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关于刘备的塑造
我一直觉得,刘备的形象是三国中最为模糊的,不像曹操在任何作品里都是雄才大略,给人以英豪感的“老板”形象。刘备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可谓大相径庭,不同作品里对其塑造千差万别。有塑造成窝囊的哭包,有塑造成使坏的骗子,还有塑造成面瘫的枭雄,甚至谐星一样的设定也为数不少。
翻开演义,刘备的形象好像清晰了一点,但再翻开史书,这个形象又好像变得模糊了起来。好像有仁义的一面,又有武勇的一面,有狡猾的一面,又有迂腐的一面,有坚持道德的一面,又有自私的一面。
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有着作为人的复杂。这与虚构作品里塑造的角色有着本质的不同。
刘备就是刘备,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刘备。既是可以让刺客放下武器的慈主,也是久历沙场的老兵;既是让十余万百姓相随的仁君,又是一怒冲冠为兄弟复仇的“大哥”。
但刘备也是有鲜明的性格特点的。我始终认为,刘备最大的特点是感情。他是感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感情用事的。
比如 刘表亡故,刘琮瞒着刘备向曹操投降时,刘琮身边的人都多追随刘备。这是诸葛亮都认为绝佳的进攻机会,但刘备却坚持说【“吾不忍也。”】
白白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
再比如 携民渡江,明知道曹军可能会快速袭来,只要军队不管那些“累赘”快速前进,就能迅速到江陵立足。但刘备却依然选择了和百姓在一起【甘与同败】。
又是白白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并将自己置于最为危险的境地。
这就是刘备,会因为感情,因为信念,因为道德而放弃那些理智的,可以获得利益的抉择。
但有感情,有信念,有道德,并不会创造奇迹,长坂坡还是败了,为此而离开刘备向北寻求高官厚禄的部下也不在少数。自己的两个女儿也被俘虏,于历史上再无音讯。
这个乱世中没有地盘,就是没有根基,就是没有力量,那么就无法对抗曹操,无法兴复汉室。那么空谈的理想也就毫无用处。
所以只能寻求地盘,按照隆中对攻取四川。但是刘备犹豫了,法正和庞统一起劝刘备在刘璋迎接的宴会上袭击刘璋,就算不杀他,劫持他也足以收纳益州了,刘备没有照办。这一犹豫就是三年,始终下不去手。直到刘璋先杀了张松,断刘备退路,才只得兵戎相见,在历经一年半的苦战取胜后将刘璋一家都安安稳稳的放在了荆州。
我想,这就是他的底线。
面对投敌之人的家属
在这个“族诛”“诛三族”“尽坑之”随口就来的时代,刘备没有责怪糜竺,善待了黄权的家人。
难道他不知道这么做的话,就无法威慑那些潜在投降份子吗?难道他不知道连坐的好处吗?
但这就是刘备,一个有感情的人。
所以这也注定了刘备最后的结局。
正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刘备,才会坚持无论如何都要讨伐东吴。
演义里诸葛亮劝刘备伐吴可以,但不要亲征。难道刘备不知道自己已经60岁了,再去跋山涉水亲征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吗?但是他依然做了。
黄权劝刘备在后军坐镇,前军败了也能收拾残局。但是刘备依然坚持自己做先锋,亲临一线杀敌。
对于他来说,某种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超越了那些理智的可以收获最大化利益的选项的。
但世界的客观现实,是无法被感情所左右的。所以他也为自己的感情而付出了惨败的代价。
历史上的夷陵,刘备兵力并不比陆逊多。面对陆逊提前一年精心修筑的坚城和艰难的地形。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几乎就注定了不可能取胜。但他还是做了。
总共持续一年的战事,半年的战略相持,逐渐失去斗志的部队,和垂垂老矣的自己。
眼前的画面就像14年前的长坂坡一样,只是在等待那个一切都仿佛已经注定了的,结局。
但是,这样轰轰烈烈,不执着于“最佳选项”的真性情人生。就算是悲惨的结局,又有何妨呢!
最后,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想他是个好人。
只是不是单纯的老好人。
乱世中的老好人、圣人,如刘虞、张扬等人,都无法在残酷的斗争中活下去。而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又谈何改变乱世。自己的生命无法保证,整个集团被轻易倾覆,又如何拯救天下黎民。
乱世是血淋淋的,各种势力都如同豺狼一样遵循着丛林法则而生存,现实的利益就是一切。
而正是在这密不透风的黑暗丛林里,刘备那坚持浪漫情愫的身姿,才越发的光亮。
谨以此文,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
最后,我剪辑了老三国的影像做了刘备专题的视频,欢迎各位来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i4y147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