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旧事(上)丨说书先生的故事

因为专栏日更挑战活动,决定这个月加更一波听着小曲儿讲故事-v-
这次的故事分为上、中、下三篇,是由三个人讲三个故事这样的设定,总字数在8000+。
(上)这一个篇章,我配的小曲儿是洪尘的《画堂春》。
我一般听歌是旋律>歌词>歌手,基本上是不粉CV只听曲子的,但是洪尘算是个例外吧,他的一些粤语古风真的蛮特别的,自作曲自编曲自唱也是非常戳我的一个点。这首是他国语歌里我特别喜欢的一首。
一般现代的文我会写完故事配个合适的曲儿,但是古风我却常常是因为听到好听的曲子有意思有触动的歌词而决定码字——
说书人说着那年旧事
话里几分真
这句歌词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了。
梅雨旧事(上)丨说书先生的故事
暑月过半,梅雨纷纷。
绵绵阴雨搅得镇子潮湿憋闷,垂髫小童披散的发里都似是随时能拧出水来。
一到这时节老夫人身子便不甚爽利,老太爷也跟着心急如火燎——于是将军府里便如同头顶上的天,黑云压城。
平远将军的火爆脾气,年近花甲的高龄也未见平和,几位老爷被自家亲爹日日当新兵操练,真真苦不堪言。儿子们深知要讨父亲心喜,先得哄得母亲欢心,只得嘱咐自家夫人想想办法。妯娌几个商量了几天,决定端阳那天做个团圆宴,请台戏班子回来唱曲取乐。初初及笄的三小姐出谋划策,说镇上茶堂里的说书先生,最近新串了个颇受欢迎的茶曲,不如也一并请来给祖母解个闷。
期间多少筹备采办略过不表,只说端阳这一日,将军府里热热闹闹搭起了戏台子。青团粽子共各色果脯小食摆了满院,老爷公子们悉数陪坐,出嫁的夫人小姐们也都纷纷回了门。
天公作美,天色虽阴沉,可难得没有下雨。高台上庆春班最好的伶人从《牡丹亭》开篇唱到杜丽娘还魂,老夫人却只埋头吃茶,并不见几分开怀。老太爷本就不耐烦听这吹吹打打的咿呀,见自家夫人脸上没有喜色,脸比平时竟又黑了几分。
老爷夫人们暗道不好,只得求着惯会讨老夫人欢心的三小姐想法子。三姑娘娇俏笑着凑到老夫人身前撒娇卖痴:“祖母耶,您可笑一笑吧,您再不开怀,祖父的脸就要黑过那台上的黑脸啦!”
一席话引得老夫人露了笑脸,老太爷的黑脸立时白了几分,周遭的老爷夫人们这才松了一直绷紧的肩胛,露出几许节宴的喜色。
“依我说,祖母不耐烦听这唱烂的曲子,就撤了罢。茶堂先生新写的茶曲人人都说好,祖母也听听,只当个乐子!”
三小姐雷厉风行,当下呼喝着下人撤了伶人歌台,摆上檀板茶水,一身长衫的说书先生走上台来作了个揖,檀板一敲,讲起了这说是旧事的故事。
说书先生的故事
这故事,要往前推半个百年光景了。
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个梅雨纷纷的小镇。
当时那镇上最有名望的,是一家柳姓的大户,这柳家世代行商,传到这一辈,家财已不止万贯。但这世间有得便有失,老天爷断不会让一家人把万般好处占尽——柳家传到这一辈,竟断了香火——老爷夫人年过半百,却只生了一个丑小姐。
丑小姐有多丑?你单看她坐拥了那般家财,却苦兮兮招婿到双十年纪还未成家,便可猜想。
柳家老爷夫人焦心非常,这丑小姐却颇为大气,直言若是嫁不到良人,便自己当家,年岁到了,*******教养便罢。
人人都道只得如此了,却不料这世间姻缘不由人猜度,自有天公安排。
忽有一年端阳节,镇上街角点了炮竹,开了一家豆腐店。
说是店,其实就是一住家小院外支了个摊子,通店只有一店主、一小厮。
这铺子开得突然,豆腐的滋味也不见得比别家好上几分,梅雨纷纷的,人人都懒得出门——但这豆腐铺子自打开门做生意,每天却是门庭鼎沸,且排队的无一例外,都是妆容齐整的女子——只因这豆腐店的店主,那端方行止、那俊朗眉眼,真真是每个女子春闺梦里的玉面郎君,一时间,“豆腐郎君”的名号便在镇上无人不知了。
店主人生得好,豆腐店也是不错的营生,头上没有婆婆,嫁过去就可当家——小镇里难得出个这样不错的后生,姑娘们自然都动了心思。
而随着街巷里三姑六婆你一言我一语的打听,慢慢就泄了店主人的底:据说这端方少年郎是个官家公子,穿锦缎、骑高马、住在高门大院,有好几位先生上门亲自教辅那种。那豆腐店里的小厮,就是他当年伴读的书童。这公子一门心思只知求学上进,已过了乡试、省试。谁知某日官家老爷得罪了更大的官,高门大院锦缎马匹都被充了公,老爷夫人受不了打击双双去了,只留给这落难公子些微银钱,堪堪够他远避他乡,支楞起这豆腐店的营生。
镇上的姑娘心疼又惋惜,之后买起豆腐来,便更疯狂得变本加厉——只因这豆腐郎君每天卖完豆腐,剩下的时间便埋头寒窗苦读,只待两年后进京赶考一举夺魁,到天子跟前洗刷冤屈。
一众好处之余,再添个一朝飞上枝头成官家太太的念想,怎不让这偏远小镇里的姑娘们趋之若鹜——连那柳家的丑小姐,也禁不住动了心。
可丑小姐那么丑,连镇上普普通通的儿郎都看不上她,怎么能入得这豆腐郎君的青眼呢?
