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笔记(三)
继续陶渊明
山水诗和田园诗是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主要写农村生活,农夫,农耕,而山水诗主要写风景,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往往是旅行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题材,写出躬耕的甘苦,文学史上第一人
不过这样的话,诗经里面的劳作诗其实也沾点边吧。。。。从年头忙到年尾来着
他出仕之时的文字流露出的对不自由的厌倦,让我有所感触,曾经在深圳职场,真的是奋力拼搏过,然而真的是如此的厌倦,明白自己坚持不下去,所以回到小城市,既有无奈,也觉得恰逢其会,等以后,去长沙看看,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会有点点遗憾自己怎么就不能像小伙伴们那么能干,但是实实在在的知道自己的斤两和喜欢的方向生活,未必不自信,虽然时时要自我梳理和思考,但其实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明白的
所以他后来在文字中流露的自我劝慰,哪怕有点小动摇肯定会继续坚持所选,都是因为足够的经历和思考,其实心是平静的
我觉得很理解这种状态
赠答诗自古有之,有的是自比,有的是悲愤,有的是高洁,有的是洒脱,而陶渊明是非常真挚的友人之情,宽和仁厚,是位真君子
而他肯定是重视家族的,他是个清醒的人,没有家族的传承,就没有他的才情和渊博学识,并不是清高,而是清醒,安贫乐道,但要学识丰足,并不是真的不识大字的老农,也不是粗通经文的村秀。。。。。。这是一种内心的骄傲,能支撑着拥有智慧却只能贫下的生活继续走着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欧阳修居然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而他在当时只是以隐士著称,是梁萧统发现他的价值,在宋朝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才后来确立了他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这也是后续文人的一个精神家园——重复了前文的,不过,这个最贴切
我想八一下萧统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祖籍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
这位编著了昭明文选,真是位有才情有身份地位。。。就是可惜了
有机会我会好好读陶渊明的

第四章,南北朝名歌
话说我之前好像有忘记写章节的时候,再话说这卷二我都写到第三篇了,居然连1/5都没有看完。。。。只能说卷二是文学史的很核心了吧,唐诗宋词都在这卷里了。。。。。
南北朝时期的对峙,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民歌也是情调风格不同,南方清丽缠绵,反映爱情,北方粗犷豪放,反映动乱不安,南北最高成就分别是西洲曲和木兰诗,前者抒情,后者叙事
南朝民歌,吴歌和西曲,前者出东晋刘宋江南,后者出宋齐梁陈原郢都附近(湖北),多“艳曲”,这是因为南朝乐府采集的目的是为了纵情声色,而汉朝乐府是为了观风俗
留下的都是这些哀怨缠绵的小情之作。。。。。。
北方民歌,多是鲜卑语翻译过来的
木兰诗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哈哈哈哈,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笑话
木兰替父从军前,特地到东市买了骏马,到西市买了鞍鞯,到南市买了辔头,到北市买了长鞭。
将军听说后,问:“木兰,你是女扮男装吧?”
木兰惊讶道:“将军怎么知道?”
将军说:“男人是不会为了买这点东西,连逛四个集市的。”

南朝山水诗,将魏晋的空谈玄理诗风转变了过来
不过还是从玄谈山水中演变出来而独立,所以,继往开来,是创新之道,不用摒弃现有,推陈出新即可
南北朝时打压士族,这也是符合规律,盛极而衰,周而复始,士族在晋时王马共天下,到了更迭之后,必然被打压
总结来说,陶渊明是抽象的直觉的,谢灵运是具象的细节的,陶诗“欲辨已忘言”,于是给读者自己辨,而谢灵运则是不断的去探索新的表现描写手法,尽可能的去驾驭语言
难怪鲍照我觉得没印象,因为寒士出身不得志的孤愤,不太适合学生来学习吧
梁陈的宫廷诗,辞藻艳丽声色描摹
四声和永明体,孕育了唐朝的诗歌辉煌
沈约小伙伴是位容易“怨”的娃啊。。。。文如其人,可见一斑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中间小谢又清发”原来就是谢朓
何逊的永明体更向律诗前行了一步
对仗排偶,遣词用句,构思意境,比古体诗工巧华美,严整精练,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梁武帝萧衍,居然是位大诗人,没有做皇帝的时候还是竟陵八友,也是位甜菜儿童了
萧统是那位昭明太子吧,我都好久没看文学史了,其实挺好的,提升了下思维再回来看,整个状态感觉不一样了,今天就是换换脑子,我的主要还是要先学完起明的,那个太烧脑了,我得缓几天。。。
“庾信文章老更成”

