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训心得
2020年安徽省秋季入学高一新生全部使用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届时安徽省正式启动高考模式改革,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而统一实行选科制,即新高考“3+1+2”模式;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使用更是贯彻落实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理性宽容;新教材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意志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因而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着重要求教师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待历史。
部编版历史新教材的编写是以通史的形式汇编而成,分为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作为重要的必修模块又分为中国通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和世界通史——《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内容丰富且主题明确,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逻辑清晰,不仅教材内容栏目较多,而且史料的引用极为丰富;这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下便是这次新教材培训的几点心得。
一、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将发生重大改变。
新教材将采用通史形式编写,将原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按照通史形式予以整编。在课程的编排上,内容将更加丰富,单课容量也将更大,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将提出新的挑战。
二、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教法。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
四、一些困惑
在翻看新教材后便有了一些困惑。第一个困惑是部分语句用词冗余重复,如第15页的课文,“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句就用词冗余重复。虽然能够明白编写教材的时候想要表达出“交往”、“交流”和“交融”三层意思、也能够感受到编写课文时注意到了用词和文采,但作为课文来说,我更希望能够精简一些。这一句话改为“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即可,不仅方便阅读,也方便学生的记忆。
第二个困惑是教材内容的编排。由于只用一本书的内容写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内容必定会有相应的侧重。但考虑到新版教材是通史的模式,自然要讲究教材内容在“时间线”上的完整性。但新版教材在时间线上是并不完整的。在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当中就出现了“时间线”的断裂。
在西汉部分少了汉武帝之后的“昭宣之治”,在东汉部分少了“明章之治”。在“西汉的强盛”这一目中基本上在写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因此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一目的所有事情都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但课文中写的“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一历史事件是处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并不是汉武帝时期。
因此基于课文的语境,课文中写的关于西域都护府设立的这一句就形成了表意不明的歧义句。
第三个困惑是编写者的个人意志被带入到教材当中。比如在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中,对于岳飞的历史定位存在模糊——在教材原文中写道“岳飞的抗金实际,数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人们视岳飞为民族英雄”。这样的表述反映出教材编写者或许并不认可“岳飞是民族英雄”,或许是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的观点存在争议。
可实际上中国主流舆论和学术界对于岳飞民族英雄的历史定位从未改变。
2003年3月17日新华社报道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00周年;2013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10周年;在201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自述从小受到岳飞精神的激励,“‘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