却说这丑小姐虽然丑,倒是个聪明女子,她不像其他姑娘那样在豆腐摊前卖弄姿色,而是在豆腐铺子关门的一个午后,顶着纷纷扬扬的梅雨走了几里路,淋得半透地敲开了豆腐郎君的门。
丑小姐不说自己是小姐,却说自己是柳家的下人,也不刻意言说要进屋,只求在房檐下等到雨停——可这梅雨下起来没日没夜,哪儿有雨停的时候?
豆腐郎君是谦谦君子,自然看不得女子遭罪,丑小姐虽未进得门去,却得了豆腐郎君一件外衫并一把油纸伞。
到底是精明的商户女子,银钱未用一文,却与豆腐郎君结了缘。
再然后,丑小姐借着还衣衫纸伞的由头又到豆腐铺子,还带了不少日用物什——衣衫、碗碟、灯盏、典籍……她知道这豆腐郎君虽然落魄,却是个有骨气的,定不会受人施舍,因而带来的都是半旧之物,公子不收,便强放在门口。
豆腐郎君受了丑小姐的恩,心里自然有了几分好感。丑小姐偶尔扮作丫鬟来买豆腐,便尽量挑着大块的捡。丑小姐借着得了大块豆腐的缘由,又三不五时送来些二三吃食,就这么一来二去,等到豆腐郎君进京赶考的时节,两人多少也有了些情分。
梅雨纷纷折烟柳,丑小姐借着送别之时表明身份、表白心迹,再送上仆从盘缠,说自知配不上公子龙章凤姿,只望公子鹏程万里,一鸣惊人,沉冤得雪、得偿所愿。
这番情意切切,那豆腐郎君的心纵是石头做的,也得被磨得圆滑几分,更何况人心,不都是肉长的么?
最后,这所有人都以为会孤寡终身的、已经是老姑娘的丑小姐,却十里红妆嫁进了京中——娶她的不是这一朝飞黄腾达的豆腐郎君,又能是谁呢?
世间男子重色,女子便也爱惜皮相。
却不知这情爱之事也要费几分心思,多几许经营。
若非红娘牵线,《西厢》里张生莺莺如何结得连理?若非自持美貌,过分天真,杜十娘又何苦自沉了百宝箱?
借古观今难,可这丑小姐的故事堪过半百年月,当可借众君一笑一琢磨,一闻一思量。
说书先生讲得声情并茂,茶曲讲完,台下竟还鸦雀无声。
待到檀板轻敲,先生捧起茶盏啜一口,将军府一众才回神叫好,几位夫人更是拉着小姐们耳提面命,直道多学学这精明干练的丑小姐。
三小姐颇伶俐地替这说书先生讨赏,先生却只一味推脱,正僵持着,却听老夫人轻轻咳了几声。众人皆停了动作,却听头发花白的锦衣老人淡淡开口,“金玉赏银您不要,不如,老身便送您个故事罢。”
说书先生似是没想到年过半百的将军夫人会这般搭话,惊得半晌不知如何应答,良久才哆嗦着跪拜道:“不敢劳烦老夫人。”
“无甚劳烦。”老夫人理理袖角,微微坐端,“只是听完先生的故事,便想起儿时听过一个相似的旧闻,闲来无事,便听我这老太婆说道说道吧。”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