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第二季:以真理之光见证改变之力
作者:冷凇 陈瀚颖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这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中心使命。在这一历史时刻,《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节目应运而生,以湖北的独特探索和实践为基础,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节目紧扣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湖北的故事,邀请主人公和亲历者现场分享,为观众呈现了湖北在实践中的坚韧、创新和探索。

以故事讲道理,用事实见真理
从内容定位看,第二季吸取第一季宝贵的成功经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系列主题,继续深入寻访人物、挖掘故事,分头走访了湖北武汉、宜昌、恩施、神农架、随州、黄冈等地近四十个选题发生地,选取引发追踪的代表性事件,进行社会发展的辐射性解析。七个系列专题的设置,主线突出,逻辑清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七个专题皆通过“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手法引导广大人民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得见、摸得着。专家学者们的回答更是以“历史事实、客观数据、大众语言”为基础,用真理的理论深度对故事中的道理进行深入解释,让听众茅塞顿开。
真理的力量在于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它可以指导实践,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通过呈现各种各样的力量,包括社会力量、个人力量、理论力量等,强调了力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节目告诉观众,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力量相互交融的,只有在不断汲取各种力量的滋养和支持下,真理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广水市驼子村在当地村支书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充分诠释了“乡村振兴靠组织”的普遍真理。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立足总书记提出“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把传统纺织技术结合材料学、化学等,将“月面国旗技术”运用到人造血管中,发挥了真理的最大力量,突破了这一领域“卡脖子”的现状。

化抽象为具体,以共鸣传温度
真理不仅仅是理论观点的表述,更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成功地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形态,通过真实故事和鲜活人物,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到湖北在协调发展理念下的实践成果和经验。这种方式让“真理”不再只是一种概念,而成为触手可及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对真理的热情和追求。每一位在节目中登场的鲜活人物都是中国力量的生动代表,他们的坚韧不拔、不懈奋斗,无不令人钦佩。比如,在湖北英山县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工作的邹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变养老为享老”的理念,将地方养老工作推向了新高度。
改变意味着进步和发展,而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的内在诉求。第二季节目以其创新的表达方式、多元的互动模式,成功地呈现了湖北改革发展的时代温度,深刻地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应用。在表达方式上,节目既有总结式和数据式的回顾,也有通过角度降维和叙事拆分进行微观表达;既有湖北成就经验的宏观描摹,也有微观事件、人情故事的细节刻画。在互动模式上,第二季节目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普通群众、高校大学生、网民等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节目打开了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真理性的“思想之门”,为观众提供了多层面、宽领域的观点和见解。在第二季节目的互动模式方面,制作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举措,旨在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节目以多元的互动方式,如邀请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普通群众、高校大学生和网民等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打开了通向深刻理解的“思想之门”。专家学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阐释,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科研工作者则通过分享自己在实际研究项目中对思想的运用和验证,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思想的实际应用。高校大学生和网民的参与也为节目注入了年轻的活力,为观众提供了多层面、宽领域的观点和见解。而普通群众作为湖北改革发展的亲历者,以真实经历为真理注脚,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情感连接。

“改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真理”则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在《改变真理的中国力量》节目中,“真理”和“改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湖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守真理,不断改变,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节目以中国话语展现了充满权威、依据和底气的理论观点与核心观念,将互动、思考和价值融入思政内容的传播中,让观众更加坚定地相信——因为有真理之光,有改变之力,中国梦终将变为现实!
(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陈瀚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