从汉的文为教化,魏晋文学开始注重个人感悟
郦道元的水经注,515年前后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文言小说和白话文小说,魏晋唐传奇都是文言,宋元话本是白话文
“小说”始于庄子,班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一家之言
逸史是口头流传的神话故事被记录下来,这是小说的源头,寓言故事也是小说的源头
纪传体史书里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为小说提供了素材
魏晋南北朝小说,笑林,搜神记等,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等,与社会背景的宗教迷信有关,东汉晚期建立的道教,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产生了很多故事,志怪小说适应宗教宣传的需要
^_^,最近看的小说“渡佛”,女主就利用小故事来宣传佛教了
搜神记里面的董永和织女是合“法”呀,而白素女帮贫人青年成家立业,怎么看到了白素贞的影子^_^
这时的小说虽然多数是记载,但是是唐传奇的铺垫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哎呀,是皇帝的侄子,封了临川王,母亲那就是公主啊!现在知道了刻画人物的经典之笔在这儿,这真的是位命运读书俱全的娃

隋唐五代文学
终于要开启唐朝了~~
今天看能不能秒完文学史二,开启去刷题呀O(∩_∩)O

天可汗唐太宗,贞观四年打败东突厥,成为东亚盟主,被称天可汗,八年败吐谷浑(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十四年平高昌(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
个人理解吐谷浑是河西走廊一片,高昌是新疆那边
李氏是鲜卑化的汉人?《秦皇》里面说李家是源于李牧李信他们这李氏家族哎~鲜卑血统之下,婚俗,和男女地位都比较开放,因为开科取士,唐朝士人都比较积极进取的态度,国力强大,胸怀抱负都不一般
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哇塞,看的我都要流泪了
漫游山川,访道寻仙,真心浪漫
入仕除了为官,还可以入幕,入仕之前读书山林,或寺庙道观,清幽明秀,赞叹啊赞叹
得意就有失意,贬谪,失意诗从屈原而起,总有不衰,在唐朝会少些吧
儒释道在唐朝时 被兼容并包,儒家入世,而生活方面,就释道融入
佛教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而道教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统治阶层的兼取,到了士人也都并包——不了解上官所好,提到了不知道不就尴尬了嘛,这是我个人的脑洞哈
安史之乱的大破坏也是一种经历的丰富。。。。所以说,人生遇到什么都应该情绪上接受,没有什么好坏分析,就说结果,情绪
非常影响健康的,要做什么就去做,不带情绪是有利健康的
唐文学的繁荣客观条件是唐朝的浩大与丰富,而主观自身上, 从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也是必然要到格律的,追求审美,淡化功利,个人情怀抒发
如果形容性格,唐诗理想色彩的,更抒情而不是理性,更外向而不是内敛——S性格呀^_^
唐诗是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我想,因为唐朝的那种气度,封建制度走向繁荣顶峰开始下坡的时代——即便是按正态分布曲线这种理解,顶峰只有一个啊~^_^

晋的南渡,士族南迁,而隋唐起于北方,所以,南北融合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很想知道上官仪是不是上官婉儿的家人,一查,是孙女,上官婉儿才是励志典范,不过也得遇到武则天。。。她因家族罪而被没入宫廷为婢,却能凭才华逆袭^_^
^_^,这篇先到此为止了,后面从初唐四杰到盛唐风云,各位诗人的经历和作品看的津津有味,能够从性格经历文笔中感受到之前累积的一些认知——关于段位表的^_^,有趣的很
还是很想今天把卷二给完结了,立个flag在这里吧^_^
今天看了好多田园山水派啊,镇个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