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拍摄入门

舞台摄影中,音乐剧演出的拍摄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标为两颗星。通常情况下,音乐剧舞台的灯光会根据剧情以及BGM的变化随之变化,演员的动作稍显夸张,并且参演人员较多,不容易拍摄,属于舞台摄影里的进阶内容。

音乐剧的灯光环境比较复杂,除了常见的场灯全亮,还有有色灯、聚光灯以及最不愿遇见的频闪灯。拍摄时光线条件变化极快,曝光控制是其中的难点。
一,曝光控制
一般情况下,使用AV优先或者M档进行拍摄。在M档拍摄时,要时刻留意快门速度和感光度,通常使用最大光圈来保证最低快门速度。在AV档拍摄时,可以使用最大光圈,然后根据光线情况手动调整曝光补偿。大多数情况下,相机的自动测光结果是不准确的,必须依靠拍摄经验进行调整。
场灯全开时,测光通常较为准确,可以使用相机的自动测光进行拍摄。


当有色场灯打开时,相机的测光会出现误差。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面光,测光时相机会过曝,需要适当降低曝光补偿。

比较好的情况下,有色场灯打开时面光灯同时打开,这时的曝光按照正常测光即可。

聚光灯拍摄时,由于大面积的暗调背景,测光时相机会过曝。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减低曝光度,保证聚光灯下的角色正常曝光。


拍摄时最害怕的就是频闪灯,这种灯效通常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激烈冲突或者激烈动作的镜头,用来模拟闪电或枪械开火时的效果。此时完全无法依靠相机的自动测光,唯一可靠的方式就是使用M档,根据经验调整快门与感光度,使用连拍模式撞运气。
二,构图方式
音乐剧的拍摄模式与话剧极为相似,通常也分为舞台全景,多角色合影以及单人肖像特写三种。但由于主唱的角色表达需要,在音乐剧中,肖像特写的需求相对较高。与此同时,舞台全景拍摄的需求有所降低。
单人肖像特写是构图相对简单的拍摄模式,通常情况下使用中央构图或者三分构图法均可。






在拍摄多个角色合影时,音乐剧并不像话剧那么容易控制。尤其是音乐剧还会增加一些舞蹈元素,在拍摄多个角色时很难控制构图。







三,拍摄器材与场景
同样,音乐剧作为舞台艺术,拍摄时的器材选择与场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以两个剧目为例,简单聊一聊音乐剧拍摄时的情况。
A,《堂吉诃德》,复旦音乐剧社,同济大学实验小剧场
同济大学的实验小剧场属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舞台,灯光效果ok,凭票入场,但不是按票就座。拍摄时提前抢到了位于看台中部的位置,使用的器材是135mm定焦镜头。
一般情况,推荐在音乐剧摄影时使用长焦大光圈镜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长焦镜头在取景时,测光相对准确;二,大光圈镜头在对焦速度和快门速度方面更有优势。






堂这部音乐剧,在大多数情况下,场灯是常亮的,这种情况拍摄比较简单。场灯打开时,光线亮度较高,光照面积较大,无论是测光准确性还是快门速度都有保障。使用70-200mm f4的变焦镜头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拍摄效果。
B,《春之觉醒》,复旦音乐剧社,浦东新舞台
浦东新舞台是一个比较大的剧场,灯光效果较好,需要按号入座。当时给我预留了前场的中间位置,使用的器材依旧是135mm定焦镜头。
在陌生环境下拍摄,一般推荐携带多个定焦镜头。由于变焦镜头的光圈较小,万一舞台灯光效果偏暗,可能整场都没有高质量的照片。但只携带一个定焦头,万一位置不佳,也可能整场都没有出彩的照片。通常情况下,推荐携带一个中焦镜头加一个长焦镜头。






春的灯光效果很好,大量使用了冷暖光以及聚光灯。对于拍摄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剧场较大,建议至少使用光圈2.8以上的长焦镜头进行拍摄。
大多数音乐剧的本子都是由国外传入国内,本土的原创剧目较少。这就意味着,许多音乐剧并不是中文唱词,想要紧跟剧情拍好照片也就更难。并且,许多音乐剧会加入舞蹈元素来提高剧目的舞台效果,这就要求摄影师对舞蹈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要能够做到控制曝光、准确对焦、快速构图这三点,就不难拍到清晰的舞台照。而想要出彩的照片,就只能努力的积累经验值了。
=============
我是龙翔可乐
一个专注于写教程的键盘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