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海防塞防之争


近日,读将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并不复杂,用语也很普通,基本能供想要初涉历史的人得以窥中国近代史的一角天地。
其中,颇引我感兴趣的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北边境局势岌岌可危,在英、俄两国的扶持之下,阿古柏政权已经在新疆地区站稳了脚跟。
在1871年,沙俄借着自己的地理优势派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并且以承认阿古柏政权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一些无理要求,甚至在谈判未果之下扬言要进一步攻占乌鲁木齐,边疆战事一触即发。
而正当清政府对边疆之事焦头烂额之际,日本这个东洋岛国竟然强占台湾,一时间,要求加强海防建设的言论又甚嚣尘上。
清政府财政已经不济,难以兼顾,所以海防塞防之争便一时间成为决定这个古老国家的一次大辩论。
本书中蒋先生的态度不难看出,他是支持李鸿章的,并且认为李鸿章是位既有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而左宗棠只是言论比较动听,顺应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李为低调,左为高调,李较合理,左较动听。
将廷黻先生之所以这么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李鸿章之所以明智,且极有战略眼光是因为他早早预料到中国当时真正的大敌远不是相隔万里之遥的英,美,法等国,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一般不会擅动兵戈,劳师万里来攻打中国,反而会因为他们的各自利益不同发生矛盾,中国可以利用各国矛盾,缓求自强。
而真正的大敌是当时正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日本虽为蕞尔小国,然立志改革以求强大,一心谋我,他无所图。
日本离我国很近,动兵较容易,且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的精华,若东南沿海不保,国家大势便去了,内地亦难以独存。反之如果东南沿海的腹地得以强大,则边省自然得以保存。所以李鸿章力主海防论,优先着眼于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点则是因为在李鸿章看来自乾隆年间占领新疆,中国每年徒费兵费,并未得到一丝一毫的好处。纵使收回了新疆,那么从伊犁到高丽东北角的图们江止,沿中,俄的交界线处处都要设防,哪里有那么多的军队呢?
第三点则是新疆面积如此浩大,民族成分如此复杂,又有英国煽风点火,俄国强占入侵,成败在此时似乎毫无把握。中国在这时已经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二十五年间,中国无时不在内乱内战之中,早已经兵疲力尽,难以顾及新疆之事了。
况且古时候中国列各藩属国的目的不外乎是作为我们的国防外线。所谓天子守在四夷,此诚虑远忧深之计。近代的局势已经大为改变,所谓的国防外线简直没有用处,倘若应该保留这些国防外线也应该改变方式,帮助这些国家独立,因为这些国家弱小,绝不可能侵略我们,我们害怕的不是他们独立,而是他们甘做帝国主义的傀儡。
左宗棠则力主海防塞防并重,在注重东南海防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西北边陲地区的塞防建设,将收复新疆同海防建设并重,不可厚此薄彼,拆了西墙补东墙。
他认为这些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不可以轻弃。而且重视新疆就是保卫蒙古,保卫蒙古就是卫护京师,倘若新疆不保,陕甘就不能保,陕甘不能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能保,河北就不能保。
所以海防我们自然要看重,因为各列强之所以能驰骋无阻之缘故在于重海防;但塞防也关系国家安危,海防塞防要并举,并重。
将廷黻先生对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叙述的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但似乎含有个人喜好,有尊李贬左的倾向。
仅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归为他的运气很好,新疆发生了内讧,并没有遇到坚强的抵抗则让人万万无法赞同。
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怎么能简简单单归咎于运气原因?在清政府缺兵少钱的现状上,他想方设法筹集军饷,左宗棠又上书于中央,明确提出了对新疆边事应该“从内布置,从新筹度。”
同时又强调“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由内而外,环环相扣,最终不负众望,克服了重重困难,维护了我国西北安宁,力保国家版图完整。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争论仅仅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角残存,就如此地跌宕起伏,李左二人的争辩,当时局势的复杂,士人间的思潮,清王朝的抉择,日俄的猖狂,最终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海防塞防之争。
史料下埋藏着秘密,而历史学家就是挖掘秘密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