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一)
1 周子居常说“我有段时间没见到黄叔度了,那鄙视他人的心又开始萌发了。” 2 郭林宗到汝南去拜访袁奉高,当时他只是与袁奉高打个招呼,坐的车也不停,还在缓缓前行。可他去见黄叔度时,卻在黄叔度家住了两天。 人们问他“怎么回事?” 郭林宗说“叔度有如万顷汪汪之水,非常的清澈幽深,即便我们去搅动也不能令他混浊,他的器量之深广,我们是无法揣测估量的。” 3 李元礼做人风格俊秀品行正直,平常都高于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操守,成为天下最有名的教师是他的目标,所以学生如能到他书堂学习,都认为是登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说“荀淑学识非常清澈,我难以超越。钟皓的德行操守,可以当我的老师。” 4 陈太丘要动身去见荀朗陵,但因为自己贫俭没有仆人,于是叫儿子元方驾车,让另一儿子季方持杖在后面跟随,长文还小,和他一起坐在车内。 陈太丘车子到时,荀朗陵吩咐儿子叔慈去开门迎接,吃饭时让慈明敬酒,其余的六个儿子端上饭菜,当时文若(荀彧)还是小孩子,坐在荀朗陵膝前。也在那个时候,太史上奏皇帝说“我们这里有位真人往东去了。” 5 有客人问陈季方说“足下家君太丘,有什么功德,才能担得起如此大的美名呢?” 陈季方说“我爸爸就如生在泰山内凹处的桂树,上有万仞的高山,下有不可测的深渊;他上有甘露均霑,下有泉水滋润,这种状态下,桂树怎能知道泰山有多高呢?深渊有多深呢?你认为这算不算功德啊!” 6 陈元方儿子长文是个有才华的人,有次他与季方的儿子,各自在争论“我爹比你爹牛多了。” 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于是去找陈太丘评判,太丘说“哎,元方不可以是哥,季方也不可能是弟。” 7 荀巨伯远方的朋友生病他去探视,当时刚好遇到胡人在攻打城郡,友人对荀巨伯说“我要死了,你快离开吧。” 荀巨伯说“我从大老远来看你,你卻要我离开;你让我为了生存而破坏道义,难道我荀巨伯是个小人吗?” 胡军到了,问荀巨伯说“军临城下,整个城市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敢单独在此?” 荀巨伯说“我朋友生病了,我不忍心抛弃他,这样吧拿我的命去,让我朋友活下来。” 胡军互相说“我们都是没有道义的贼,怎么可以侵犯有道义的国家呢?”于是胡人班军而回,整个城市获得保全。 8 管宁、华歆一起在菜园种菜,他们看见菜地上有片黄金,管宁照旧挥锄掘地,当那片金子如瓦石一般,华歆先是捡起那片金子,然后再丢了它。 又有次,管宁与华歆坐一起读书,有个富翁乘豪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样读他的书,华歆卻是将书放下出门观看。这时,管宁将坐席割开,与华歆分开坐,说“你已经不是我朋友了。” 9 王朗是华歆的粉丝,经常模仿华歆的一些行为。有回蜡日,他听华歆说“我曾经办宴席,把子侄都召集一起吃饭 喝酒。”王朗也跟着效仿。 有人向张华说了此事,张华说“王朗只是模仿,那些都只是华歆形骸之外的皮毛,他越这样子,离华歆越远。” 10 华歆、王朗因为避难同乘一条船,有一人来商量能不能一起。华歆支支吾吾表现出为难的样子,王朗说“幸好这船大,你墨跡什么呢?”话刚说完,贼人追到了,王朗急忙叫开船,要抛弃那人不管了。 华歆说“我刚才的犹疑,就是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既然已经答应人家了,怎可一有紧急情况就抛弃他不管呢?”