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海报的“中二感”是怎么来的?
“日本海报有一个至今为止从没变过的特色,那就是大量的'说明文字'......这可能算个特点,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优点。在某些时候,它可能会让人心生杀意。”
前一阵,《三体》2在日本开始预售,海报引人注目。

翻译(来自@科幻光年):
I am your Wallbreaker!
以智血斗的战争、即将开始。
这是宇宙、这是未来、这是人类
这是命运、这是战场、这是终焉
这是科幻、这是文学、这是娱乐
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
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
《三体》

日本海报画风特殊,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拿最近的《花木兰》和84年大卫·林奇版《沙丘》来说,中二程度哪家强,一目了然。




日本的电影海报,特别是科幻海报,在设计上似乎遵循了某种特殊规律,让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是“made in Japan”。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1
始自昭和的怪兽の魂
日本第一部科幻电影黑白默片《百年あるいわの世界》(百年后可能的世界)诞生于1936年,但日本科幻电影的黄金年代却是在昭和时期。
在这个时代,日本科幻电影开始走向世界,同样,昭和时期的海报艺术也深深影响了之后日本的科幻审美。
20世纪5、60年代的日本,大量科幻电影开始公映,内容多是各色怪兽片,这些特摄电影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巨大反响。
上个月,东京举办的“SF· 怪獣映画の世界(科幻·怪兽电影世界)”的展览中,用“怪獣の花盛り(怪兽之花盛开)”来形容这个时期日本的怪兽电影。
而在维基百科“科幻电影”的词条中,“怪兽电影”这一分支条目则直接使用了日语的kaijiu(怪獣)作为类型名称。
但怪兽电影并不是日本人创造的。1954年,美国电影《原子怪兽》在日上映并大受欢迎,人们争相观看,由核爆唤醒的怪物在城市间肆意破坏,俨然成为二战后日本人核恐惧的化身。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五福龙丸事件”爆发,美国在太平洋秘密进行核试验,一艘名为第五福龙丸的渔船恰巧进入危险范围,被辐射尘所污染,大量船员死亡。

为了抗议美国的核试验,同时也受到《原子怪兽》的启发,东宝公司的田中有幸决心拍摄一部怪兽电影,于是找到了圆谷英二和本多猪四郎,启动“G企划”,这就是日后成为日本象征的《哥斯拉》。
电影拍摄完毕,进入宣发阶段,《哥斯拉》不仅仅凝聚了圆谷英二的期望,还承担了与欧美怪兽电影分庭抗礼的重任。
但在那个年代,媒体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一部电影想要获得票房成功,出色的海报必不可少,这个重担就落在了渡边明的肩膀上。

那时候,日本的电影海报大多继承自大正时期的传统——“大正浪漫”以拼贴,大色块和几何设计为主,到了昭和中后期,又融入了极强烈的写实风格。黑泽明的电影海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黑白照片后期上色”的拟真效果。
02
哥斯拉诞生
1954年,《哥斯拉》的海报出现在日本各大影院的门口,画面中央是一只狰狞的怪物,举止异常,蓄意破坏城市,金属质感的皮肤和原始的身体形态极其违和。
海报底部和侧面还描绘了惊慌失措的人群,渺小的人和巨大的怪兽形成鲜明的对比,撩拨着观众焦虑不安的情绪。

直接涂绘以及手工上色的硬朗笔触创造了非常特殊的效果,充斥着一种神秘气息。
也许,这些东西之所以给观众带来不安和恐惧,除了核战题材,还源于一种“熟悉世界的反转与剧变”。
后来,《哥斯拉》在日本乃至海外都广受好评,圆谷公司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拍摄了一系列怪兽电影,其海报设计也和《哥斯拉》一脉相承。
本多猪四郎监督,小岛秀夫和德尔•托罗导演都对它们爱到要死。



