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一度想引进海鹞和海标枪导弹,为何最终都放弃了?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新兴大国开始逐步摆脱对外的整体封闭状态,因此认识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引进的苏式装备,尤其是海军装备明显已经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同时手头的资金也开始稍微宽裕了一些,于是就有了再次引进海军装备或者技术的想法。但是从哪里引进就成了一个新问题。当时的超级大国自然有全球最鹤立鸡群的海军实力。不过动辄10万吨的航母,恐怕在当时的情况下想都不敢想。就是8000吨级的提康神盾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反观当时英伦海军的现役装备,似乎最“贴合实际”,还非常看得上眼。当时英伦海军的主力是谢菲尔德级驱逐舰,也叫42型驱逐舰。再就是对不到3万吨的轻型航母和上面配套的海鹞舰载机也是非常非常眼热的!新兴大国海军一度也有建造至少2艘,

每艘不超过3万吨满排的轻型航母的规划,并且把报告呈交了上去。而不超过3万吨的轻型航母,在上面部署传统起降方式的喷气舰载机显然比较困难。这暗示2艘未来目标中的轻型航母,大概率要引进或者引进加自己研制类似海鹞的STOVL舰载机。为何同时看上了42型和海鹞?这其中自有道理。42型的首舰谢菲尔德号于1975年建成服役。舰长125米 ,舰宽 14.3 米,吃水 4.2米,满载排水量4100吨;装有4台燃气轮机,总功率4.74万千瓦,航速29节,续航力4000海里;最关键的是装备有1座双联装的海标枪舰空导弹发射装置,1 座114毫米舰炮及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等舰载武器;还配载有一架直升机;42型上还有全舰综合指挥火控系统,这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这上面最看好的是双联装发射架发射的“海标枪”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

采用雷达与半主动雷达制导,射程40km,飞行速度2Ma,射高100到18300米。战斗部装高能炸药,备弹22枚。除了防空,还具备有限的反舰能力。当时新兴大国的所有主力驱护舰都没有防空导弹。只具备几门人力操作的防空高炮。这在现代化海战中几乎就是赤膊上阵。而海标枪如果可以引进,那么就一下子具备中等区域防空能力,这绝对是一个大跨越。另外42型驱逐舰的吨位只比当时自家的051型驱逐舰稍微大一点,体量上比超级大国的8000吨以上的提康从感觉上似乎也更容易追赶些。1980年左右,当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直接购买完整的42型驱逐舰,但是却准备拿出一艘051来,作为定向引进海标枪导弹和配套的作战指挥系统的试验舰。本来一切都准备开始。而1982年的马岛战争实战战果改变了一切。42型驱逐舰在实战中被击沉了2艘,

而原先被看好的海标枪导弹对掠海来袭的飞鱼导弹几乎无防御能力。英伦远征舰队一共损失了6艘主力舰和34架飞机。虽然胜利了也是惨胜。哪怕对手再多买5枚飞鱼导弹,远征舰队就必然完败。这样一来,不但42型驱逐舰的实战表现让人大失所望,就是轻型航母加海鹞的组合,也证明不适合高烈度的战场和用于大国当主力,因此这些引进计划都不了了之。