华歆于是叫那人赶紧上船。后世的人用这件事,来判断华歆 王朗为人处世的优劣。 11 王祥对他后母朱夫人非常孝顺,他家有颗李树,结了好多果子,朱夫人吩咐王祥要守好李树别掉果子,有回风雨很大,王祥急得抱着树哭。 又有次,朱夫人乘半夜拿刀要砍死王祥,还好那时王祥去茅房,朱夫人只是砍在被子上。王祥回来,看见继母正遗憾没砍死自己,于是跪到跟前,求一死。后母因而感悟,从此待王祥如亲子。 12 王戎说“我与嵇康相识二十年,从没见过他欢喜和生气的样子。” 13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事,二人都是以孝顺闻名于世,这时的王戎因为悲伤而瘦得能见肋骨,身子虚弱到难以从床上支起身子。和峤则大办丧礼,哭得昏天暗地。 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有去探视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哀伤过度,真让人担忧啊!” 刘仲雄说“和峤虽然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哭得很伤心,可没伤到身子。王戎就不同了,他虽然没办丧事,但他已经伤心得皮包骨。我以为和峤是先爱护自己的尽孝道,王戎是那种连命都不顾的尽孝道。陛下别去担忧和峤,你应该担忧王戎才对。” 14 梁王、赵王,都是皇亲,在当时是属于贵族。裴令公向二位侯王多索要租钱数百万,以来救济其他贫困的贵族,人讥讽他说“怎么可以靠乞求而来的钱行惠呢?”裴令公说“损有余,补不足,这就是天理啊。” 15 王戎说“太保王祥在正始(魏厉公曹芳年号)时,不算是很会讲道理的人物,当你私下与他交谈时,会发现他说的道理非常清远,莫非他的言论被他的德行所掩饰了。” 16 王戎(原文王安丰)遭遇丧事,他重孝道的天性过人,中书令裴楷去探望吊唁,说“如果一次极度的悲伤能伤害到身体,那么濬冲(王戎)这一次会被人讥讽为不顾性命。” 17 王平子、胡毋彦国这帮人,认为放纵自己才是为人最高的快乐,他们当中甚至有些是裸体主义者,乐广知道后取笑说“注重礼数自然会快乐,为何这帮人要这么极端才能觉得快乐!” 18 永嘉之乱郗鉴到乡下避乱,当时的郗公非常穷困没饭吃,乡里人因为郗鉴的品德,就轮流供养他饭。 郗鉴每次去吃饭都会带着他大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小孩一起,供养他吃食的乡人说“我们也很穷困饥饿,因为你的贤德,大家才决定救济你,恐怕你不适合再带人一起来吃饭了,要不大家都没法活了。” 于是下回去吃饭时郗鉴便自己一个人去,他将饭含在两颊,回家时再吐出来给二位小孩吃,后来郗鉴和两小孩都活了下来,然后一同过江到南方。 郗鉴死时,周翼是剡县令,他决定辞去官职回家,在郗鉴灵床前铺上茅席,一心守丧三年。 19 顾荣居洛阳时,有次赴人家宴席,他发觉有个烤肉的下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他将自己的那份拿给烤肉下人吃,宴席上的客人嗤笑他说“整天烧肉的人,卻不知道烤肉的味道,这合理吗?” 后来遭遇战乱,顾荣渡江避乱,每次他一遇到危难时,旁边总有一人来帮助他,顾荣问他为什么帮他时,才知道帮他的人是宴席上烤肉的那位下人。 20 祖光禄少年时贫苦没有仆从,他天性孝顺,自己为母亲烧火作饭,王平北听说他的好名声后,送两位婢女给祖光禄,并任命他当中郎(侍从),有人开玩笑对他说“给你两婢女换你来当奴才。”祖光禄说“百里奚难道只有五张公羊皮的价值吗?” 21 邓攸开始逃难那年,在逃难途中自己的儿子跑丢了,跟他一起的是他弟弟的儿子,后来邓攸渡江安居,娶了一小妾,他非常宠爱这个小妾,过了几年,邓攸问小妾是哪里人?