毕竟,“史前大怪兽”根本不存在可以用来填色的黑白照片,所以这些日版海报虽然延续了昭和时期流行的形式,但并未完全照搬。
从版面设计来看,海报突出表现了怪兽狰狞的身体,脚下的高大人造建筑和头顶一闪而过的飞机,都在极力提醒怪兽的巨大。
海报整体使用了较为昏暗的色调,背景大多是漆黑的夜色配上熊熊燃烧的大火。
怪兽电影不断发展,从一开始的惊悚片成为国民电影。20世纪70年早期,哥斯拉甚至一度成为了日本的守护神。
03
来自西方世界的冲击
70年代中期,怪兽电影开始在日本衰落。1975年,东宝的推出的《机械哥斯拉的反击》(メカゴジラの逆襲)是70年代最后一部怪兽电影,日本科幻电影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
但这时正值欧美科幻电影风起云涌,从库布里克到星球大战,各种形式和主题的科幻作品涌入日本,既征服了日本票房,也对日式电影海报形成了新的冲击。
最大的变化就是标题,以及随之改变的版式。
以前,为了照顾日语的阅读习惯,多数海报直接在画面一侧,用一行鲜艳的红色日文作为标题,这在昭和时期的电影海报里非常常见。
但70年代的引进电影都是英语片,译成日语片假名后,长度太长了,并不适合竖排版,而一旦把海报上的文字变为横向,原先的文字设计以及构图方式也要跟着做出调整。


通过《2001太空漫游》,我们可以窥见此时日本电影海报设计上的变化。
日版海报上,标题使用的由中心向两边扩展的艺术字被称作“キネマ”,其实就是英语“cinema(电影)”的日语发音。它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多数认为和二战前德国广告所使用的文字有关。

有趣的是,尽管此时日版海报的标题已经变成横排版,但图像还是保留了竖向、视觉内容偏向一侧的构图,毕竟长期以来日本人阅读竖行文字带来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扭转的。



受到《星球大战》和《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70年代日本拍摄了大量太空歌剧电影,尽管此时构图仍然有些别扭,但海报设计已经开始逐渐向国际化靠拢。

80年代后期,由于科幻电影的拍摄成本高,日本的科幻片风潮随着经济危机陷入低谷,转而投向成本较低的动画和特摄剧,在这之后的科幻片海报,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04
made in Japan
说到底,电影海报不仅仅是图像、标题、制片人和导演姓名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将电影视觉特征第一时间转达给观众的艺术。
科幻电影作为及其倚重视觉的电影类型,海报可以说是对整部电影气质和灵魂的浓缩,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同国家在科幻电影海报的设计上,必然会带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美术风格。
科幻影史上,“日本元素”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著名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包含有来自日本的灵感——
《星球大战》系列中,光剑格斗的灵感就来源于黑泽明剑戟片中日本武士间的决斗。
《银翼杀手》中,雨雾弥漫、光怪陆离的的未来表征是由霓虹灯、艺妓和日文广告所拼凑而成的。
其实,很难说清这些电影中看似“日系”的美学表现,究竟是欧美对东亚的刻板印象,还是日本本土文化的产物。
我们只知道,日本一直以来擅长改造外来文化,有些源自欧美的表现,反而成为了日式科幻美学的一部分。

是什么造就了典型的“日本科幻海报”?中二的译名,奇怪的字体,还是复古的手绘?
这些设计很多都不是日本原创,也不是只有日本的海报才做得出来。
那么,我们所认为的“日式”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让人产生共鸣的不是“日式”,而是60-80年代,日本怪兽和科幻电影黄金时期。
那些从童年梦境中走出来的,是咆哮的巨大怪兽,与之战斗的机器人,在银河中航行的宇宙战舰,复古Lo-Fi的电子音效……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们只能通过海报这个小小的窗口,进入那些想象中的世界。



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成为新生代设计师,因此,那批海报也极大地影响着今天所谓的“日式科幻”。



几年前,《环太平洋2》的特摄风格预告片引发了一众老粉丝的狂欢,给人一种“就该是这样的”强烈即视感。
即使毫不合理,但大怪兽就必须交给大机器人来解决。

也许我们怀念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刻板印象,但是,谁不喜欢呢?
最后,如果硬要说的话,日本海报确实有一个至今为止从没变过的特色,可能部分读者已经察觉到了,那就是“大量的说明文字”——
有时把剧情梗概写在上面,有时会强行加上一些中二的宣传口号。
这可能算个特点,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优点,毕竟在某些时候,这样子的(剧透)海报可能会让人心生杀意。
比如下面这个:

还有开头这个:


作者
方形猫火,爱好神话传说的摸骨术士,正经的专业是研究古代人的吃喝拉撒
责编
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