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2023-06-22 00:02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善行无辙迹;

上章回顾:人主之道,虚静而已。虚极而

能入道,抱道而静守之以笃。弃道而举身以

轻天下,轻则失其根。失常而妄动,躁也,躁

则失其君。失人主之道,天下将危亡。简单的

说,就是为天下之主,万不可以轻举妄动。道

理都容易懂,可是怎么才能做到,不轻举妄动

呢。道德经在本章,给出了比较具体的解答。

本句,对应了上章的“是以圣人终日行不

离辎重”一句,很多人把“是以圣人终日行不

离辎重”解读成圣人终日行走都拖着粮草辎

重,这不符合常理。哪有这么走路的。

终日行不离辎重,就是抱道不离,不会轻

以举身的意思。抱道不离,则同于道,虚极静

极,无形迹可察。虽不离道之辎重,而又不会

留下可察的形迹。报道不离,行而无迹,这就

是善行无辙迹的意思。

怎样的行为举动,才是无形迹可察的呢,

那就是为无为,事无事。

善言无瑕谪;

瑕(xiá),玉 上 面 的 斑 点,瑕 疵。谪

(zhé),罚也。

这句可以参照“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句来理解。只要是人说出来的言语,就是不

完备的,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带有偏私的意向

性和倾向。

不完备,就是不足,不足,就是瑕。偏私,

就是谪。

那么,道德经是让人装哑巴不要说话了

吗? 那倒不是。

道德经的意思是说,言语要符应于天地常

理。

这句话,短短五个字,细细想来颇有感

慨。西方思想,到了现代主义之后,开始反思

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是语言学转向,又

是反对语音中心主义,主张解构主义,对在

场的拆除,对元叙事的不信任,等等等。一波

波的人,前赴后继的搞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其

实,也不过就是老子说的这五个字:善言无瑕

谪。

善数不用筹策;

天地有易,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有数,而后有理。

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世界,以及怎么理解世

界是如何运转的呢?

道德经认为,应该从源到流,从本到末,

应该自上而下从本质出发来把握现象。这样,

就不需要通过穷尽世界所有的现象,来归纳总

结出本质。道德经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的追根

溯源,是低效率的,甚至在理论上,是不可能

实现的。

西方人的哲学,几千年以来都是在给柏拉

图做注脚。柏拉图主义是什么呢,简单的说,

就是筹策主义。认为可以从现象里,抽象出来

本质。

从这句看,东西方的世界观,从一出发,

就是两个截然想法的方向。一个自上而下,一

个自下而上。而老子认为,柏拉图那套,是没

有前途的。

后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正也宣判了,任

何柏拉图主义者的死刑。也是宣判了这种自下

而上的思维方式的死刑。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楗(jiàn),限門也。竖插在门闩上使闩

拨不开的木棍。

本句讲的是道德经中,

“塞其兑,闭其门,

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的

思想。

善数不用筹策一句里,已经交代了,怎么

把握世界的根源本质和来龙去脉。这叫既知其

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复守其母,就是善闭。根源不守,就会流

乱无穷。

这母生其子,子复守其母之门,需要掌握

生与复守的关楗才可以开阖,这个关楗,就是

道。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既知天下源流本末,又知生与复守之要。

那么,天下之物,皆可知其脉络。虽然看似盘

根错节,纷乱无绪,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

有章可循的,互相联系的。

天下流散而纷乱的事物,怎么才能理出个

头绪呢? 怎么才能作为一个整体,统御归结它

们呢?

这个绳约,就是指我们之前章节中讲到的

道纪。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救人,以道济之,天下无不可救之人。救

物,以道济之,天下无不可救之物。

弃人,失其根者,不汲于道,故弃道而亡

其身。弃物,不济于道,故弃道而亡其器。

所以,圣人以道莅天下,使得天下百姓,

都能从道这个根源里得到济养,所以不会有人

因为离弃大道而失弃自己。使得天下万物,也

都能从道这个根源里得到济养,所以不会有遭

天厌弃之物。

是谓袭明。

袭,本意指左衽袍,死人穿的衣服,祭

服。从一种祭祀上的礼制规范,引申为因袭,

沿袭之意。这里指的是沿袭。

明,指的是,在行为,言语,道理,生衍,

源流,统结,等方面,都能做到应道之常,因

天之序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能够扰动自

己而导致失根失君的事物了。

知天下万物之应然,故能知而不言。心里

入明镜一样,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所以,善于统治天下的人,不会以人为的

智巧来说教百姓。而是行不言之教。

不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则会以人为的伪巧

智慧来教化百姓,以为这是对百姓有利的举

动,实际上,只会导致天下昏乱。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好为人师,行不言之教;不以人智使百

姓丧失本性。这样的天下之主,虽然他洞悉万

物之奥,可是他又不会以任何人为的智巧来治

理天下,而是倡导百姓顺应天地之常。

他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做一样。可是天

下却得到了清宁和太平。因为以人智治天下,

只会导致天下昏乱,以道治天下,才能使天下

永久太平。

这才是治理天下最重要和最玄妙的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