸州均有购买者。成为在副业中传承非遗的典型一例。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