小妾说她是北方人,因为遭遇战乱,逃到这儿避乱;然后小妾说了自己父母的名字,邓攸一听才知道,小妾是自己的外甥女。邓攸为人素有品行,说话行事非常端正,这事让他哀恨终身,从此不再养妾。 22 桓常侍听人在议论道深公,他说“你们议论的人早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道深公很多有贤名的先辈都了解他赞叹他,他又是我父亲的好友,大家不应该这么说他。” 23 庾公乘的马中有匹的卢,有人劝他赶紧将此马卖掉,庾公说“能卖出去必定是被某人买了,这样不就害了那位买去的人,怎么可以将自己明知的不安全转移到不知的人身上去呢?以前孙叔敖杀两头蛇的动机是为了后人不受难,古人一些成为美谈行为,我们应该效仿,也正是我们后人应该作到的。” 24 阮光祿在剡县时,曾经有辆好车,只要有人需要他都借给人家。 有回有人家母亲下葬,想向阮光祿借车,因为是办丧事,所以不敢开口借。这事后来被阮光祿听说了,他叹息说“我有车子,有人需要卻不敢借用,那这车子有什么用?”于是他将车烧了。(注,阮光祿的车子在当时属于豪车级别。) 25 谢奕当剡县县令时,有一位老翁犯法,他罚老翁喝高度酒,一直到这老翁已经喝到大醉状态,他还继续叫老翁喝酒。 当时穿着青布裤,坐在大哥谢奕旁边的太傅(谢安),大概才七、八岁左右,他对他哥说“阿兄,老翁真可怜,你为什么能作到这么绝。” 谢奕听了,笑着说“阿奴要让他离开了呢?”谢奕这才饶了老翁。 26 谢太傅非常尊重禇季野,他常说“禇季野为人虽然很低调,那是因为他气度弘远。”(原文四时之气亦备。) 27 刘惔在任时,病情沉重危急,听到楼阁下面在敲鼓跳大神舞,他正色说“不要搞乱七八糟的祭祀。(原文,淫祀)”有人向他提议,可以杀了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刘惔)回答说“我早祈祷过了,不要再来烦我。”(文中原句刘惔说的这句“丘之祷久矣”,用了孔子的话,出《论语 述而》) 28 谢安家中都是老婆在教导儿子,有次他老婆问谢安“怎么从来不见你教导儿子呢?”谢安答说“我是以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来教导他。” 29 晋朝简文帝以前在当抚军时,他坐的地方都是灰尘也不去擦,有回,他看见老鼠灰尘上行走留下爪印,觉得非常有趣,有位参军进来见到白日里竟然有老鼠,于是操起手板将老鼠拍死,司马昱心中很不高兴,但嘴巴没说。 他的门客认为要弹劾这位参军,司马昱对他说“一只老鼠被杀,已经让人不痛快了;如果再因为老鼠而害人,恐怕不可以吧?” 30 范宣八岁时,在后花园挖菜,伤到手指,大哭,有人问“痛吗?” 范宣回答说“我哭不是疼痛,而是因为身体发肤被我损伤了。” 范宣长大后,品行廉洁为人简单,韩豫章(韩康伯)要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要;韩豫章将要送他的绢减半送,范宣还是不肯接受;于是一直减半,到只剩一匹,范宣年还是不肯要。 后来韩康伯与范宣同车,他把装饰车的绢扯下两丈给范宣,说“收下,怎么可以让自己的老婆没裤子穿呢?”这话把范宣说乐了,他笑着收下绢。 31 王子敬(王献之)病重,请道人主持仪式,准备向上天忏悔过错,道人问“你一生有什么过错吗?” 王子敬说“我不觉得有什么事作错了,想一下与郗家离婚是作错了。” (注,郗家,王献之前妻部道茂。王献之离婚是被迫的,简文帝女儿司马道福看上王献之,晋孝武帝下诏让王献之休妻,然后再娶司马道福。王献之曾经“炙足以违绍”,最终还是只能屈服。后来王献之写信给部道茂其中有句说“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