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转战国际
“卖农产品和小商品的可以摆地摊,我们就只能等老顾客来修车。”电动车主十分无奈,从去年开始,他们就不卖车了,卖一辆车只赚几十块钱,只能靠修车和换电瓶才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这几年商城吃喝玩乐的人越来越多,进店看车咨询的人却越来越少?
从蓝海到红海,只用了两年时间
1) 2018年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178.2亿,增速达73.3%,2020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300亿元,对电瓶车的挤压更大。
2) 现在政策日趋严格。在新一线城市,电瓶车必须上牌,而且只有满足新国标的才能上牌。新国标相当于把电瓶车打回了原形,丑陋的外观和阉割的性能,进一步挤压了行业的生存环境。
3) 在共享单车和新国标的冲击下,头部品牌为了清库存和占领先市场,纷纷开始更为激烈的价格战,行业竞争进入了真正的白热化阶段,不少中小品牌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4) 一边是行业销量的下滑,一边是头部品牌的销量“大跃进”,经历了共享单车、新国标、疫情、头盔四波冲击的电瓶车行业,硬生生成了一片红海。
大城市夹缝求生,小城市山雨欲来
1) 新国标影响的主要是大城市,对于三四线甚至是十八线小县城来说,实际上还没有构成什么压力,连燃油摩托车都能上牌,大电瓶车就更加容易上牌了。
2) 县城里,买电瓶车的主要是上班族和中学生,中学生已经成了电瓶车的主流大军。
3) 哈啰单车投放到县城后,也对商家造成极大冲击,甚至是比疫情的影响更糟糕。
国外电瓶车市场火爆,欧美与东南亚成为新战场
1) 电瓶车由于便捷舒适的特性,近年来在欧洲市场的年复合增长达20%,国内出口市场平稳。欧洲疫情缓和之后,它们成为继口罩和呼吸机之后的另一个风口。疫情之后的民众仍不敢乘坐公共交通,纷纷抢购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2) 政府也为了顺应“民意”,开始对电动单车补贴。5月西班牙市场自行车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2倍,意大利增长近9倍,英国增长8倍,俄罗斯暴涨到60倍,美国自行车的销量翻了三倍,已严重短缺。
3)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雅迪电动车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球77个国家,达到了全球总国家数量的1/3。其余如绿源、小牛等品牌也在抓紧布局。哈啰、美团助力车的冲击下,也迫使雅迪、绿源、小牛等国内品牌在海外获得第二次跃升机会,疫情正好加速了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