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 第一部分总结

夏草茫茫,豪强梦湮;
冬雪纷纷,英雄幻灭。
——《战国无双》
不知不觉之间就已经写了六章,对于我这么没有毅力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介绍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也简述了当年的一些陈年恩怨,也看到了政治原因和让球所带来的种种破事儿对于乒乓球运动的种种影响。
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乒乓球爱好者认为国乒的让球阻碍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此话固然有失偏颇但是也不是无的放矢。
在经历了七十年代的种种风波以后,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七十年代的中国乒乓球乃至世界乒乓球的发展呢?
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和我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但是可以借用一下一位老球友的发言来总结陈述:
(1)乒乓球运动日渐发展,传统中日匈三分天下的格局被打破
在1971-1979年这八年之间,全世界的乒乓球水平日趋提高,除去传统的中国,日本和匈牙利三国之外,瑞典,南斯拉夫的男乒和朝鲜,韩国的女乒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瑞典在本格森和约翰森两位名将的带领之下取得了单打一冠一亚,双打三冠的成就,并在1973年世乒赛团体夺冠,这极大提高了瑞典人对于乒乓球的兴趣,并促进了乒乓球运动在瑞典的发展,从而为瑞典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王朝奠定基础。而南斯拉夫则是凭借着自己的体育传统(每年世界杯经典话题:如果南斯拉夫不解体……),再加上舒尔贝克,斯蒂潘契奇,卡利尼茨等名将,成为世界一强。
而朝鲜韩国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在本国乒乓球传统不足的情况下,直接迅速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使本国乒乓球飞速发展。朝鲜一水的中直快攻和削球,朴英顺的夺冠固然有中国让球的原因,但也证明了那个时代的朝鲜运动员的实力不差,1977年的女双半决赛中朝组合击败第一代韩国高手李艾萨利/郑贤淑的组合以及半决赛击败费尔德曼就是证明。
南韩则是依靠日本的乒乓球技术,大量的日直高手开始崭露头角,而这一批高手更是成为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乒乓球在亚洲最大的敌人。
(2)直板反胶打法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为之后直板横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问新生代球迷直板正胶快攻的高手有谁,刘国梁,江嘉良等高手的名字必然脱口而出,但若问起00年以前中直反胶打法的有谁,我打赌说吕林的都有。
第一代中直打法起源于73年世乒赛冠军郗恩庭老先生,其实这位也是迫不得已,被瑞典名将约翰森(三届世乒赛男双冠军,一次男单亚军)逼得没招了,使用反胶来补强正胶使用中正手攻球和发球中旋转的缺失,从而应对约翰森的变态力量(此君外号:大锤)至于反手吗……公认大力的王励勤卧推力量不过105公斤,而郗恩庭老先生足足115公斤,反手直接推就行。

之后的郭跃华开始向中远台发展,技术三要素(旋转,力量,速度)中旋转的比例迅速上升,大量的上旋球和退台相持开始出现,但同样一方面的增强就意味着另一方面的削弱,固然反胶的使用带来了旋转的提升但是速度的下降也是明显的,更何况旋转的代表——弧圈球就是日本人发明的,而郭跃华面对河野满和小野诚治两位日本选手连输两次世乒赛决赛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同样没有这两位的发展就没有后面马琳,王皓的辉煌。正是有了他们的尝试,才让中国人领悟到了直板反胶的奥秘。
(3)颗粒胶打法进一步发展,趋向巅峰。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颗粒胶打法的大户之一中直正胶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另外几种颗粒胶打法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日直生胶(河野满),横板长胶(梁戈亮),横板生胶(本格森)的代表出现进一步的推动了颗粒胶打法的发展,同样在中国新一代横板生胶打法的运动员即将登场并将成为今后的故事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怎么说呢,这个总结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呢,过于伟光正了一点,所以我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对于世界乒乓球发展的趋势不敏感,为国乒在汉城和多特蒙德的溃败埋下伏笔。
70年代到80年代是乒乓球技术从单一重点技术要素像双重点技术要素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国出现了郗恩庭和郭跃华两位直板反胶打法的代表人物但是并没有人将这两位的打法发展下去,你明显就能看出来马琳,王皓和这两位的打法没有明显的关系。
而在应付过去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以后,国乒又回到了直板正胶快攻包打天下的老路上,阵容里最多加上几个削球手,虽然后来有像滕义和惠均这种横板正胶快攻打法的,但其本质上不过是直板快攻的横板版,对于发展趋势的不敏感直接导致了国乒在汉城和多特蒙德的溃败。
(2)让球决定未变,并为外国人知晓,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乒乓球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为国乒在下个时代种种争议埋下伏笔。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美国记者在世乒赛现场采访后将稿子发回国内,回国后发现没登体育板块,就去问主编怎么回事,主编回答你怎么知道这结果是不是中国人让的。
打个比方,00年前的瓦尔德内尔费死费活进了次世乒赛决赛,另外一场半决赛刘国梁对孔令辉,按理孔令辉本该完克刘国梁晋级决赛,却让了球让刘国梁进了决赛,你说老瓦找谁哭去?
更要命的是随着当时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国乒实力的提升,让球的决定越来越脱离本质成了弥补老队员,限制新队员且抑制个人发挥的一种手段,并逐渐发展最后发展到那个众说纷纭,波云诡谲的新德里之夜。
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之中,又将有怎样的故事围绕着这颗小小的白球呢?
横板正手反胶的打法为何在国乒内部发展受限?
占据优势,且在单项和团体上立下大功的曹燕华为何决赛让球童玲?
韩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两位女选手梁英子和玄静和如何一战成名?
郭蔡相逢的第二次世乒赛决赛到底是真打告负还是心态失衡?
新德里之夜到底是张徐李暗藏心机还是何智丽欺骗队友?
连战汉城,韩国日直第一代高手刘南奎如何让自己名垂青史?
决战多特蒙德一代名帅格兰·奥斯特如何精心布局击溃国乒?
高手四散,那几年的女乒到底谁对谁错?
一切尽在奥运乒乓三十年的第二部分——风起云涌。
这里是《奥运乒乓三十年》,我是龙伟飞德。
—————————————————————————————————————————
感谢大家的支持,今晚在B站我会提前更新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以庆祝今日点赞超过十人,不过我的要求其实是最新更新章节点赞过十,但是你们的热情让我决定提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